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CA6163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机械传动机构设计.doc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22132073 上传时间:2022-11-14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661.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CA6163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机械传动机构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毕业设计(论文)-CA6163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机械传动机构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毕业设计(论文)-CA6163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机械传动机构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毕业设计(论文)-CA6163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机械传动机构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毕业设计(论文)-CA6163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机械传动机构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CA6163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机械传动机构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CA6163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机械传动机构设计.doc(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摘要本毕业设计为CA6163普通车床数控化改造机械传动机构设计,现代数控机床是工厂自动化的基础。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范围广、潜力大、成本小、见效快,符合并适合我国国情,促进制造业技术进步的重要手段。因此,数控系统改造车床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机械制造业是国家工业体系的重要基础和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本文在叙述了数控技术的历史、现状和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对旧机床的分析,结合机床改造的总体思想,提出了数控化改造的技术方案和新数控系统的选型配置方案;针对旧机床的要求,进行了传动系统的重新设计,在设计的时候具体进行了详细的各部件的选型和计算。比如:导轨的设计选型、滚

2、珠丝杠螺母副的选型与计算。还进行了进给传动系统的刚度计算、进给传动系统的误差分析、驱动电机的选型计算、驱动电机与滚珠丝杠的联接、驱动电机与进给传动系统的动态特性分析等。提高了传动的精度,重新设计机床的控制逻辑,通过对伺服系统的分析,完成了机床各主要参数的优化和匹配。本机床改造后将会展示出强大的功能、稳定的性能,将完全符合机床的技术规格和精度标准,加工出合格的零件,大大提高了车床的性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关键词:CA6163机床;数控化改造;数控系统目 录1 绪论4 1.1 数控机床的产生和发展4 1.2 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5 1.3 机床数控化改造的必要性 112 机床改造的任务及总

3、体思想 12 2.1 机床改造的总体任务 12 2.2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13 2.3 数控系统软硬件总体设计 15 2.4 数控系统硬件结构 16 2.5 数控系统软件结构 173 进给伺服系统传动计算 17 3.1 确定系统脉冲当量 19 3.2 切削力的确定 19 3.3 计算进给牵引力 19 3.4 计算最大动负载C 20 3.5 传动效率计算 22 3.6 刚度计算 22 3.7 进给伺服系统传动计算 23 3.8 步进电机的计算和选用 25 3.9 步进电机的选择 294 单片机数控系统设计 31 4.1 CPU控制系统的设计方案33 4.2 CPU和存储器选择334.3 I/O接

4、口电路354.4 步进电机驱动电路 35 4.5 其他电路 355 电气控制系统的PLC改造设计 36 5.1 电气控制分析 365.2 PLC改造电气控制系统366 经济可行性分析及环保要求 44结论 45参考文献 461 绪论1.1 数控机床的产生和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机械产品的结构越来越合理,其性能、精度和效率日趋提高,因此对加工机械产品零部件的生产设备-机床也相应的提出了高性能、高精度和高自动化的要求。数控机床是以数字化的信息实现机床控制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它把刀具和工件之间的相对位置,机床电机的启动和停止,主轴变速,工件松开和夹紧,刀具的选择,冷却泵的起停等各种操作和顺序动作等信息用代

5、码化的数字记录在控制介质上,然后将数字信息送入数控装置或计算机,经过译码、运算,发出各种指令控制机床伺服系统或其它的执行元件,加工出所需的工件。其与与普通机床相比,其主要有以下的优点:1.适应性强,适合加工单件或小批量的复杂工件;在数控机床上改变加工工件时,只需重新编制新工件的加工程序,就能实现新工件加工;2.加工精度高;3.生产效率高;4.减轻劳动强度,改善劳动条件;5.良好的经济效益;6.有利于生产管理的现代化。采用数字控制技术进行机械加工的思想,最早是40年代初提出的。当时,美国北密执安的一个小型飞机承包商派尔逊斯公司在制造飞机框架和直升飞机的机翼叶片时,利用全数字电子计算机对叶片轮廓的

6、加工路径进行了数据处理,并考虑了刀具半径对加工路径的影响,使得加工精度达到10.03 81mm,这在当时水平是相当高的。1952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功地研制出一台3坐标联动的试验型数控铣床,这是公认的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当时的电子元件是电子管。1959年,开始采用晶体管元件和印制线路板,出现了带自动换刀装置的数控机床,称为加工中心.从1960年开始,其他一些工业国家,比如德国、日本等也陆续开发生产出了数控机床。1965年,数控装置开始采用小规模集成电路,使数控装置的体积减小,功耗降低,可靠性提高.但仍然是硬件逻辑数控系统。1967年,英国首先把几台数控机床连接成具有柔性的加工系统,这就是最初

