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职工羽毛球比赛活动方案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22096412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职工羽毛球比赛活动方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教职工羽毛球比赛活动方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教职工羽毛球比赛活动方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教职工羽毛球比赛活动方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职工羽毛球比赛活动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职工羽毛球比赛活动方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职工羽毛球比赛活动方案、活动目的: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丰富学校的文体活动,给大家营造一种运动氛围,加强 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为更好的工作打下良好的身体素质。特举办这次“迎新 年”羽毛球比赛。二、主办:学校工会三、参赛对象:全体教职工,自愿报名,项目可重报,但不可以超过两项(可自带羽毛球拍)四、比赛时间:2010年1月28至2月2日期间。五、比赛地点:学校西校区餐厅二楼六、比赛规程:(1)比赛项目:男单,女单,以部为单位設男双,女双各一对。(2)奖项及奖品设置:按报名情况设定。七、比赛规则:1、比赛基本采用国际最新羽毛球比赛规则。2、个人赛采取淘汰赛,三局二胜决出胜负,21分制,抢发球权规则,

2、赢者发 球。谁先打到21个球先胜出,若比分出现21: 20则谁先连得高于对方2分者胜出。每局比赛中间可休息半分钟。3、胜出者直接进入下一轮比赛。4、裁判设置:参赛选手中选出比较有经验的人当裁判。八、运动员守则:1、赛出风格、赛出水平、胜不骄、败不馁、尊重裁判、尊重对方.2、讲文 明、讲礼貌、讲卫生、守秩序。3、在比赛规定时间前到达场地,不要大声喧哗。参赛选手须按规定时间提前10分钟到达比赛场地,迟到10分钟的选手做弃权 处理。另一名选手以2: 0获胜。一、挑选场地或发球权每场比赛开始之前,参赛双方首先要在裁判员的主持下,由裁判员抛硬币确定 胜者。胜者具有挑选发球权或挑选场地的优先权。赢方选剩的

3、那项权利归输方所有。二、局数和分数1. 每场正式比赛以三局两胜制决定胜负。2. 比赛为21球决胜制。三、发球权、交换场地1. 比赛中除第一次发球有投硬币决定外,其余发球权均属于上一球的得分选 手。比赛进入下一局,首次发球权属于上局的负方。2. 每局过后交换场地,每局之间有2分钟的间歇。四、发球和接发球(-)合法的发球有发球权的一方称发球方,对方则称为接发球方。1. 发球时脚不得踩发球区的任何界线。2. 一旦双方选手站好位置,发球员的球拍一开始挥动即为发球开始,发球员 的球拍必须连续向询挥动直到将球发出。必须注意的是,一旦发球员开始挥动球拍发 球,而未击中球,则应视为发球违例。发球时,任何一方都

4、不允许有非法延误发球的行为。3. 在发球过程中,即从发球员的球拍开始挥动直至球拍的拍面将球击出为 止,发球员的双脚均不得离开地面或移动。4. 发球员在击球的瞬间,球与球拍的接触点及整个球体均要低于发球员的腰 部,整个拍框必须明显低于发球员握拍的手部。5. 发球员必须站在本主发球区向位于自己相对应的斜对角一端的发球区发球。 球体须经球网的上方飞过,落入对方场地的发球区域内才有效。单打有效发球区域的范围是(以右区为例):前发球线、中线、单打后发球线和单打边线之间。左区反之。(二)合法的接发球。1. 接发球员必须等对方发球员按相应的规定将球发出后,即球托触及球拍的 拍面而飞离球拍后,才能移动两脚,并

5、开始接发球,否则属违例。2. 接发球时,接球员的脚不能踏踩在接发球区域四周的任何线上或线外,否 则违例。五、发球区和接发球区:1.发球员的分数为0或双数时,双方运动员均应在各自的右区发球或接发球。2. 发球员的分数为单数时,双方运动员均应在各自的左发球区发球或接发 球。六、违例1. 发球时,球拍未击中球。2. 发球时,球过网后挂在网上或停在网顶。3. 比赛中,球从网下或网孔中穿过或不过网。4. 比赛中,球碰房顶及场地四周以外的人或物体。5. 比赛中,球碰到运动员的身体或衣物。6. 比赛中,击球者球拍的击球点不在自己球网一方,而是过网击球。7. 比赛中,选手的球拍、身体或衣物碰网或网柱;选手的脚或球拍由网下侵 入对方场区。8. 击球时,球夹在或停滞在球拍上,紧接着乂被拖带。9. 球员两次挥拍,连续两次击中球。10. 阻碍对方紧靠球网的合法击球。11. 比赛时选手故意扰乱、影响对方进行正常比赛的任何举动。以上违例情况出现后,对方得分。七、比赛记录每场比赛须作记录。记录选手名字与比分,并由选手及裁判员核对并签字。学校工会文体组2010年1月1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科普读物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