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锅炉高级工理论考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锅炉高级工理论考试题(7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锅炉理论题一、填空题:1. 绝热节流后,工质的压力将 降低 ,焓值将 不变 。 2. 对于直流锅炉,调节汽温的根本手段是 燃烧率 和 给水流量 保持适当比例。 3. 制粉系统出力包括 磨煤出力 、 干燥出力 和 通风出力 。 4. 水处理方法分为 物理方法 和 化学方法 。 5. 容器中的真空为600mmHg,气压计上水银柱高度为755mm,则容器中绝对压力为 155 mmHg。 6. 假设一卡诺机工作于500和300的两热源之间,则卡诺循环的热效率为 60.8 。 7. 锅炉汽水系统进行整体水压试验的目的是在冷态下校验各承压部件的 严密性 ,检查锅炉承压部件有否 残余变形 ,判断其强度是否足
2、够。 8. 使 排烟 损失、 化学不完全燃烧 损失、 机械不完全燃烧 损失之和为最小的过剩空气系数,称为最佳过剩空气系数。 9. 蒸汽品质监督的主要内容是指蒸汽中的 含钠量 和 含硅量 。10. 锅炉安全性的衡量指标有: 连续运行小时数 、 事故率 、 可用率 。11. 粘性流体在通道中流动时的阻力可分为 沿程阻力 和 局部阻力 两大类。12. 燃油丧失流动能力时的温度称 凝固点 ,它的高低与 石蜡 含量有关。13. 强制流动锅炉有三种类型: 直流 锅炉、 控制循环 锅炉和 复合循环 锅炉。14. 电厂热工过程自动化主要包括: 自动检测 、工艺记号、远方操作、 自动操作 、自动调节 和 自动保
3、护 。15. 热电阻温度计是根据 导体或半导体的电阻值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的特性来测量温度的。16. 锅炉热负荷自动调节系统的被调量是 锅炉出口汽压 ,调节量是 燃料量 。17. 分散控制系统(DCS)的设计思想是 控制分散 、 管理集中 、 信息共享 。18. 超温是过热的 结果 ,过热是超温的 原因 。19. 监督给水溶解氧的含量是为了防止 给水泵系统 和 省煤器 发生氧腐蚀,同时也是为了监督除氧器的除氧效果。20. 燃料的水分增多,将引起炉温 下降 ,使炉内辐射传热量 减少 ,对流受热面的吸热量 增大 。21. 电厂输送灰渣的方法主要有机械、水力和气力输送三种。水力输出又称 湿 出灰,气力
4、输送又称 干 出灰。22. 汽机高低压旁炉系统具有 启动 、 溢流 和 安全 三项功能。23. 锅炉检修可分为 大修 、 小修 、 节日维修 和 临时检修 。24. 转动机械试运行连续时间,新安装的不少于 8小时 ,大修后的不少于 30分钟 。25. 锅炉点火后通过开启高压旁路和低压旁路,利用 凝汽器 对过热器、再热器进行 抽真空 ,使积水蒸发,以达到干燥的目的。26. 汽压变化实质上反映了 锅炉蒸发量 与 外界负荷 之间的平衡关系。27. 煤粉气流的着火温度与 煤的挥发份 、 煤粉细度 和 煤粉气流的结构 有关。28. 锅炉不完全燃烧损失包括 化学不完全燃烧 和 机械不完全燃烧 热损失。29
5、. 排烟损失决定于 排烟温度 和 排烟量 。30.通过化学分析,煤中含有碳(C)、氢(H)、氧(O)、氮(N)、硫(S)、水分(W)、灰分(A) ,其中可以燃烧的有碳(C)、氢(H)、硫(S) 。 二、选择题1 ( C )是煤的组成成分中发热量最高的元素。 (A)碳;(B)硫;(C)氢;(D)氧。2 随着锅炉容量的增大,散热损失相对( B )。 (A)增大;(B)减少;(C)不变;(D)骤变;3 当锅水含盐量达到临界含盐量时,蒸汽的湿度将( C )。 (A)减少;(B)不变;(C)急骤增大;(D)逐渐增大。4 工作票延期手续只能办理( A ),如需再延期,应重新签发工作票,并注明原因。 (A)
6、一次;(B)二次;(C)三次;(D)四次。5 锅炉计算发供电煤耗时,计算用的热量为( B )。 (A)煤的高位发热量;(B)煤的低位发热量;(C)发电热耗量;(D)煤的发热量;6 随着锅炉额定蒸发量的增大,排污率( D )。 (A)增大;(B)减少;(C)相对不变;(D)与蒸发量无关。7 汽包锅炉在运行中当( C )时,锅炉应紧急停运。 (A)再热器爆管;(B)过热器爆管;(C)所有水位计损坏;(D)省煤器泄漏。 8 锅炉送风量越大烟气量越多,烟气流速越大烟气温度越高,则再热器的吸热量( A ) (A)越大;(B)越小;(C)不变;(D)按对数关系减小。9 低氧燃烧时,产生的( C )较少。
7、(A)硫;(B)二氧化硫;(C)三氧化硫;(D)二氧化碳。10 造成火力发电厂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 B )。(A) 锅炉效率低;(B)汽轮机排汽热损失;(C)发电机热损失;(D)汽轮机机械损失11. 煤粉着火准备阶段内主要特征为( B )。 A.放出热量 B.析出挥发分 C.燃烧化学反应速度快 D.不受外界条件影响12. 煤粉品质的主要指标是煤粉细度、均匀性和( C )。 A.挥发分 B.发热量 C.水分 D.灰分13. 在理想气体的热力过程中,始终无熵的变化过程为( a )。 a. 绝热过程 b. 定容过程 c. 定温过程14. 提高蒸汽初温度主要受到( c )限制。 a. 传热温差 b.
