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类学概论》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章 人类学的理论发展过程(续)第一节 自然、结构与符号新进化论、结构主义、象征人类学一、 新进化论(一)柴尔德的文化进化史观1936年,人创造了自己,提出了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以及与之相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的三段说。提出了“新石器时代革命”、“城市革命”等术语:来描述人类社会变迁的历史;使进化论得以从“蒙昧”、“野蛮”等民族中心主义色彩浓厚的描绘中解脱出来试图树立起唯物主义的文化进化史观。 (二)怀特的文化进化标准认为人类文化是不断发展的,是从低级向高级的进步,而且世界各种文化都必定经历几个相同的阶段 ;1959年发表了文化的进化,该书是进化思想的总结;怀特认为文化尽管是一
2、种超有机体,但也可以通过能量测算来计算其发展过程。以能源的获取作为标准。这是构成怀特与摩尔根的不同之处。(摩尔根,以食物和生产工具作为进化的标志和衡量的尺度)文化的进步意味着每人每年利用能量总量的增长或利用能量的技术效率的提高。文化发展的公式: CE T C代表文化(culture),E代表人均年利用能量(energy),T代表能源开发的工具与技(technology)的效率;怀特认为文化是由技术、社会、意识形态三大体系构成的,其中技术体系决定另两个体系。(三)文化史解释三观点(斯图尔德)(1)单线进化论,主张所有的社会都要经历类似的发展阶段,只存在阶段的差别。(2)文化相对论,与单线进化论完
3、全相反,强调各个民族文化发展的相对性和独特性,否认各种文化必须经历从低级到高级的每个阶段。(3)多线进化论,即他本人的立场,既主张进化,但又考虑到文化相对性。(四)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斯图尔德认为文化与其生态环境不可分离,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相似的生态环境下会产生相似的文化形态及其发展线索。世界上存在的多种生态环境也造就了与之相适应的多种文化形态和进化途径。斯图尔德提出文化三要素观:即资源、技术、劳力。资源和技术是基础,借着人类的劳力使它们得以结合。在人类试图在环境压迫下求得生存的努力中,劳力是常备的工具,而且几乎所有的社会都必须面对内地的社会压力和外地的环境限制。怀特和柴尔德与
4、古典进化论者一样关注的是全人类社会的整体进化,而不是局限于某个特定社会。他们坚持的是单线进化论的理论。斯图尔德主张多线进化论。塞维斯和萨林斯走中间道路,将怀特和斯图尔德的理论进行综合和调和,提出了“一般进化”和“特殊进化”并存的观点。一般进化是怀特的普遍进化,特殊进化是多线进化。塞维斯根据社会组织复杂的程度将文化划分为五个阶段:队群、部落、酋邦、国家以及工业社会。(五) 哈里斯和拉帕波特的文化唯物论文化唯物论是文化生态学的分支,主要倡导者是马文哈里斯,文化唯物论实际是文化生态学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结合体。1980年出版的文化唯物论代表了该理论的成熟。马文哈里斯认为任何文化现象都是植根于现实
5、生活的土壤之中,都有其客观现实的基础。任何采取神秘主义态度的做法都是错误的。拉帕波特,文化唯物论的另一位主要代表人物。他分析焦点不再是进化本身,转向了用特定文化中特殊因素的适应或系统维护功能来解释这些因素的存在。即把兴趣从环境如何刺激(或阻止)社会和文化形态的发展这个问题,转到了社会和文化形态如何维持与环境的既存关系的方式。(六) 新进化论要点新进行论和古典进化论都强调社会和文化的进化和发展。新进化论也拥有一些超越古典进化论的理论创见和方法创新:(1)新进化论引进了更多的自然科学概念和方法。(2)在社会文化变迁的动力问题上,古典进化论大多认为文化进化是由人类心智的能力所决定,而新进化论的角度更
