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用)7.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说课稿(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说课稿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民主区域自治制度:适合国情的基本政治制度,根据新课标的理念,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方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加以说明。一、教材分析(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本框是高中政治“必修二”“政治生活”第三单元第七课第二框的内容,它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多党合作制度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三种形式,是本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这是在学习了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的基础上,对我国解决民族问题基本政策的进一步深入和拓展;另一方面,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也是多宗教的国家,本框又为后面学习我国的宗教政策等知识奠定了基础。此外
2、,本框的知识与我州的现实情况有着密切的联系,鉴于这种认识,我认为,本节课不仅有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同时也存在着广泛的现实意义。(二)教学目标分析依据新课标,教学中应以知识与技能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把前面两者充分体现在过程与方法中。借此,我将三维目标进行整合,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是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明确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了解自治机关和自治权。理解民族区域自治适合我国国情,具有显著优越性。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逐步学会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断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利用已有历
3、史、地理知识,融入学习本课。培养学生善于将不同学科知识综合起来,不断提高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理解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合乎国情、顺乎民心,正确认识我国处理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三)教学重、难点民主区域自治制度是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是国家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按照课程标准要求,为促使教学目标的实现,确定的教学重难点如下:1、教学重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讲解:“是什么,为什么”,是认识事物的基本逻辑,了
4、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实行必然性及其优越性是形成对该制度正确认识的先决条件,因而是本课需重点讲解的内容。2、教学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讲解: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涵包括,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首要问题即建立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机关以及自治权几个方面的内容,是学生需重点理解的知识点,其涉及内容较多且关系到该制度优越性知识点的理解,因而成为本课的教学难点。二、教法分析根据新课改理念提倡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能力的要求,本课本课主要采用“知识建构”教学,包括多媒体教学法、课堂讨论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1、多媒体教学法:利用幻灯片、影音资
5、料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教学内容,有助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对相关知识的记忆,从而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2、课堂讨论教学法: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讨论体现了现代学习方式的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等特征,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3、启发式教学法:现代教学中最关键的问题是要形成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有所创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就是现代教学的指导思想。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关键在于学生能否有学习积极性,而学习积极性在很大程度上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直接关系。学生由于知识
6、面有限,看待问题缺乏全面性、系统性,因此在全课教学中进行创设问题情境,始终在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设置问题,充分调动学生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从而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能力。三、学法分析学生的逻辑思维从经验型逐步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分析、对比的方法获取相关知识,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分析、
7、归纳、能力得到提高。四、教学过程分析新课标指出,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为有序、有效地进行教学,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教学环节:环节一:复习旧知温故知新提问:我国处理民族基本原则的内容,及三个原则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设计意图:建构主义主张教学应从学生已有的知识体系出发,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本节课学习我国处理民族问题政策的认知基础,这样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顺利地进入学习情境。环节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走进黔东南为背景音乐导入,提问:对于我们生活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你有哪些了解?通过预习课文,这与我们今天所学习的内容有何关系?设
8、计意图:以同学们熟悉的旋律、我们生活的环境为切入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亲切感,更快的融入课堂教学。通过问题的创设,引导学生预习课本,找出本节课的相关知识点。环节三:讲授新课(一)回顾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76页,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文提出的探究问题。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制化进程,让学生了解我国在处理民族关系上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法律形式保障自治民族的合法权益,对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有重要意义。(二)符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展示中国地图,要求学生找出我国的5个民族自治区,并设置探究问题:自治区
9、都设置在什么地方呢?什么是自治地方?它与国家的关系?我们所在的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属于哪级自治地方?你还知道别的自治地方吗?设计意图: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师生共同概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在此过程中关键要弄清国家与民族自治地方的关系以及自治地方的划分。2、问题探究:这些自治地方通过什么组织进行自治呢?这些组织和一般国家机关是否一样?设计意图:通过探究的方式让学生动脑思考,并结合前面所学政府和人大的知识,去实现对新授知识的认知。进一步让学生明确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是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而不是所有国家机关。3、展示一组有关西藏自治区的条例法规相关材料,让学生判断其体现的
10、自治权内容。设计意图:通过鲜活生动的材料让学生感受知识,增强他们对文字材料的理解和辨别能力,提高学习的兴趣,从思想上让学生感受自治权的积极作用,并明确自治权是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并不是完全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的自治。4、图片展示我国秦朝和元朝的疆域图和我国民族分布图,归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必然性。设计意图:结合历史与地理所学内容,进行知识整合,提高处理问题能力。理解我国实行该制度是由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并强调,该制度是“民族自治”与“地方自治”的创设性结合。(三)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显著的优越性1、分组讨论: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组织制度有何优越性,可结合我州实际举例说明。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分组讨论加强协作交流,在分析问题中体会该制度的优越性,从而实现自觉维护民族团结,进而承担起坚持和完善这项制度的历史责任。环节四:课堂总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环节五:实施反馈(一)课堂反馈,内化知识。1、以选择题的形式检验学生对本节课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2、学生归纳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过课堂实时反馈,了解学生掌握的学习效果。(二)课后反馈,拓展深化。探究:民族区域自治区和特别行政区有何区别和联系?民族自治区特别行政区不同点目的制度权限范围相同设计意图:在分析中增强学生知识迁移与知识比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