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札记.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代西方文学理论札记.doc(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古希腊文艺理论第一节 引论一、 古希腊前期哲学美学背景(一)毕达哥拉斯学派、赫拉克里特、德谟克利特、苏格拉底:“和谐”论(形式)、模仿说、“认识你自己”(人之美)(二)文艺实践背景荷马史诗和悲剧、喜剧注:叙事文学、教化(三)对“美”价值之推崇文学、雕刻、神话之发达第二节 柏拉图文艺思想一、理念论(一)“理念”含义1、本体论:世界本体(本源或之所以是)2、存在论:客观唯心自在(如几何概念)3、认识论:思想对象非感性对象4、性质论:真、善、美;理想;完美与纯粹(如柏拉图之爱);普遍;永恒(二)意义:数学思维;形而上学;二元对立二、 模仿论(一) 文艺是“模仿”之“模仿”1、 理念和自然物体
2、界(模仿) 椅子之理念;三角形2、 文艺和自然物质界(模仿)“外形”和“影像”模仿;非本质;非真实实体如“床”之制造3、 文艺和理念“与真理隔三层”;“影子的影子”(二)评价荷马“无真知识”(认识论和实践功用论角度)三、文艺功能论(一)“理想国”和文艺1、理想国之政治学蓝图:哲人王(智慧)、武士(勇敢)、生产者(情欲)2、文艺社会学(如儒家)(二)文艺“三宗”罪1、非真理2、亵渎神灵(荷马)3、激发低劣人性或情欲(三)驱逐诗人“我们的城邦里没有像他这样的人,。把他涂上香料,带上毛冠,请他到别的城邦去”。(四)评价1、文艺功利论2、审美否定观3、情知意之价值判断四、灵感说(迷狂说)(一)文艺创作
3、观1、技艺:理性实践;学习2、文艺活动:高度兴奋;忘却自我躯体尘世之“迷狂”;神力附体(二)本源:理念1、理念不灭2、灵魂不死(三)回忆:灵魂直观“见到尘世的美就回忆起上界里真正的美”;(四)经验:诗神附体希腊多神论;缪斯女神(五)评价1、文艺创作个性别于理性认知和道德实践2、文艺非学习性康德“天才”论4、 文艺非理性(神秘主义)五、柏拉图美学贡献及影响(一)文艺本质论贡献1、继承、发展文艺模仿观2、认识论文艺学(二)文艺社会学视野1、整体论2、文学消费和接受3、实用主义(实践和认知)(三)美学命题贡献1、“外形”或“幻象”(影像)2、迷狂(四)历史影响1、理念论二元思维(本质与现象;灵魂与肉
4、体;感性与理智;形而上与下;永恒与流变)2、亚里斯多德(“我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改造柏拉图之文艺本体论、本质论、效果论3、德国古典美学(康德、黑格尔)康德“情知意”论(判断力批判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黑格尔“理念论”美学六、柏拉图文艺理论的消极性(一)理念论唯心主义1、社会生活源泉(反映)2、文艺和表现(诗言志和缘情)(二)非理性神秘主义直觉和理智;意识和潜意识;想象和理性;忘我和自我(二) 审美否定论(贺拉斯、儒家)第三节 亚里斯多德文艺思想马恩“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最博学的人”(“人是政治动物”)(逻辑学、修辞学、物理学、生物学、心理学、政治学、经济学、伦理学、历史学、美学、哲学)