8、热力循环 c. 金属高温性能15. 简单的蒸汽动力装置的理想循环是( b )。 a. 卡诺循环 b. 朗肯循环 c. 再热循环16. 在水冷壁管屏进口处加装节流圈,可以 ( c )。 a. 防止水动力不稳定性,但对脉动无影响 b. 防止脉动,但对水动力不稳定性无影响 c. 防止水动力不稳定性及脉动17. 直流锅炉蒸发受热面的传热恶化是由( b ) 引起的。 a. 核态沸腾 b. 膜态沸腾 c. 工质处于微过热状态18. 由于从锅炉排出的炉渣具有相当高的温度而造成的热量损失叫 ( c )。 a. 机械不完全燃烧损失 b. 散热损失 c. 灰渣物理热损失19. 判别流体运动状态的依据是( b )。
9、 a. 流线 b. 雷诺数 c. 临界流速20. 杂质在亚临界压力直流锅炉的( b ) 区段中沉淀最严重。 a. 加热 b. 蒸发 c. 过热21. 当火焰中心位置降低时,炉内( b )。 a. 辐射吸热量减少,再热汽温升高 b. 辐射吸热量增加,再热汽温降低 c. 辐射吸热量减少,再热汽温降低22. 热态启动中,汽机冲转前,当主汽温达450-500时,主汽升温速度应( b )。 a. 不大于8.5/min b. 不大于7/min c. 不大于3.7/min23. 在进口水的欠焓相同情况下,直流锅炉水冷壁屏进口处加装节流圈,( b ),使水动力特性趋于稳定。 a. 增加了加热区段阻力,加热区段
10、将变长 b. 增加了加热区段阻力,加热区段将缩短 c. 减少了加热区段阻力,加热区段将缩短24. 与外界无物质交换的热力系统称为( a )。 a. 封闭热力系统 b. 绝热热力系统 c. 孤立热力系统25. 热力学第二定律最根本的问题是关于( a )问题。 a. 方向性 b. 条件 c. 深度26. 对于朗肯循环,当背压降低时,热效率将有( c )。 a. 微小的下降 b. 微小的提高 c. 较大的提高27. 通常压力对油的粘度的影响可忽略不计,但压力很高时粘度随压力升高而( b )。 a. 降低 b. 增加 c. 几乎不变28. 在空气预热器前布置暖风器的目的是为了( c )。 a. 提高热
11、风温度 b. 减少空气预热器受热面 c. 避免低温腐蚀29. 直流锅炉给水质量标准要求给水硬度( a )。 a. 接近于零 b. 不大于10mol/L c. 不大于0.3mol/L30. 锅炉调节单元机组的输出功率,汽轮机调节主汽压,属于( a )。 a. 机跟炉方式 b. 炉跟机方式 c. 机炉协调方式31. 高压系统循环清洗应在直流锅炉( b )进行。 a. 进水前 b. 进水后 c. 点火后32. 引起水动力不稳定的根本原因是( c )。 a. 热水段过短 b. 流量分配不均 c. 汽水比容不同33、火力发电厂的汽水损失分为( D )两部分。 A、自用蒸汽和热力设备泄漏 B、机组停用放汽
12、和疏放水 C、经常性和暂时性的汽水损失 D、内部损失和外部损失34、 锅炉水冷壁管管内结垢后可造成( D )。 A、传热增强,管壁温度升高 B、传热减弱,管壁温度降低 C、传热增强,管壁温度降低 D、传热减弱,管壁温度增高35、受热面酸洗后进行钝化处理的目的是( A )。 A、在金属表面形成一层较密的磁性氧化铁保护膜 B、使金属表面光滑 C、在金属表面生成一层防磨保护层 D、冲洗净金属表面的残余铁屑36、过热器前受热面长时间不吹灰或水冷壁结焦会造成( A )。 A、过热汽温偏高 B、过热汽温偏低 C、水冷壁吸热量增加 D、水冷壁吸热量不变37、 煤粉炉停炉后应保持30以上的额定风量,通风( A
13、 )进行炉膛吹扫。 A、5分钟 B、10分钟 C、15分钟 D、20分钟38、炉膛负压摆大,瞬间负压到最大,一、二次风压不正常降低,水位瞬时下降,气压、气温下降说明此时发生( C )。 A、烟道面燃烧 B、吸、送风机入口挡板摆动 C、锅炉灭火 D、炉膛掉焦39、 水冷壁、省煤器、再热器或联箱发生泄漏时,应( B )。 A、紧急停炉 B、申请停炉 C、维持运行 D、节日停炉40、 直流锅炉,在省煤器水温降至( B )时,迅速放尽锅内存水。 A、120 B、180 C、100 D、30041、发生烟道再燃烧事故,当采取措施无效时应( A )。 A、立即停炉 B、申请停炉 C、保持机组运行 D、向上级汇报42、随着运行小时增加,引风机振动逐渐增大的主要原因一般是( D )。 A、轴承磨损 B、进风不正常 C、出风不正常 D、风机叶轮磨损43B只适用与扑救600伏以下的带电设备的火灾。A.泡沫灭火器; B. 二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