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张小学学校与社会共育机制建设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前张小学学校与社会共育机制建设方案(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前张小学学校与社会共育机制建设方案党的教育方针告诉我们,办教育的最终目的只能是“育人”,而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总趋势也说明了,实现“育人”的目标必须靠学校、家庭、社会的“合力”。“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实施三结合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三结合教育绝不是单纯看成是争取社会对学校在财力物力上的支持,而是真心实意地依靠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实现育人的目标,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资源共享、教育活动长效一贯的互动式、共进式发展局面,为学生打造最优的学习成长环境,最终构建起全方位、立体式、开放化大教育格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一)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构建的原则:学生在家庭中接受抚养,在学
2、校里享受教育,在社会上体验处世,其成长离不开家庭、学校和社会,就如同植物离不开土壤、水份和阳光。1、 目的性原则。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我国学校、家庭、社会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统一的组织领导,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方针目的,保证了我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一致性。其中最根本的一条是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无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都要根据各自的特点和条件,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采取具体有效措施,互相配合,共育新人。学校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重智轻德忽视体育和劳动教育的倾向,家庭和社会教育也要克服纠正,既要重视智育,更要突出德育,还要加强劳动教育,以及关心学生身体健康,以促进少年儿童的
3、全面发展,使之成为社会主义一代新人;2、主导性原则。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联系中,学校要起主导作用。一方面学校是专门教育机构,是专门研究教育问题的;另方面,我们的学校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它有根据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明确的教育目的,有既体现社会的要求,又反映时代精神和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系统的教育内容,有健全的班级和团队等完善的组织形式,有通过教学和各种活动有计划地进行教育的系统措施,还有经过专业训练、具有一定教育经验和教育水平的校长、教师,学校完全可以对学生施以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排除和抵制来自社会或家庭的某些不利因素。学校教育还具有可控制性,教育者可以根据教育目的对各种客
4、观影响进行选择和调节,使其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学校教育可以利用其调控机制联合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实行有效的调控,注意趋利避害,充分利用和发挥他们对青少年成长的积极影响,尽量排除和克服消极因素的影响。而家庭、社会的影响同学校教育影响相比,往往是先入的。“先入为主”的规律表明,先入的东西,思想上没有阻力或阻力较小,容易被接受和巩固。要实现后入的思想来转变先入的思想,就需要花费更大的力气和更长的时间。因此,学校要经常摸清社会和家庭影响中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通过同社会和家庭的密切配合,争取先入和后入的影响尽量在方向上一致起来。其次,可以用抢先“打预防针”的教育,使学生碰到后入的社会和家庭的消极影响时,
5、具有“拒腐蚀、防污染”的能力。再次,利用青少年可塑性较大的特点,对先入的错误思想进行矫正和“改造”;3、实行双向服务的原则,只有三方面教育优势互补,才能充分发挥三结合教育的合力作用。(二)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结合构建的策略:教育问题向来都是倍受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如何做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结合”这一整体育人系统工程。需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作为指导思想,通过三结合教育职能,实现校内外教育协调一致。1、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培养合格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自身就是一个道德机构。学生思想道德、心理品质、身体素质、行为养成、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6、要靠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但学校教育至关重要。要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性、系统性的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抓好德育工作落实,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系统性的教育功能。应从以几方面入手:(1)坚持贯彻“三观”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自身就是一个道德机构。学校德育工作是奠定学生“三观”的基础工程。因此,学校可利用德育课、班队会以及各种实践活动大力加强科学理论的灌输,占领思想阵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育,培养他们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道德,教育他们坚持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并把自己的成材和祖国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懂得自己肩负历史重任,是跨世纪的人才。(2)采取多种方式,注重
7、培养良好习惯。作为学校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为根本,从日常生活,学习活动等方面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如“三轻轻”、“三随手”、“三个不”“四个一”等等,让学生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可以做的,什么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发扬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使学生明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让学生们积极去发现、寻找现实中的生活陋习和不良习惯,这样从小处着眼,不仅规范了学生的道德行为,树立了正确的道德准则,同时也让学生用自己的行为去影响父母、邻居和社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3)通过活动,相机教育。作为学校教育,除了可以结合教学内容