5、一、 哲学思想简介(一) 对“理念”论批判1、 个体第一性,理念非独立存在“这所房子”和“一般的房子”2、 实体即主体或基质(独存)主词和宾词(属性)(二) 四因说质料因、形式、动力、目的砖瓦、形式或模型(本质)、建筑师、缘故4158*8(三) 潜能和现实说如种子和树木二、 文艺本质论(一) 模仿的艺术说1、 技艺和模仿艺术之别史诗、戏剧、雕刻、绘画(美的艺术)2、 模仿对象:个体即第一实体(二) 诗比历史更真实1、 现实世界真实性和艺术真实性比于柏拉图2、 艺术即个别性与普遍性统一世界“本质规律”;文艺典型论“诗人的职责不在于描述发生的事,而在于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即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发生的事
6、。历史学家和诗人的差别不在于一个用散文,一个用韵文。两者的差别在于一个叙述已经发生的事,而另一个描述可能发生的事。因此写诗这种活动比历史更富于哲学意味”3、“可然律”“必然率”合情合理、常理常情(三) 艺术社会价值论艺术积极意义;真实反映注:诗歌非模仿外形之玩艺,非写偶然,写普遍和典型三、悲剧美学(一)定义“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他的媒介是语言,。模仿方式是借助人物的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人们的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1、 媒介不同(和绘画之颜色、雕刻之姿态、史诗之语言)演员、歌曲2、 对象不同“高尚人的行动”3、 方式不同动作模仿(别于史诗客
7、观叙述)(二)悲剧结构1、结构即情节或事件安排“悲剧艺术的第一要务”2、“情节的整一性”“所谓完整,是指事情之有头、有身、有尾。所谓头,是指事情不必上承他事,但自然引起他事发生者。”“里面的事件要有严密的组织,任何一部分一经挪动或删削,就会使得整体松动或脱节,要是某一部分可有可无,并不引起显著的差异,那就不是整体中的有机部分”4、 希腊审美原则“多样性的统一”(四) 悲剧功能:净化说(卡塔西斯)1、 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情欲低劣”;“情知意和谐”社会积极意义;社会消极意义2、 文艺心理学悲剧特殊价值接受美学观(五)历史评价及影响1、唯物主义倾向文艺美学观歌德美学;车尔尼雪夫斯基2、肯定文艺真实
8、性文艺和生活3、 首创文艺典型观“个性”和“共性”统一贺拉斯(合式原则)、康德、黑格尔4、 文艺社会功能第二章 中世纪文艺思想第一节 基督教文化及其审美精神一、 基督教文化和古典文化精神(一) 上帝信仰和自然崇拜1、 创世论和造物主(自然客体化)2、 价值源泉和善恶标尺:上帝(二) 唯灵主义和灵肉和谐1、灵肉对立2、灵魂救赎3、感性贬抑(身体美、世俗享乐:文艺)4、道德至上(古典美之反动)(三) 彼岸追求和现世享乐1、 原罪和此岸赎罪(手段无价值彼岸价值归宿)2、 世俗生活贬抑(宗教改革清教例外)3、 文艺形而上学价值(神圣、超凡、超验)(四) 道德信仰主义和审美至上论1、 上帝:最高真善美(
9、价值之源)2、 美之依附于上帝二、基督教审美文化精神(一)超验目的论1、指向和表现上帝之光2、形而上意义(偶像破坏)(二)象征主义1、圣经象征意义2、阐释学:隐喻之本质3、浪漫主义艺术精神(黑格尔)(三)审美他律性1、表现神学教义2、形象依附性(四)反审美现代性1、表现唯一永恒真善美2、客观外在美第二节 奥古斯丁文艺思想一、 奥古斯丁简介(一) 青年期信仰摩尼教(二) (32)归信基督教(三) 忏悔录和上帝之城二、上帝是美之本源和本体(一)“一切美的事物的美”1、上帝是美本身2、经验无法直观美本体(摆脱肉体;提升灵魂与信仰)(二)整一和“数”之统一即美1、上帝按照“数”原则创造世界2、相等、对
