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语言建构与运用》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语言建构与运用(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浅谈高中语文核心素养之语言建构与运用 在规划未来教育发展的当今社会,“语文核心素养”已然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那么,什么是素养呢?素养不同于素质。素质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中思想与行为的具体表现。而“素养”是指“平日的修养”,也指“学识、造诣、技艺、才能、品格”等方面的基本状况。新课程标准中采用“素养”一词,还有如下两层意思:一是将“素养”理解为“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二是认为基础教育中各个阶段的“素养目标”是有层次差别的。 “素养”一词,较之“素质”更具有“后天的教养效果”的意味。高中语文核心素养包含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
2、创造以及文化传承与理解四方面,这里想浅谈一下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下面简单地谈一谈自己对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认识。 一、语言的建构 如何建构语言?语言是需要积累的。语言要积累什么呢?要积累词汇,词汇丰盈方能表达丰富多彩的世界,否则词汇贫乏,词不达意,语言就会单调枯燥;要积累经典诗文,“腹有诗书气自华”
3、,诵读的经典诗文多了,名言诗文,信手拈来,出口能成章,下笔亦可成文。可见,语言的建构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实现的。因此,必须让学生占有一定量的感性语言材料,在量的积累的基础上产生质的飞跃。在掌握3500个左右常用字和汉语常用书面词汇的同时,背诵一定量的语段和优秀的诗文,阅读一定量的课外书籍,是形成语文素养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单纯的阅读还不足以达到建构语言的目的,这就需要我们在认知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不仅要求阅读者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还要求阅读者具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及体验感受,要求阅读者有一定的分析能力。教师应该帮助学生突破一般陈述性知识的认知障碍,唤醒学生理解性阅读的潜能
4、。如在教授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分析小说的具体方法,如从情节、人物、环境以及标题角度对小说进行分析,然后带领学生了解几个概念的内涵,比如环境描写可以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角度思考等。师生共同回忆和讨论这些基础知识,教师要求学生从讨论所得的具体角度出发对文本进行思考,理解这些写作方式以及技巧对于文本主旨表达的作用。有的学生则从“我”与鲁四老爷、长工的对话分析,感受和推理出人物对祥林嫂的不同态度。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是给予一定的教学支架,让学生在掌握工作概念的基础上进行理解性阅读。二、语言的运用语言运用是指人们在具体的交际情景中使用语言进行交际,表达特定意义,并产生相应交际效果的活
5、动,这种活动具体表现为交际双方进行交际的动态过程,即表达和理解等活动。简单来说,语言运用是把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和实际运用相结合,既有知识性又有实用性,既有通俗性又有科学性。高三学生此时正处于攻坚阶段,语言的运用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应把语言的运用作为复习教学的重点。例如语言文字运用部分,无论是词语辨析、病句分析、谦敬表达、衔接连贯题,还是诗境辨析、图表理解题,表面上看都是选择题,纵然有语境感悟法、选项排除法等,但仍难确保快捷而准确地确定选项。其实,前几种题型主要是考查同学们的语用能力和语感积累;后两种题型则侧重考查同学们的阅读理解与联想思维。尽管这些素养能力并非一朝养成,但考前一个月有针对性地加强
6、关注和积累,再辅以适当的类题训练,还是能有显著提升的。而古诗文阅读、文学类文本、论述类文本,也不是仅靠把握题型模式就能够“冲关”的。因为题型虽是相对固定的,但文本却是千姿百态的。同样的题型,对于不同的文本,其答题思维系统也不尽相同。譬如表达技巧题,不同的诗词,自然运用不同的技法,实际作用也是不同的。即便是小说与散文,表达技法的效果也是不同的。因而,还是要坚持积累好各类文本的语感体系、解读策略与思维素养。至于作文,更是高考对学生阅读积累、思维水平与书写表达的全面考查。当然仅仅进行书面上的练习还不足以达到提高语言运用能力的目的,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语言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和常见的语言表达方式,能掌握常用的思维方式,善于把自己独特的思维结果用规范的语言进行加工和表述,初步具备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能根据不同语言材料和不同交际场合适当地使用语言,最终形成良好的语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的建构与运用能力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拥有,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也非一日之功,只有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