8、进行外,还可以抓住契机,通过各活动进行教育。如进行大扫除,公益劳动,让学生明确劳动的意义,培养劳动意识,提高劳动技能,继而增强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利用各种参观活动,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和历史,受到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此外,重大节目或纪念日,开展纪念、庆祝活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如清明节可领学生到烈士墓前纪扫,也可开一开讲英雄故事的班会。国庆节时让学生编写赞颂祖国的诗歌,并进行朗诵。这种多途径帮助少年儿童了解以“三个了不起”为主要内容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内涵,开展国情教育,引导学生把体验收获落实到自己的学习生活中,从而能达到确立坚定的理想信念。2、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养成良好品德家庭是一
9、个人人生旅途的第一站,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最初形成的“第一课堂”。父母亲含辛茹苦所养育的孩子不仅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人,而且还要是一个能够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对社会负有责任和义务的人。如果说学校教育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话,那么家庭教育在孩子的思想道德方面则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家庭是孩子人生的港湾,而决定孩子人生航程方向的就是孩子的品德。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把德育放在首位,是做为一个家长最为明智的选择。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和谐家庭打造了一个立体平台。家庭是孩子们的第一生活圈,家庭的影响对青少年早期思想品德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家庭教育必须做到:(1
10、)以“家长学校”为主阵地,采取多种形式,使家长懂得科学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者,促进三者的紧密联系。学校要切实办好“家长学校”,让“家长学校”名符其实。通过定期开办的家长培训,对家长进行教育观念、教育方法的培训,使家长懂得科学教育子女的重要性,教子有方,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力支持者。对家长的培训办法是:a、选派有教育经验、懂家庭教育的教师承担主要培训任务,还可以临时聘请有经验的教师作报告;b、临时聘请一些“教子有方”的家长做“家长学校”的顾问,进行一些专题讲座;c、邀请专家就家庭教育问题进行专题讲座。只要学校办好了“家长学校”,就等于把学校办好了一半;d、总结交流教育学生、子女的
11、心得体会,整理出版家长教子心得,学生成长芳草集,构建家庭和谐德育体系经验谈等。(2)研究利用多种形式,普及家教知识,改革家长会模式,借助家长委员会的沟通力量,以“家长经验交流会”、“ 家庭教育研讨会”为主要形式,增强家教科研氛围。通过家长培训,提升家长素质,使家长意识到家庭环境对孩子学习成长的巨大影响。倡导家长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在尊老爱幼、待人处事、工作态度和人生观方面为孩子做好表率。倡导家长平时洁身自好,读书学习,引导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倡导家长妥善处理家庭矛盾,感情问题,不要因此让孩子的身心受到创伤,从而心情郁闷,对生活、对学习提不起兴趣,成为学困生。倡导家长与孩子沟通情感,爱而不
12、宠,严而适度,正确引导,因才施教,不要简单粗暴地打骂孩子,使他面服心不服,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堕落为学困生。(3)以 “家校联系卡”为纽带,推进家校合作。利用“家校联系卡”拉近家庭和学校距离,及时准确把握孩子成长脉膊,为家校合育,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3、以社会教育为依托,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社会对于学生而言,是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关心他人的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大课堂。学校应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教育委员会的优势,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力量,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优化内在素质。(1)确定校外素质教育基地,激活外部教育功能。认真开掘本地区的优良民族传统、革
13、命传统、自然环境、历史人文、社会信息(包括法制、纪律、社会公德等)、学科教材等方面的德育因素,加以整合,用以开展对学生的经常性、针对性的思想道德、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促进学生科学素质、创新意识及个性特长的发展。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让学生到更广阔的天地里学习、锻炼,感受来自社会的积极教育因素,使他们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培养他们博大的胸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把校外辅导员请进校园,让他们给校园注入新的血液,带来清新诱人的时代气息,感受时代发展的铿锵脚步。(2)充分发挥关心下一代教育委员会的优势,利用关心下一代教育委员会的优势,请他们与周边学校联系,缔结友好学校,实现地区、校际等资源整合与交流,从兄弟校
14、身上吸取自身发展需要的“养分”。服务于学生。(3)指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体验中优化内在素质。通过开展争做安全环保小卫士活动和争做好公民活动,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开展“我为家乡献一策”、“亲近大自然”、“军营快乐行”、“环保一日游”等活动,组织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开展了以“锻炼自我,服务社会”为宗旨的小公民道德教育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开阔生眼界,增长识社会的能力,使学校教育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感悟,强化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磨练、自我约束的主体地位,推动学校教育进一步深化。总之,学校教育尤如一棵树,它的生长离不开家庭土壤、社会天空,土壤越肥沃,阳光雨露越适宜,它就会枝繁叶茂。因此,要办好学校教育,要全面全方位实施好素质教育,就必须立足学校,寻求家庭和社会的参与配合与支持,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才能使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顺利进行,促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