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学案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学案新人教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2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及科技文化一、本单元主要讲述了从先秦时期到明末清初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可按四条线索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线索1 儒家思想的创立和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创立儒学思想,孟子和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儒学。儒学的“德治”“仁政”虽然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但在社会大变革、大动乱时代,其主张不适应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和诸侯争霸的需要,所以儒家思想受到统治者的冷落。线索2儒家思想的改造与独尊西汉时期: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独尊儒术、兴办太学,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线索3儒家思想的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朱熹、王阳明等人汲取佛、道两教的思想,使儒家思
2、想完成了理论化和思辨化的发展过程,从理学到心学,儒家思想更加适应统治者的统治需要。线索4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制的主张,为儒学的发展变革注入了新的活力,构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二、科技文化:先秦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造纸术、数学、天文学和医学等方面取得辉煌成就;隋唐时期发明火药和雕版印刷术,宋元时期火药广泛应用于军事、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明清时期古代科技进入总结时期。春秋的诗经、战国时期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汉代的汉赋的发展,魏晋时期书法和绘画成为自觉的艺术;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
3、隋唐书法全面辉煌,宋代文人画发展;明清时期,书法、绘画、小说等成就突出。第26讲从“百家争鸣”到“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考纲要求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考点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迅速发展。政治: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分封制瓦解。阶级关系:士阶层活跃起来并受到重用。思想文化:出现,形成一些思想流派。(2)特点: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3)影响: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运动,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2.早期儒学时期代表人物主张地位和影响春秋孔子(1)政治思想核心是“仁”强调统治者“克己复礼”(2)教育
4、:“有教无类”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首创私人讲学,被尊称为“万世师表”战国孟子(1)政治“”民贵君轻(2)伦理:主张“性本善”儒家学派两位重要的代表人物,使儒学体系更加完整。战国后期,儒学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荀子(1)政治“”和“王道”,以德服人“君舟民水”(2)伦理:提出“人之性恶”3.其他思想流派流派代表人物地位思想道家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提出了“”的政治主张;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动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把世间万物都看作是的,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法家韩非子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主张君主集权,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图解历史】 “百家争鸣
5、”【图解历史】 孔子的思想体系【误区警示】 儒家的“仁爱”与墨家的“兼爱”二者的范围不同。儒家的“仁爱”范围狭窄,且主张“克己复礼”为“仁”,仍然讲究阶级性;墨家的“兼爱”具有广泛性,不分等级贵贱。前者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利益,后者代表了小生产者的利益。【易混辨析】 中国古代的三种治国思想命题点一儒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史料一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史料二“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孟子史料三“用国者,得百姓之力者富,得百姓之死者强,得百姓之誉者荣。三得者
6、具而天下归之,三得者亡而天下去之。”荀子王霸 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孔子的治国主张。表明孔子主张“为政以德”。(2)史料二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仁政”思想。表明孟子主张让农民得到土地,勿夺农时,轻徭薄赋,减轻刑罚。(3)史料三反映了荀子的民本思想。 表明了人民是国家兴亡的关键,得百姓、兴天下的观点。 史料运用综合三则史料,结合时代背景,分析说明孔子等人的儒家治国理念的积极性与保守性。 史论归纳先秦时期儒家代表人物思想的比较项目孔子孟子荀子同仁的思想爱人仁政仁义民本思想为政以德民贵君轻君舟民水异人性论性相近性本善性本恶目的维护奴隶主贵族统治缓和阶级矛盾,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统治命题点二 诸子百家
7、的治国理念史料一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道德经史料二“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史料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废先王之教”,而实行变革,“以法为教”“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韩非子 史料解读(1)史料一反映了道家老子的主张。表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治国主张。(2)史料二阐述了墨家的思想主张。反映了墨家主张“兼爱”的治国理念。(3)史料三说明了法家的思想主张。反映了法家认为历史向前发展和主张社会变革。表明了韩
8、非子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史料运用据史料,结合所学知识,你如何认识上述史料反映的三种治国主张? 史论归纳诸子百家中相互对立的观点(1)在治国上: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反对严刑峻法;法家主张法治,强调严刑峻法;道家主张“无为而治”。(2)在人性上:孟子主张“性本善”,而荀子主张“性本恶”。(3)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荀子主张“制天命”,人定胜天;而庄子主张“顺其自然”。(4)在人生态度上:儒家主张积极入世,强调社会责任;道家则主张“逍遥”的人生态度,主张避世,强调“超脱”。(5)在处理与社会成员的关系上: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儒家主张尊卑有序。考点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1.董仲
9、舒的新儒学(1)背景经济:汉武帝时期,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奠定了物质基础。政治: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思想: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的需要。(2)特点:把道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3)内容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 ”和“”的主张。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提出“天人合一”和“”学说。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等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2.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1)汉武帝的措施思想: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政治:起用参与国家大政。教育:将规定为教科书,兴办和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10、(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图解历史】 汉代思想大一统的背景【教材补遗】 法律的儒家化自汉代“春秋决狱”开始,中国法律走上了儒家化的道路。所谓法律的儒家化,是指将儒家的道德精神注入法律、法令,使封建法律具有了伦理法的性质,即以儒家思想为司法实践中定罪、量刑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中国法律的儒家化,形成了礼法合一的特色,影响深远。【构图解史】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命题点一董仲舒新儒学的主张及特点史料一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董仲舒春秋繁露史料二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
11、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春秋繁露基义史料三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书董仲舒传 史料解读(1)史料一阐述了君权的来源。说明董仲舒主张“君权神授”;反映了董仲舒“天人感应”的主张。(2)史料二为为人处世提供了道德标准。反映了董仲舒“三纲”的处世标准。(3)史料三反映了董仲舒为了维护国家统一提出了“大一统”思想。反映了董仲舒认为国家统一是自古就有的天地之常理。 史料运用依据上述史料中董仲舒的观点,概括指出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特征。 史论归纳多角度理解董仲舒新儒学呈现的特点(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
12、和法家思想为一体。(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展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命题点二董仲舒新儒学的深远影响史料一五年春置五经博士八月征吏民有明当时之务、习先圣之术者。诏曰:“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
13、广。汉书武帝纪史料二董仲舒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为封建统治找到了较为理想的意识形态。他的学说对稳定和巩固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统治起了重要作用,对于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心理特征产生了不可估量的积极影响。田昌五、安作璋秦汉史史料三董仲舒是西汉时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家董仲舒学说的消极影响也是严重的我们民族性格中的封闭自我、盲目自足、因循守旧、不思奋进等等劣根性,都与之直接相关。冯天瑜等著中华文化史 史料解读(1)史料一主要说明汉武帝大力提倡儒学教育。表明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专门传授儒家经典;表明汉武帝兴办太学,为博士广招弟子。(2)史料二主要阐述了董仲舒新儒学对当时及后世的影响。说明儒学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说明儒学思想巩固了政治统治,促进了中华民族心理特征的形成。(3)史料三叙述了董仲舒新儒学对中华民族及个人性格的消极影响。表明董仲舒新儒学思想使得封闭自我、盲目守旧的消极民族性格形成。 史料运用1.据史料一,分析汉代儒学地位有何重要变化。2.据史料二、三,分析董仲舒思想的影响。 史论归纳1.董仲舒新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1)形势需要:汉武帝时期,西汉国力强盛,但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土地兼并、商贾膨胀、匈奴威胁、王国问题等;汉初的“无为而治”思想已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统治政策急需从“无为”向“有为”转变。(2)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