6、广,提出了更为全面的看法。(3)在文化变迁的路线问题上,古典进化论大多坚持单线进化,而新进化论同时还重视文化进化的多线性和特殊性。(4)在研究方法上,新进化论不再受限于古典进化论那种过于抽象、过于包罗万象的宏大理论倾向,开始重视具体的民族的文化变迁的研究。事实上,由于结构功能学派田野工作方法的影响,具体的、整体的民族志研究已成为新进化论研究的基础。二、 结构主义(一) 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创见他部分吸收了“结构”的思想,但其关注点不是经验的社会结构,是人类的思维结构。列维-斯特劳斯关于结构的理论创见分以下几点:(1)人类皆有分类的天性。(2)分类就是创造秩序,就是按照二元对立规则来寻求事物之间
7、的区别性特征。(3)秩序需要用符号来表达,因此文化是符号体系。(4)符号体系反映人类的意识结构,而意识结构可以抽象成结构模型。(5)结构模型有深浅两个层次。与经验现象同构的是浅层结构;深层结构不为意识所及,反映人类的普同心性。(二)发现文化的深层结构 结构分析的方法:列维-斯特劳斯将社会结构模式划分为: 有意识模式、无意识模式、机械式模式、统计学模式 有意识模式:也称“家乡式”,是指当地人根据自己对当地社会的认识向向人类学家提供的情况。无意识模式:是指人类学家不能直接观察到,当地人也没有意识到的真正结构。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人民一般所能认识到的社会现象只是浅层的结构,并不是社会的真正结构。社会
8、的真正结构是人们所不能认识到的,需要人类学家的分析和概括才能发现的深层模式。结构层次的转换:他将语言学的转换定律应用于人类学的研究中,他认为一切社会活动和社会生活都深藏着一种内在的、支配着表面现象的结构,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就在于寻找这种内在的结构。(三) 列维斯特劳斯的学术渊源列维斯特劳斯的三角形式的研究亲属关系理论、神话逻辑、图腾分类他受到法国社会决定论、英国结构功能论、索绪尔和雅各布森的结构语言学、符号学等多种理论的影响。 它在哲学自传忧郁的热带中提到的“三个情人”:地质学、马克思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四)结构主义之回应结构主义从人类学迅速影响到了其他学科和领域,但是20世纪70年代
9、开始出现了反对结构主义的回应。质疑结构主义否认有意识的主体/个人在社会和文化过程中的相关性,同时也质疑结构主义否认历史或“事件”对结构是否存在重大影响。 三、 象征人类学从本质上讲,象征人类学(symbolic anthropology)就是把文化当成象征符号加以探讨的人类学思想和研究进路。象征人类学的关键词是符号,尤其是“公共符号”。四、 公共符号:指的是事物、关系、活动、仪式、时间等,也就是同一文化共同体内的人们赖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和社会情感的交流媒体。象征人类学比较有比较有代表性的两大流派,格尔兹和斯奈德,特纳和道格拉斯。格尔兹和斯奈德:提倡从符号体系来解释人类行为。 格尔兹受韦
10、伯影响,明显代表了主要关注“文化”运作的早期美国人类学的一个转变。特纳和道格拉斯:受英国结构功能论的影响,强调符号体系研究的同时关注符号与社会结构的既分离又相互印证的关系。特纳受杜尔干影响,代表了主要关注“社会”运作的早期英国人类学的一个转变。(一)格尔兹的解释人类学格尔兹出生于美国旧金山,大学期间他主修文学和哲学。先后受到克拉克洪、帕森斯的思想的影响。1956年,他在分析了此前几年在印尼的人类学田野工作中所获得的资料基础之上,完成了具有浓厚民族志色彩的爪哇宗教,1960年后,他对印尼的巴厘和爪哇等地进行了系统的田野调查,此后,一直致力于发展一种深度的文化理论。著作:文化的解释(1973)和地
11、方性知识。格尔兹理论体系中的关键词是“理解”,是在解释之上的解释。格尔兹认为,文化不是封闭于人们头脑之内的某种东西,而是存在于公共符号之中,透过这些符号社会成员彼此交流世界观、价值取向、文化精神(ethos)以及其他观念,并传承给下一代。斯奈德深受帕森斯的影响,主要致力于对文化这个概念的关注。(二) 特纳符号的实用意义特纳受训于英国结构功能论的格拉曼支派,这个支派深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认为要分析的问题为稳定是如何在构成事物常态的冲突和矛盾之上被构建和维持的。要分析的问题为稳定是如何在构成事物常态的冲突和矛盾之上被构建和维持的仪式机制阈限(liminality)、边缘(marginality)、
