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应用课程转型-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进应用课程转型-提升学生职业能力(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转型背景下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构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持续推进,我国高校层次与类型的划分越来越清晰,依据自身的办学目标和培养目标,向应用技术类型高校转型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共识。在此背景下,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就成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必然选择1。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必须依托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建构是否科学、合理,对其能否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应用型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与特有的价值取向,突出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 一、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平台+模块”应用型课程体系的建构
2、课程体系建构主要解决两方面问题:一是确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哪些课程及其内容的深度与广度;二是设置各课程间在内容和呈现上如何互相配合和衔接2。由此,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课程体系的建构,要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并要科学设置课程间的配合与衔接。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与传统本科院校相比,在硬件设施、师资力量、文化积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正视这种差距,不能盲目追随、攀比,应围绕内涵发展、质量提升的线,坚持服务地方、特色发展的原则,明确地方性、应用型、有特色的发展目标定位。在此基础上,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先确立学校层面宏观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然后,各专业在学校宏观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根据专业特点,确
3、定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服务面向。 “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兼具系统性和灵活性,能够适应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需要。“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由通识教育平台课程、学科教育平台课程、专业教育平台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和实践教学平台课程构成,每个平台下分设必修课程模块和选修课程模块,如表1所示。基于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特点,新建地方本科院校本科专业可以实施分段培养模式,即前1-1.5年按类培养,开设通识教育课程和学科类基础课程,之后分专业开展专业教育。通识教育平台课程设置以拓宽基础、沟通文理、健全人格为目标;学科教育平台课程设置以融通相近学科基础、拓展专业外延为目标;专业教
4、育平台课程设置以夯实专业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为目标;创新创业教育平台课程设置以培养创新能力、完善能力结构为目标;实践教学平台课程设置以提高动手能力、实践能力为目标。 在“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中,各专业可以根据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专业特征、市场需求、生源特点等因素科学而灵活地设置课程,各模块课程的设置既要考虑学科专业理论体系要求,又要考虑社会、行业、企业及学生发展的需求。各模块课程既相对独立,又有机结合、相互支撑,共同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二 “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的特点 (一)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平台+模块”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以满足学生主体发展需要和社会需求为目
5、标,其实质是为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的教育,是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的一种体现3。“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中,每一平台都由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组成,学校可以规定每个专业总学分中的选修课程不低于一定比例,如一般不少于20%。此外,在专业教育平台中,每个本科专业要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至少设置2个专业方向,开设不同的专业方向选修课,而且要求选修总学分不低于专业平台课程总学分的一定比例,如30%。专业方向选修课程一般从第二学年开始开设,此时,学生对本专业对应的行业、岗位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和认知,能够根据个人特点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从而有利于学生的职业成长及发展。 (二)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平台
6、+模块”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一线工作的现实需要及发展趋势为依据设置课程,使学生掌握的知识、具备的能力具有适应性、系统性和灵活性的特点,有助于学生顺利进入职业领域并具有职业发展潜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在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应明确要求各专业要结合学校发展目标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专业自身特点及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本专业人才的需求,深入开展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的调研和论证,确定符合本专业人才需求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从而制定出科学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规格。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变教学观念,将传统的以知识输入为导向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能力输出为导向的教学理念,
7、细化分析各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能力。在此基础上,各专业根据本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研究确定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拟定出人才培养方案。 (三)以通识教育为基础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作内容、工作要求、工作环境的变化成为生产、管理一线的应用型人才必须面对的挑战。因此,应用型本科课程体系的建构要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课程体系。“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中,通识教育平台除了开设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定的思政、英语、体育等通识教育必修课程外,还要开设系统化的、丰富的通识教育选修课程。对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而言,通识教育选修课程一般可以涵盖人文类、科技类、经济生活类、艺术体育类、教育类等课程,
8、每学期面向全校学生开设足够课程,并对选修学分作出要求,比如,要求本科专业学生至少修满10个通识教育选修学分。在总的选修学分要求的基础上,学校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加强文理交融,在人文社科类专业开设自然科学类通识教育课程,在理工科类专业开设人文素质类课程,并对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选修自然科学素质课程、理工科类专业学生选修人文素质课程做出要求。此外,由于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师资力量有限,学校还可以充分利用网络通识课程学习平台,开设网络通识教育选修课。 (四)突出实践能力培养 与研究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最大的优势是实践能力强,能迅速适应行业、岗位的职业需求,达到个人发展与所在单位发展的统一。因此,新建地方本科
