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考试重点(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文档第一章 认知心理学绪论1. 什么是认知心理学.1.1认知心理学的定义广义:研究人类认知过程的心理学。狭义:信息加工心理学: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将人脑看作类似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研究信息的获得、存储、转化和运用的全过程。信息加工系统的一般结构认知的信息加工模型1.2认知心理学中的基本问题:信息如何得到处理 举例子1.2.1自下而上 VS. 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加工(bottom-up processing):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直接依赖于刺激的特性或外部输入的感觉信息。如,当看英文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定字母的各个特征,然后将特征结合起来确定字母,字母结合起来再形成单词。自上而下的加工(t
2、op-down processing):人脑对信息的加工处理依赖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如,在看字母顺序颠倒的单词组成的文章时,我们仍然能够对其作出相应的理解。1.2.2系列加工 VS. 平行加工系列加工(serial processing):对输入信息一个一个地依次处理。人们通过辨认红色的,方形的,有五角星的,各个特征,最后得出结论是国旗。平行加工(parallel processing):同时对所有输入的信息进行处理。1.2.3控制加工 VS. 自动加工控制性加工(controlled processing):需要意识努力的认知加工。上课时认真听讲自动化加工(automatic process
3、ing):不受人的目的与意图的控制的加工,且是不自觉的。 边吃东西边看电视3.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3.1 反应时记录法:记录从刺激呈现开始到有机体开始做出反应之间的时间间隔。3.1.1 减法法:基本逻辑:复杂任务 简单任务=复杂部分的认知过程最初:确定某个心理加工所需要的时间目前:探测某种心理加工过程的存在。3.1.2 加法法基本逻辑:如果影响某一个加工过程的两种因素分别起作用(具有可加性),那么这两种因素分别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如果两种因素相互影响(存在交互作用),那么这两种因素作用于同一个加工阶段。RT(T1)+RT(T2)=RT(T1+T2) ?应用:通过对影响因素的相互关系的分析,
4、分离出不同的加工阶段。3.1.3 开窗实验:可用来直接测量某一个特定加工阶段所需要的时间。3.1.4 眼动记录法:通过眼动仪记录人在进行某项任务时眼睛的位置、停留时间以及整个过程中眼动的轨迹,推测在该任务下相关的心理过程。第三章 知觉与模式识别1知觉1.1知觉概述1.1.1知觉的定义感觉: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检测、接受和表征刺激能量的过程,是对刺激的基本形式的最初体验。知觉:对信息进行加工、组织和解释过程,从而把感觉信息转化为可理解的、有意义的符号、物体或者事件。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所得到的的信息,主要是滞留在感觉器官的感受器上的、未经整合的各种具体信息;
5、而知觉则是有组织的信息,它包括对感觉信息的整合并赋予意义。因此,感觉与知觉的最大区别,在于知觉是确定人所接收到的刺激信息并给与它们意义和诠释信息的过程。1.1.3知觉的特性:(举例子)整体性: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反映刺激物的个别特性和属性,而是反映事物的整体和关系。实用性:在多种可能的结构中,人们总是倾向于将其知觉成一个最简单、最稳定的形状。理解性:知觉不是被动的登记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例子:认不认识的字时认半边。恒常性:例子,打开的门和关上的门,我们依然认为它是长方形的门。当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时,我们的知觉映象在相当程度上
6、仍保持它的稳定性。选择性:在通常情况下,人们总是会选择知觉图形中的一部分元素作为对象,而另一部分作为背景。1.2知觉的格式塔组织原则接近律:空间上彼此接近的元素容易被知觉成为一个整体。相似律:视觉上相似的元素容易被知觉成为一个整体。良好连续:具有良好连续的线段容易被知觉成为一个整体。封闭律:人们倾向于将各个元素知觉为一个封闭的整体。共同命运:人们倾向与把运动方向或变化趋势相同的元素知觉成为一个整体。其他原则:共同领域、特定连接1.3几种知觉现象1.3.1深度知觉:察觉距离,把物体知觉为三维的能力。深度知觉的线索:单眼线索:单眼肌肉线索(调节)、对象的重叠、相对大小、结构级差、线性透视、空气透视
7、、运动透视、运动视差双眼线索:双眼肌肉线索(辐合)、双眼视差1.3.2错觉:知觉对比(大小、长度、亮度、方向)、主观轮廓、不可能图形关于错觉的解释:眼动理论、知觉几何图形时眼睛总在沿着图形的轮廓或线条作有规律的扫描运动。当人们扫视图形的某些特定部分时,由于周围轮廓的影响,改变了眼动的方向和范围,造成取样的误差,因而产生错觉。神经抑制理论、当两个轮廓彼此接近时,网膜内的侧抑制过程改变了由轮廓所刺激的细胞的活动,因而使神经兴奋分布的中心发生变化。结果,人们看到的轮廓发生了相对的位移,引起几何形状和方向的各种错觉。深度加工和恒常性误用理论人们在知觉三维空间物体的大小时,总把距离估计在内,这是保持物体
