《红烛》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2.2红烛 1.文学常识填空 1.“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作者是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多用来比喻_____________ 2.闻一多,_______、_______、_______代表作有诗集《_______》《_______》,学术著作《神话与诗》《唐诗杂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选项是() A.烦躁 藩篱 诡密 慰籍 B.红烛 嬉闹 渣滓 残风 C.光茫 蜡炬 耕耘 脂肓 D.捣破 监狱 寒喧 沸水 3.下列句子中破折号的作用,与例句中破折号的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A.“小林——我来了!”他大喊着 B.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 C.带工的老板或者打杂的拿着一叠叠的“打印子簿子”,懒散地站在正门出口——好像火车站轧票处一般的木栅子的前面 D.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输——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4.下列各句中句意表达明确且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著名学者吴组缃教授生前说过,《红楼梦》的思想艺术成就被人们认识到的只是冰山一角。
B.闻一多先生,是英勇的革命烈士,是激情的诗人,是优秀的学者 C.鲁迅先生那崇高的革命品质和伟大的形象,时常浮现在我的脑海里 D.李磊和韩海二人久别重逢,异常亲切,他马上给了他一个热情的拥抱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组是()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的愤青的重点不在“青”而在“愤”,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愤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 ②看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 ③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 ④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 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髙地 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 A.⑤②⑥③①④ B.⑤②④①⑥③ C.①④⑤②⑥③ D.④①⑥③⑤② 6.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历史剧往往注重剧情和史实的吻合郭沫若却独辟蹊径,超越了史实的限制,借此来实现自己借古讽今的目的,如历史剧《屈原》。
②龙是中国的标志,然而,这一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国人产生一些不可理喻的联想 ③最近几年来,许多中国人对食用野生动物极度狂热,尤其对珍贵的飞禽情有独钟,这导致国内哀鸿遍野 ④王立群教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汉初历史,可谓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得到了学术界同仁的一致好评 ⑤实现“人机对话”已是唾手可得,能听懂人类语言的“智能”型计算机即将进入中国千家万户 ⑥闻立鹏教授是闻一多先生的小儿子,他最近在一次访谈中指出,父亲一生危言危行,对自己人格的养成起到重要作用 A.②③⑤ B.①③⑥ C.①②④ D.④⑤⑥ 7.下列句子中,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A.春节,小李给老师拜年:“您的高足叩问老师金安!” B.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特产,我推辞不了,只好笑纳了 C.欣闻敝校百年校庆,本人忝为校友,因事不能躬临为歉 D.涂鸦之作,不值先生一哂,如蒙赐正,不胜感激! 8.下列关于《红烛》一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烛啊”这一句在诗中共出现了九次,每一次出现都使诗歌的主旨进一步深人,感情进一步升华,而且使全诗层次分明,节奏感强。
B.诗歌开头就写到“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鲜明地表达了诗人以红烛自比,借红烛燃烧自己,奉献光明的形象来表达自己深沉的爱国之情 C.本诗语言凝练,感情充沛,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红烛,形成直接而强烈的情感交流,更显出感情的炽热和赤诚 D.本诗开头引用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9.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许多人勤奋地买书、读书、藏书,但你问他们这么多年下来最喜欢什么书、哪位作者对自己影响最大,①__________倘若把读书比作交友,这样的读书人近似交际场中那些四处点头握手、广递名片的人物,②__________读书的无效和无聊,不过如此要精读书,有选择地读对不爱书的人,我劝他多读书;而对爱书的人,③__________,郭沫若和胡适都说过类似的话,即“书桌上不要出现第二本书” 10.《红烛》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都是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青年的热血表白,这两首诗的情感表达有哪些共同点?请从修辞手法等角度谈谈你的看法。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初夏的黄昏,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当学生们_____地起立致敬又复坐下之后,他也坐下了;但并不即刻开讲,却_____地掏出他自己的纸烟匣,打开来,对着学生们露出他那洁白的牙齿作蔼然的一笑,问道:“哪位吸?”学生们笑了,自然并没有谁接受这gentleman风味的礼让于是,闻先生自己擦火柴吸了一支,使一阵烟雾在电灯下更浇重了他道士般_____的面容于是,像念“坐场诗”一样,他搭着极其迂缓的腔调,念道:“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为真——名——士!”这样地,他便开讲起来,讲他心仪的《楚辞》,讲神话与诗歌的关系,得意地把两个古人的诗句集成一副对联在课堂上吟诵:“劝君更尽一杯酒,()显然,他像中国的许多旧名士一样,在夜间比在上午讲得精彩,这也就是他为什么不惮烦向注册课交涉把上午的课移到黄昏以后的理由有时,讲到_____的时候,他会把时间延长下去,直到“月出皎兮”的时候,这才在“凉露霏霏沾衣”中回到他的新南院住宅。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架着银边的眼镜,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B.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C.闻一多先生架着银边的眼镜,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大叠大叠的数年来钻研所得的手抄稿本,像一位道士样地昂然走进教室里来 D.闻一多先生高梳着他那浓厚的黑发,架着银边的眼镜,穿着黑色的长衫,抱着他那数年来钻研所得的大叠大叠的手抄稿本,昂然地像一位道士样走进教室里来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乱七八糟、有条不紊、讳莫如深、意兴阑珊 B.手忙脚乱、慢条斯理、讳莫如深、意兴盎然 C.手忙脚乱、有条不紊、神秘莫测、意兴阑珊 D.乱七八糟、慢条斯理、神秘莫测、意兴盎然 3.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与尔同销万古愁 B.烟波江上使人愁 C.举杯消愁愁更愁 D.西出阳关无故人 12.阅读李商隐的《无题》和闻一多的《红烛》,完成练习。
无题 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培——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培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吧!烧吧!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吧!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1.李商隐《无题》诗中的“蜡炬成灰泪始干”运用了_______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达出_______________的情感;闻一多在《红烛》诗歌开头,引用李商隐诗句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红烛》一诗每节以“红烛啊!”领起,发出种种的慨叹,提出种种的困惑,请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以及这样写的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1.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老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奉献精神 2.诗人;学者;民主战士;红烛;死水 2.答案:B 解析:A项,密一秘;籍一藉C项,茫一芒;盲一膏D项,喧一暄 3.答案:D 解析:A.标示声音的延长B.标示意思的转换、跳跃或转折C.标示解释说明D.和例句相同,标示总结上文 4.答案:A 解析:B项,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闻一多先生,是优秀的学者,是激情的诗人,是英勇的革命烈士;C项,搭配不当,“品质”不能浮现。
D项,表意不明,“他”指代不明 5.答案:B 解析:排序要注意其中的逻辑顺序先“居于高地”,才能“看清无良”,故为⑤②的顺序看清了后,表明内心有正义公理,而内心的正义公理促使着呐喊、疗救,故为④①的顺序根据“虽……却……”的转折关系可知,应先⑥后③因此选B 6.答案:A 解析:①独辟蹊径:自己开辟一条路,比喻独创一种新风格或者新方法②不可理喻: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不通情理不合语境③哀鸿遍野:形容到处都是呻吟呼号、流离失所的灾民的悲惨景象望文生义④高屋建瓴:在房顶上用瓶子往下倒水,形容居高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