9、院校“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要特别突出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要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拓宽实践教学的形式,丰富实践教学的内容,提升实践教学的水平。“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中,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在实践教学平台开设,包括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社会实践、科学研究等;对包含在各门课程中的实验、课程设计、第二课堂等分散实践教学环节,在相应的通识教育平台、学科教育平台、专业教育平台或创新创业教育平台中设置。课程体系中要逐步提高实践课程的比例,一般而言,偏重应用型的本科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不少于30%。这样,势必会引导各专业课程体系由知识体系向技术体系转变,适当减少理论课时,增加实践课时,
10、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要采取“三结合”的方式,即课内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分散实践教学与集中实践教学相结合、校内实践与企业和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此来提高实践教学效果。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要逐步建设、完善充足的实验室、实训中心等校内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区域社会资源,逐步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以保证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 (五)重视创新能力培养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创新能力是国家、企业乃至个人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因此,应用型本科教育同样要重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平台+模块”课程结构体系中专设创新创业教育平台,针对科研创新训练、科技竞赛、创业训练、职业技能培训和人文素养提高等方面开设丰富的课
11、程。如某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市场营销专业开设了创业模拟与实践商业实战等课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开设了团队激励与沟通创业政策解析与实务指导等课程,化学工程与工艺专业开设了化学科学系列讲座企业安全评价等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重视全方位、立体式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可以在学科教育平台或专业教育平台中设置学位课程,要求学生必须拿到比普通课程更高的分数(一般普通课程60分及格,学位课程至少70分才算及格)才可以获得相应学位,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奠定理论基础。在整个课程体系中,不只开设单科课程,同时要不断增设、开发综合课程,开阔学生的视野,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12、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别于传统大学教育的关键,不在于层次、水平、更不是对高等教育规律的背离,而是对人才培养方向的调整、对培养过程的再造、对培养方式的重构。所以,应用型本科院校不能完全承袭和照搬传统大学的人才培养模式,而应找到一条符合自身特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本文认为,“本科标准 职业能力”人才培养模式,应成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架构。 一、优化课程,搭建坚实的专业知识体系 课程体系是为达到培养目标而为学生设计的所有学习内容及其构成要素的总和。“本科标准 职业能力”模式要求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本学科专业必需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同时要求合理设置实践教学体系,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所以
13、,这一模式应以“市场需求”为基本准则,以“能力本位”为主要价值取向,设计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 1.通识教育应围绕专业教育构建课程体系 本科教育仍属于专业教育,因此,要实现专业教育基础上的通识教育,就必须根据专业教育的 需要调整通识教育的课程设置,针对专业教育的特点和要求,优化通识教育的课程内容。 2.专业教育要强化应用理念,增加职业知识 专业教育不仅要考虑本科教育的基础性,也要考虑学生对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因此,课程设置要增加大量的职业知识,要根据生产或服务的现实需要,更多地倾向于现成实用的技术和规范的经验知识,要求学生学会用理论去指导实践,掌握其使用方法,提高实践能力。 3.课程体系重视人文培
14、养,做到科学与人文协调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坚持科技与人文并重的原则,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协调发展,共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文精神和良好的科学素养。 二、突出实践,实现理论到技能的贯通 实践性是“本科标准 职业能力”人才模式的重要特色,也是其核心优势,所以必须突出实践,实现理论到技能的贯通。 1.保障实践教学条件 首先,加强实践教学师资力量的培养,积极引进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师、技师,不断改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结构。其次,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开放学校实验实训室,大力推进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形成校内外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分布合理的实践教学基地,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条件。 2.建立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
15、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构建以“验证性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性实训企业见习和生产实习毕业设计”为主要内容的,从基础层次到提高层次再到综合层次逐级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多层次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应用能力。 3.改革实践教学内容 理工科类专业要坚持基础知识、基本能力与专业技能相结合,突出专业能力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文科类专业要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突出对外交流、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基础类专业要注重学生的专业基本功底,突出学生批判精神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工学结合,架通专业到职业的桥梁 应用型本科院校就是培养能从事具体职业的人才,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就应该架通专业到职业的桥梁。因
16、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是实现“本科标准 职业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经之路。 1.建立工学结合的对口实践教学基地 让学生提前进入企业,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触,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又利于学生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培养。因此,每个专业必须选择对口的行业或企业,建立稳定的见习实习基地,让学生以“职业人”身份参加相关的生产实践,磨炼过硬的岗位能力。 2.建立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遵循认知规律,把学习书本知识和培养劳动技能密切结合,以实验实训基地为依托,建立有效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学会技术,形成技能。 3.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 把工学结合的理实一体教学模式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建立理实一体的课程体系,设计工学结合的教学内容,施行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的考核方式,通过这样课程体系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