12、反结构(antistructure)、交融(communitas)等玛丽道格拉斯:强调符号结构和社会结构同时并重,主张把符号语言法则的分析贯穿到社会分析中去,揭示社会运行的象征逻辑。两个主要关切点:象征和社会最能代表道格拉斯理论成就的的是洁净与危险。第二节 结构马克思主义与实践理论结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派实践理论 一、 结构马克思主义 (一)何谓结构马克思主义结构马克思主义(structural Marxism)就是结构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主 要在法国和英国得到发展 1965年,阿尔杜塞和巴利巴尔发表资本论读后一书,标志着结构马克思主义的出现 认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决定力量不在于自然环境或
13、技术,而在于社会关系结构。尽管他们并没有完全抛弃生态学的考虑,但却将其纳入对社会和政治的生产组织的分析(二)结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点 反对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分离,张物质关系和仪式形态的互相维持、调和与结合 除了强调经济生产在人类社会中的重要意义之外,还强调从社会再生产关系角度来探究社会和文化 缺陷:将文化概念简单化为“意识形态” ,虽说分析者能够将文化观念和社会关系的特定结构关联起来,但却显得过于极端,而且还导致了新问题的产生,即如何将意识形态与更为广泛的文化观念联系起来。其次,由于它主要从神秘化的角度来看文化或意识形态的倾向,这使得该学派几乎所有的文化或意识形态研究都不可避免地带上了功能主
14、义的色彩,因为这些分析的目的就是显示神话、仪式、禁忌等是如何维系现存秩序的。并没有提出一个突破性的理论模式。二、政治经济学派(一)政治经济学派的由来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80年代以后仍然相当活跃。代表人物:沃勒斯坦、弗兰克、沃尔夫、哈特政治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灵感来自政治社会学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低度发展理论”。结构马克思主义主要关注规模较小、分散的社会或文化,采用的还是传统的人类学研究方式;政治经济学者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政治经济体系。政治经济学派主张,对非西方社会和文化的研究不能局限于对其传统社会文化模式的探讨,还必须考察这些模式被冲击、渗透、改造,甚至消灭的过程。(二) 政治
15、经济学派民族志的特点政治经济学派吸收了文化霸权等概论,注重阶级意识、文化变迁与资本主义关系的历史描述。(1)不同地方文化的单个描述无法全面反映现代的文化潮流和现实,离开了世界政治经济背景就无法准确地研究边缘社会的象征体系和文化形态。 (2)尝试在区域、民族和全球的政治经济场域中探讨文化的差异。(三)政治经济学模型的缺陷 政治经济学模型过于强调经济因素,太多强调工资、市场、资金联结、经济剥削、低度发展等。很少论及这些经济关系所涉及的权力、管制、操纵、控制之类的关系。因而如奥特纳所说,政治经济学不够政治。三、实践理论(一)实践理论的缘起20世纪80年代 ,人类学的研究方向从理论模式的探索转向对行为者的实践和实际理念的研究。这个转向旨在解决社会理论中长期未决的课题,即社会与个人的关系。实践理论的出现可以说是对传统社会文化描写的信念上的表现。实践论关注的理论问题是结构与人的关系,力求在结构与人的行动之间探讨辩证关系和人的能动性 。实践论的主要倡导者:英国社会理论家吉登斯、法国人类学家布迪厄、美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