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风险防控实施方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风险防控实施方案(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风险防控建设实施方案第一章 总 则第一条 为进一步增强xx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行”)风险防范和风险控制能力,加快推进风险管理的组织建设、机制建设和制度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管理机制建设指引等有关法律法规以及本行章程的规定,制定本方案。第二条 风险管理的基本任务是:贯彻执行国家关于防范和处置金融风险的各项政策措施,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健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改进风险管理监控方法,强化风险全程管理,增强识别、计量、预警、防范和处置风险能力,全面提高风险管理水平,确保风险在可控目标之内,确保安全经营,稳健发展,确保风险收益不断优化。第三条 风险管
2、理应遵循全面管理、制度优先、预防为主、职责分明的原则。(一)全面管理原则。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和收入、费用、利润以及人员、薪酬、奖惩等各项事务应全面地进行风险管理,涉及风险控制应当人人参与。(二)制度优先原则。开展各项业务应优先制定相应制度,尽可能使制订的制度科学、合理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对制度执行效力和结果应实行全程监控。(三) 预防为主原则。对各类风险应防范于未然,实行风险预警提示,出现问题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处置化解。(四) 职责分明原则。防范和处置风险应明确职能部门和责任人,明确其相应的权力和职责,对因渎职、失职或营私舞弊造成风险和损失的行为,应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第二章 风险
3、管理目标第四条 风险是指对目标产生不利(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造成收益的不确定性。根据风险成因和对经营管理的影响,确认本行经营管理中面临的风险包括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流动性风险。声誉风险是指由内部管理与服务的问题引起自身外部社会名声、信誉和公众信任度下降所造成的风险。法律风险是指由不当的法律文书、制度或行为所造成的风险。 信用风险是指由借款人或市场交易对手违约所造成的风险,即债务人未能如期偿还其债务而给债权人带来的风险。市场风险是指由市场价格(利率、汇率、股票价格和商品价格)的不利变动所造成的表内和表外业务发生损失的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
4、内部程序、员工及信息系统或外部事件(如自然灾害)所造成损失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虽然有清偿能力,但无法及时获得充足资金或无法以合理成本及时获得充足资金以应对资产增长或支付到期债务的风险。第五条 全面风险管理受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人员的影响。整个过程从发展战略规划制定一直贯穿到具体的各项经营管理活动中,用于识别可能影响的潜在事件并管理风险,使之在风险偏好之内,从而确保取得既定的目标。第六条 全面风险管理必须实现战略目标、经营目标、报告目标、合规目标4个目标,并以此促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是指某个时期内打算实现或完成已确定的一项或几项重大计划。经营目标是指为实施战略目标而在一个阶段内需要实
5、现或完成的主要经营计划。报告目标是指一个报告期间(通常为一个年度内)需要实现或完成的工作计划。合规目标是指各项活动应遵循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尽可能避免不合规事件发生或由不合规事件发生所造成的风险控制在既定目标之内。第三章 风险管理政策第七条 为确保本行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从总体上把握风险防控方向,确定风险偏好,制定风险管理政策。第八条 在限额管理、信贷审批和贷后管理三个具体环节加强信用风险的控制,同时从经济资本控制、资产证券化和信用衍生品方面采取方法积极主动控制信用风险。从稳健经营的角度,确保本行不良贷款比率维持在3%以内,拨备覆盖率100%以上。第九条 在发挥资产流动性的同时,又要有效控制流
6、动性风险,完善流动性风险预警机制,制定本、外币流动性管理应急计划。第十条 建立有效的风险管理程序和全面控制环境,及时有效地解决和处理操作风险事件,努力缓释操作风险的效果,操作风险损失额和其他潜在操作风险指标明显好于行业平均水平。第十一条 加强限额管理和行业集中度控制,尽可能开辟多元化客户群体,避免客户过于集中某一行业领域所带来的市场风险,同时运用衍生产品等金融工具将超出风险承受能力的市场风险予以转移,在实施经济资本管理时,对所承担的市场风险配置资本,以抵御市场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董事会负责确保本行能够有效地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各项业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高级管理层负责制定、审查和控制各项业
7、务所承担的各类市场风险。第十二条 有效防范声誉风险和应对声誉事件,建立声誉风险排查机制、声誉事件分类分级管理和应急处理机制,提高对声誉风险的发现和声誉事件的应对能力,解决声誉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相脱离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或降低声誉风险造成的负面影响。 第四章 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第十三条 风险管理层级包括董事会、管理层、各职能部门及下属各分支机构。各个层级都要坚持同样的4个目标;每个层次都必须从全面风险管理各个方面实行全程风险管理。第十四条 规范、完善的法人治理机制通过合理划分股东、董事、管理层之间的权利、义务和责任,确保决策的科学性、内部监督的有效性和激励约束的合理性。第十五条 风险管理的
8、组织体系是指由受董事会直接领导,以风险管理委员会为核心,以各职能部门、各分支机构的风险控制人员为主要参与人员组成的组织结构体系。第十六条 本行董事会负责建立和保持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决定整体风险战略、风险管理政策、风险限额和重大风险管理制度。对风险管理承担最终责任并负责确定总体风险偏好,监督管理层贯彻落实风险管理策略。第十七条 董事会下设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审定重大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市场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以及表外风险等政策和制度,审定风险管理战略以及风险管理程序和内部控制制度;在董事会的指导下,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审查和批准重大风险管理政策,包括但不限于:本行拟进入或被限制