7、的柔性制造单元。1974年,微处理器直接用于数控系统,促进了数控机床的普及应用和数控技术的发展。80年代初,国际上出现了以加工中心为主体,再配上工件自动装卸和监控检测装置的柔性制造单元。柔性制造系统和柔性制造单元被认为是实现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必经阶段和基础。我国从1958年开始研究数控技术,直到60年代中期处于研制、开发阶段。1965年,国内开始研制晶体管数控系统。60年代初到70年代初研制成功X53K-1G数控铣床、CJK-18数控系统和数控非圆齿轮插齿机。从70年代开始,数控技术在车、铣、钻、锉、磨、齿轮加工、电加工等领域全面展开,数控加工中心在上海、北京研制成功。但由于电子元器件的质量

8、和制造工艺水平低,致使数控系统的可靠性、稳定性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此未能广泛推广。这一时期,数控线切割机床由于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在模具加工中得到了推广。80年代我国先后从日本、美国等国家引进了部分数控装置和伺服系统技术,并于1981年在我国开始批量生产。在此期间,我国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跟踪国外先进技术的发展,开发出了一些高档的数控系统,如多轴联动数控系统、分辨率为0.02um的高精度数控系统、数字仿形系统、为柔性单元配套的数控系统等。为了适应机械工业生产不同层次的需要,我国开发出了多种经济型数控系统,并得到了广泛应用。现在,我国已经建立了中、低档数控机床为主的产业体系,90

9、年代主要发展高档数控机床。1.2 数控机床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我国虽然是全世界机床拥有量最多的国家,但机床数控化率低,则已有数控机床利用率低,开动率低。随着国外的数控系统与伺服系统的制造技术的引进,我国经济型数控机床的研究、生产和推广工作也取得进展,必将对我国的各行各业的技术改造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虽然从纵向看我国的发展速度很快,但横向比(与国外对比)不仅技术水平有差距,在某些方面发展速度也有差距,即一些高精尖的数控装备的技术水平差距有扩大趋势。主要表现在:精度、效率、自动化上存在一定差距;主机设计基本功差,缺乏创新,模块化设计少,尚未建立自己的品牌效应;功能部件专业化生产水平及成套能力较低,

10、重要基础元部件、NC系统主要依靠进口;缺乏深入系统的科研工作,设计、试验手段较落后;在NC车床的产品水平和总体技术水平上,特别高精尖技术方面差距明显。努力方向包括狠抓根本,解决主机、元部件先进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先进制造技术的兴起和不断成熟,对数控加工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高速切削、超精密加工等技术的应用,对数控机床的数控系统、伺服系统、主轴驱动、机床及结构等提出了更高的性能指标。随着FMS的迅速发展和CMS的不断成熟,又将对数控机床的可靠性、通讯功能、人工智能和自适应控制等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微电子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控系统性能日益完善,数控技术应用领域日益扩大。当今数控机床正

11、在不断采用最新技术成就,朝着高速度化、高精度化、多功能化、智能化、系统化与高可靠性等方向发展。1.2.1 高速度、高精度化速度和精度是数控机床的两个重要指标,它直接关系到加工效率和产品的质量,特别是在超高速切削、超精密加工技术的实施中,它对机床各坐标轴位移速度和定位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外,这两项技术指标又是互相制约的,也就是说要求位移速度越高,定位精度就越难提高。现代数控机床配备了高性能的数控系统及伺服系统,分辨率可达到lum,0.lum, 0.0lum。为实现更高速度、更高精度的指标,自前主要在下述几方面采取措施和进行研究。(1)数控系统。采用位数、频率更高的微处理器,以提高系统的基本运

12、算速度。目前己由8位CPU过渡到16位和32位CPU,并向64位CPU发展,频率已由原来的5MHz提高到16MHz, 20MHz和32MHzo同时也采用了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和多种微处理器结构,以提高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即提高插补运算的速度和精度。(2) 伺服驱动系统。随着超高速切削、超精密加工等先进工艺的提出,使得在旋转伺服电动机加滚珠丝杠的传统机械进给机构已无法实现。为此采用直线电动机直接驱动机床工作台的零传动直线伺服进给方式,将极大地提高机床直线进给的各项伺服性能指标, 特别是高速度和动态响应特性是以往任何伺服机构无法比较的。(3) 前馈控制技术。过去的伺服系统是将位置指令值与所检测到的实

13、际值比较,所得的差乘以位置环的增益,其积再作为速度指令去控制电动机。由于这种控制方式总是存在着位置跟踪滞后误差,即当进给速度为F时,其伺服系统的最终滞后位F/G,这使得在加工拐角及圆弧切削时加工精度恶化。所谓前馈控制,就是在原来的控制系统上加上速度指令的控制方式,这样将使位置跟踪滞后误差大大减小,以改善拐角切削加工精度。(4) 机床动、静摩擦的非线性补偿控制技术。机床动、静摩擦的非线性会导致机床爬行。除了在机械结构上采取措施降低静摩擦外,新型的数控伺服系统具有自动补偿机械系统动、静摩擦非线性的控制功能。(5) 伺服系统的速度环和位置环均采用软件控制。由于采用软件控制具有较高的柔性,适应不同类型的机床对不同精度及速度的要求,进行加、减速性能的调整,并能实现复杂的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材料生产技术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