8、大小恒常性的重要条件。当人们把知觉三维世界的这一特点,自觉、不自觉地应用于知觉平面物体时,就会引起错觉现象。1.4知觉理论与知觉加工1.4.1知觉理论:Gibson的直接知觉理论:知觉是直接从外界刺激中提取有效信息。外界环境为我们的知觉提供了所需要所有信息。长期进化得到的器官是我们能够识别这些有效信息。知觉过程实时而自发产生。不需要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的认知建构理论:知觉是多层次的信息加工过程,是一个假设-检验的过程。知觉是现实的当前刺激与人脑已有的知识、经验、兴趣、爱好相互作用的结果。知觉是积极的、主动的、有选择的。知觉的结果是对刺激的一种最好解释。需要自上而下的加工。1.4.2知觉的加工:
9、自下而上的加工 VS. 自上而下的加工知觉过程包含相互联系的两种加工。自下而上加工是指由外部刺激开始的加工,通常是说先对较小的知觉单位进行分析,然后再转向较大的知觉单元,经过一系列连续阶段的加工而达到对感觉刺激的解释。自上而下加工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对象的假设。2模式识别2.1模式识别概述模式(pattern):广义:刺激的空间组合和时间组合。狭义:由一组刺激或刺激特性,按照一定的关系构成的一个有结构的整体。(刺激的整体结构)模式识别(pattern recognition):运用记忆中已经储存的信息,对当前出现的刺激模式作出有效解释的过程。2.3模式
10、识别的理论2.3.1模版匹配理论:Template-matching theory主要观点:刺激与模版匹配模版:在长时记忆中存储着与各式各样的外部模式的袖珍复本。模式识别就是一个将刺激模式所提供的信息与相应的模版进行匹配的过程。每个模版本身都有一定的意义,因此被识别的模式也就得到了相应的解释。优点:模型简单直观,易于理解。问题:需要在记忆中存储海量的模板,不符合经济原则。认知过程不灵活,无法明确阐释模板匹配的机制。修正:增加预处理,将刺激按照模板进行标准化。运用:超市条形码、密码、机读卡2.3.2原型理论:Prototype theory主要观点:刺激与原型的近似匹配原型:头脑中有关某一类客体
11、或刺激模式共有的关键特征的概括性表征。模式识别是在记忆中找到与当前的刺激模式最近似的原型的过程。优点:增加了认知的灵活性,减轻了记忆负担。基本与日常生活经验相符。问题:理论不够清晰和直观。2.3.3特征分析理论:Feature analysis theory主要观点: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要抽取刺激的有关特征进行分析,并与长时记忆中的各种特征进行比较和匹配,从而用这些特征来描述和建构一个模式。优点:不用考虑刺激大小、方位等细节,更有适应性。记忆负担轻。先分析特征后综合,再识别,具有学习色彩。拥有神经生理学证据。符合日常经验。问题:当两个模式有较多共同特征时,容易混淆。没有考虑整体加工的问题。泛
12、魔堂(鬼域模型):Pandemonium四种鬼:(1)获取物体图像映像鬼(2)分析特征特征鬼(3)认知事物认知鬼(4)决策决策鬼优点:把模式识别过程明确地划分成四个功能不用的层次。问题:没有考虑整体加工的问题。除了字母和熟悉物品的线条知觉,难以定义生活中众多物品的特征。2.3.4成分识别理论:Recognition by components theory主要观点:一个物体的二维视觉图像是由一些简单的成分组成的,这些简单的成分被称为几何离子(Geometrical geon)。物体是通过确认其组成的几何离子及其相互关系而得到识别的。2.3.5拓扑理论:视觉系统的功能具有拓扑性,重视整体性质而忽
13、略局部性质。视觉加工早期阶段,视觉系统对图形的拓扑性质更敏感。在模式识别过程中,首先对刺激模式的拓扑特征进行提取。第四章 注意1注意概述1.1注意的定义: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特点:指向性:心理活动或意识的朝向集中性:在某一方向上活动的强度和紧张度1.2注意的功能选择、维持、整合1.3注意的稳定性与注意的动摇现象注意的稳定性:注意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某个认识的客体或活动上。注意的动摇现象:注意在短暂时间内的起伏波动。1.4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与活动上。意义:完成复杂活动的重要条件。2选择性注意及其理论模型2.1研究范式2.1.1双耳分听任务2.
14、1.2追随任务2.2过滤器模型 (Filter model)提出者:Broadbent,19582.2.1主要假设: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有限。信息按照“全”或“无”的原则被选择。对信息的选择取决于刺激的物理性质。选择过程发生在所有高级信息加工之前。2.2.2支持过滤器模型的实验证据Broadbent的双耳分听实验Cherry的追随实验2.2.3反对过滤器模型的实验证据Gray & Wedderburn的双耳分听实验Treisman的追随实验2.3衰减模型 (Attenuation model)提出者:Treisman,19602.3.1主要假设:人的信息加工容量有限。信息按照衰减的方式被过滤。对信
15、息的选择取决于刺激的物理性质、高级分析水平的状态。选择过程发生在早期。2.3.2过滤器模型与衰减模型比较改进之处:全或无=衰减、单一通道=多个通道相同点:人类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过滤器位于意义分析之前,属于知觉水平。过滤器作用相同选择信息。2.4反应选择模型(Response Selection model)提出者: Deutsch & Deutsch,19632.4.1主要假设:所有的信息都可以得到加工。选择过程发生在后期反应阶段。对信息的选择取决于刺激的重要性。2.4.2支持反应选择模型的实验证据:Shiffrin(1974)的辅音识别实验2.4.3有关争议:Treisman和Geffen(1967)的研究Moray(1970)的皮肤电反射研究3分配性注意与中枢能量理论3.1研究范式:双作业操作 (Dual-task performance)让被试同时完成两种作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