9、进入的风险领域;风险限额和整体风险承受标准;本行拟采取的风险管理技术;本行风险授权的程序和标准。监督管理层对风险管理战略、政策和程序的贯彻落实情况,确保风险管理政策与程序在本行内部得到统一遵守,并向董事会提出建议。第十八条 本行高级管理层是风险管理的执行主体,对董事会负责,负责本行的日常管理,是本行日常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层。在日常经营管理中,根据董事会及风险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及授权管理层批准的风险管理政策,落实各类风险管理政策、程序,负责承担并监控业务经营中产生的所有风险,向风险管理委员会报告风险管理工作。第十九条 风险管理部是本行设立的专门风险管理部门,在高级管理层领导下,具体实施风险管理的牵
10、头组织部门。负责组织建立和实施本行风险管理体系,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等风险的统一管理,该部门与其他业务部门保持独立。根据风险管理战略的要求,传导、落实和执行各项具体风险管理目标、风险管理标准和风险管理政策,保障风险管理战略、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在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行中发挥核心推动作用。承担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管理政策、制度和程序等宏观层面的管理,负责拟定相关管理政策和程序,对整体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进行归集和汇总,按照一定的频度向高级管理层、风险管理委员会提交市场风险管理报告。第五章 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文化第二十条 风险管理是全方位与全员参与的管理。风险管理涉及业务管理的各个环节,因此需要全员参
11、与对风险进行全方位的管理,进一步完善“风险无处不在,风险管理人人有责”的风险文化,营造主动、和谐的全面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 第二十一条 产生风险的各业务部门和交易领域,应将每日的风险信息及时准确向风险管理部门报告,使风险管理部门和业务部门保持密切有效联系;同时建立清晰的风险报告路线,除了纵向层级之间的报告,还应包括横向之间的交流,实现信息共享,要建立一套具体的风险报告模式,规范风险报告的格式和传递路径,使风险政策能得到很好贯彻。 第二十二条 通过加强风险管理理念和文化的灌输、培养和提高,有效增强员工风险管理工作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第二十三条 加强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全员法律素质和风险
12、防范意识,增强法律风险的认识、预防与控制,力争不发生因法律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第六章 运行机制第二十四条 风险管理运行机制是指本行为实现自身的经营目标,在业务经营过程中,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对业务风险进行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监测和风险控制的活动。(一)内部环境。即:董事会有义务批准检查经营决策和重要政策,了解经营中的风险,明确可接受的风险程度,确保管理层采取必要的步骤,识别、计量、监测和控制这些风险。管理层有义务实施董事会通过的经营策略和方针;制定和完善有关的制度和程序,用以识别、计量和监测业务中的风险;建立和完善内部组织结构,明确相互的权利和责任,确保赋予下级的任务能得到有效执行;执行适当的内
13、控政策,对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和是否完善进行监测。董事会和管理层有义务促进内部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在内部建立一种控制文化,向内部各层级人员强调和宣传内部控制的重要性。所有人员都应了解各自在内部控制的作用,全面投入内控制度建设。 (二)目标设定。即:内控制度应与其经营规模、业务范围和风险特点相适应,以合理的成本实现内部控制的目标。基于历史概率统计的基础上设定风险容忍度目标,合理确保发展战略与风险偏好相一致,增长、风险与回报相联系,促进董事会、管理层实现全面风险管理的目标。 (三)事件识别。即:设立风险管理部为履行风险管理职能的专门部门,制定并实施识别、计量、监测和管理风险的制度、程序和办法,以确保既
14、定目标的实现。建立涵盖各项业务、所有范围的风险管理系统,开发和运用风险量化评价的方法和模型,对目标产生负面影响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识别和持续的监控。建立明确的内部制衡机构和实行双签有效制度,涉及资产、负债、财务和人员等重要事项变动,都不得由一人独自决定。 (四)风险评估。即:为建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必须有效识别和持续评价面临的各类风险,特别是对经营目标有负面影响的重要风险。内控制度还必须随时加以修改和完善,对新的或者以前没有控制的风险进行控制。风险管理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是高质量的风险管理信息系统和高素质的风险分析人员。(五)风险监测。适时监测风险水平,确保风险状况及例外情况得到及时发现。
15、根据财务数据和风险偏好设定监测指标并进行监测分析,并形成标准化的风险报告体系,保持监测报告连续、及时、准确、信息批露充分。 (六)风险对策。即:指定不同的机构或部门分别负责内部控制的建设、执行和内部控制的监督、评价。前一机构或部门负责设计内部控制体系,组织、督促各业务部门、下属机构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审计部门负责组织检查、评价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督促管理层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建立内部控制问题和缺陷的处理纠正机制,高级管理层根据内部控制的检查情况和评价结果,提出整改意见和纠正措施,并督促业务部门和下属机构落实。应当建立内部控制的风险责任制: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应当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负责,
16、并对内部控制失效造成的重大损失承担责任;内部审计部门应当对检查发现问题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或检查监督不力,承担相应的责任;业务部门和下属机构应当及时纠正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并对出现的风险和损失承担相应的责任;高级管理层应当对违反内部控制的人员,依据法律规定、内部管理制度追究责任和予以处分,并承担处理不力的责任。 (七)控制活动。即:内部控制应该成为日常业务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一个有效的内控制度应建立一套适当的内控结构,在业务的每一层级都有明确的内控措施,包括:高层审核、不同部门采取的内控措施;对是否遵守风险头寸进行检查,并在出现违规情况时进行监督;建立审批、授权及核实制度。为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