10、称、多样统一(希腊和谐观)等腰三角形、圆(三)相对“丑”(争议话题)1、美的程度差异2、人类心灵之有限性三、文艺审美否定观(一)艺术“三宗”罪1、(道德意义)不敬神(如荷马)2、激发情欲(基督教禁欲主义)3、不真实四、文学象征论(一)言外之意:圣经;十字架;基督受难原罪论、献祭观、三位一体、基督神性和人性(二)古典“阐释”学美学五、奥古斯丁文艺观之历史影响(一)继承前人美学(承前)1、新柏拉图主义、毕达哥拉斯2、亚里斯多德“多样性统一”、“整一”观3、古典“形式”和谐美学观(二)影响后起美学1、象征主义2、美和丑之关系3、审美经验“直观”和信仰第三节 托马斯阿奎那文艺思想一、 阿奎那及其经院哲
11、学(一)阿奎那:意大利贵族,多米尼克教团,(20岁)研经院哲学,基督教神学阶段:托马斯主义代表作:神学大全(二)神学哲学(中世末神学)1、唯实论哲学(对于奥卡姆唯名论)共相实在性及先于个别2、借鉴亚里斯多德如以“本质”、“第一推动力”证上帝“永在”二、托马斯美学思想(一) 模仿自然即接近上帝1、艺术及艺术家为上帝造物(老师与学生)2、模仿自然即领会上帝智慧3、艺术价值合法性(比于柏拉图及奥古斯丁)(二) 美学三要素论1、完整或完美(完善之目的论)2、对称(形式和谐)形式美体现上帝神性和理性相对于中国内在精神之和谐观3、 鲜明上帝光辉;除“比例”外的外观审美因素(三)审美感官和非审美感官1、“美
12、是具有特殊认识能力(视觉和听觉)的事情”美和认识能力有关;知觉和欲望有别“在美里面,欲望是平静的”(鲍姆加登:“感性认识的完善”)2、视觉、听觉(审美)和味觉嗅觉(非审美)听视觉是理性工具:把握事物结构上之整体;重外形距“实在”较远三、贡献及历史影响(一)文艺模仿(理性)和信仰经院哲学和教父哲学;理性和信仰(二)肯定艺术价值亚里斯多德影响(三)宇宙“全美”观自然全美论(四)审美活动特殊性1、审美感官(非功利性);认识和欲求;外形和实在2、康德美学第三章 德国古典美学第一节 康德美学文论一、 康德美学文论之思想背景(一) 近代哲学背景(近代认识论)1、 大陆理性主义哲学笛卡尔、鲍姆加登、莱布尼兹
13、“天赋观念”、“感性认识的完善”、“独断论”、“目的论”2、 英国经验主义哲学休谟经验主义认识论:“因果联想”、“怀疑主义”、“不可知论”(二) 康德先验哲学背景(三大“批判”)1、纯粹理性批判:“知识何以可能”时空直观;知性范畴;理性范畴;现象界、物自体;自然向人生成2、实践理性批判:“道德何以可能”形式主义伦理观;人是目的;上帝神学;自由意志3、判断力批判:“审美何以可能”自由和必然、认识和实践之桥梁;美是道德的象征二、判断力批判美学文论“目的论”判断力和“审美判断力”(一)“美”的本质分析1、审美判断的“质”“无利害关系的自由的快感”“三快感”:感官快适引发快感如“满足饥饿”(和“存在”
14、有关)“善”引发快感(“存在”)形式引发快感(自由)、(审美)“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关系快感或不快感对某一对象或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注释:判断在先快感在后2、审美判断的“量”审美判断的主观的普遍有效性;关联无功利性3、审美判断的“关系”“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和主观目的(主观利益)无关和客观目的(完善)无关非官能感觉判断和非认识判断注释:“目的”为“理性”范畴4、审美判断的“情状”审美判断之不依赖概念的必然性“共通感”、“人同此心,人同此感”(二)“美”的本质论评价1、合理性:“真善美”区分(快适、道德、认识判断):不涉“存在”无利害;不涉概念具普遍性;无目的合目的性;共同感决定必然性2、依存美和纯粹美区分形式美和目的美(文艺)3、美是道德和认识之过渡(桥梁)审美是造就道德自由人格之中介必然自由(席勒审美教育观)4、审美判断是鉴赏(情感)判断主观唯心主义;趣味5、审美趣味之普遍有效性(三)、对“崇高”的分析1、崇高观的起源朗基努斯:论崇高“作者伟大心灵的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