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详细授课提纲 主讲教师: 刘成璧 《宏观经济学》授课提纲及课堂笔记 学生姓名:班级: 学号: 注:1、关于课堂上讲授内容的取舍和顺序详见帕金《宏观经济学》第8版P24“凯恩斯主义视角”其中第1~3、10章不讲;第4、5、12、11章为重点和难点2、授课提纲装订成册后其反面空白处为同学的课堂笔记本,要求每次听课时在与讲授内容对应处记录: ①日期 ②必要的文字记录和画图 ③问题与感想记录的上述内容作为确定平时成绩的参考) 第一编 概述与理论基础第一章 宏观经济学概述 (学习教材第四章P81~P98) P56~P67第一节 宏观经济学的起源和主要解决的问题一、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凯恩斯主义1、大危机对传统经济学的挑战 第一、理论脉络:从重商主义、重农学派、亚当·斯密、萨伊等,古典经济学家对宏观经济问题的研究都具有历史的局限性著名的萨伊定理“供给自身创造需求”,其核心是:重申亚当· 斯密的自由贸易、自由竞争的政策主张,反对国家干预。
第二、现实的冲突: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空前的经济危机:人们开始怀疑自由的市场经济传统的经济学面临挑战,以凯恩斯为代表的现代宏观经济学应运而生 2、凯恩斯革命第一、在经济理论方面否认资本主义能自动实现充分就业的观点肯定了资本主义存在失业,并从总需求的角度分析失业的原因由此,建立了一套全新的理论第二、在经济政策方面否认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主张国家全面干预经济生活,并提出了“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等第三、在经济学研究的方法上以前的经济学强调个量分析或微观分析凯恩斯提出对经济进行总量分析,或宏观分析3、宏观经济学的发展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于萧条时期,一直集中于短期问题的研究,到20世纪70年代由于出现了滞胀问题宏观经济学的关注便发生转移今天,宏观经济学研究:长期经济增长和通货膨胀;短期经济波动和失业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主要问题 (见教材第4章,这部分在自学中不可能全搞懂,有印象即可,以后会逐步展开再加深理解 1、为什么经济中存在失业,如何才能实现充分就业2、价格水平是如何变动的?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如何稳定物价?3、经济中为什么会出现短期波动,如何才能实现长期而稳定的经济增长。
如何实现充分就业 如何实现物价稳定 资源利用问题 如何实现长期增长 4、1990年以来对美国而言特别需要关注和研究的新问题:政府预算和国际赤字第二节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一、宏观经济学的概念1、内容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总体的行为为研究对象,它分析国民经济中各相关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化,以说明如何实现资源充分利用 2、理解 第一、研究对象是经济总体而非单个经济单位第二、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总量3、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关系既有对立的一面又有统一的一面二、宏观经济学的学习重点 (可高度概括为两个二、一个三) 第一编 概述与理论基础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和基本方法;宏观经济学的一般运行状况;宏观经济学中GDP的重要概念及其如何决定的基本常识引出“总支出”模型决定GDP的基本框架第二编 总需求与“总支出”模型 (第一个主要模型)从商品市场的角度,分别介绍影响总支出或总需求的四大重要内容;掌握每一项支出的变动与实际GDP变动的关系;同时,通过对货币市场一般知识的掌握,了解两个市场的相互作用对总需求进而对GDP决定的影响第三编 总供给与“AD—AS”模型(第二个主要模型) 引入为物价变动的因素分析总需求;重点介绍短期总供给曲线和长期总供给曲线的概念;了解影响SAS与LAS的相关因素;说明长期总供给与潜在GDP的关系。
建立“AD─AS”模型说明短期宏观经济均衡与长期宏观经济均衡的含义及其作用第四编 现实问题与宏观政策 用“AD─AS”模型分析三大问题:①失业、②通货膨胀、③经济周期与增长;针对宏观经济目标的实现重点介绍两大政策:①财政政策、②货币政策 第二章 宏观经济的衡量及其简单运行 (教材第5章P105~117) P74~P86 第一节 衡量国民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一、GDP的概念及其理解1、什么是GDP第一、国内生产总值GDP Gross Domestic Product即:一国通常一年中,在本土范围内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第二、熟悉GDP的其他可替代概念:在涉及到一国每年商品和劳务的产出时,经济学家和媒体还用了除GDP以外的许多名称,如:产出、总产出、国民产出、收入、总收入、国民收入以及总供给2、对GDP的内容的分析 第一、时间及范围限定第二、统计的对象是最终产品第三、最终产品包括产品和劳务第四、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3、几组与GDP有关的概念及其关系第一、 名义GDP和实际GDP(P112)P83名义GDP是用当年价格计算的GDP实际GDP是以基年(如2005年)的价格为不变价格,来计算的某一时期的GDP。
二者的关系:其差异表现为通货膨胀的影响;如果没有价格的变动则二者相等第二、潜在GDP和实际GDP(P85)P57潜在GDP某一国经济中的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都得以充分利用时的GDP实际GDP(同上)二者的关系:潜在GDP虽为客观存在但不可直观,用其变化说明经济增长:而实际GDP则是现实的指标,其围绕潜在GDP上下运动,表现为经济长期增长中经济周期的短期波动二、GDP的作用、意义及其局限 1、GDP的指标能衡量什么第一、 GDP能衡量所有人的总收入及其用于产品和劳务的总支出第二、 GDP能衡量社会的失业、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以及社会经济福利状况2、GDP的指标不能衡量什么GDP不能衡量的内容包括:家庭生产、地下经济活动、健康与预期寿命、闲暇时间、环境质量、政治自由等等3、克服GDP局限性的尝试绿色GDP的概念:即在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基础上,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其中,得出扣减经济发展所引起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损失成本后的最终结果三、GDP的计算方法1、GDP是一个关于流量的概念第一、流量与存量 ①流量是每个单位时间内的数量如:收入和储蓄、投资和折旧②存量是在一个时点上存在的量。
如:财产、资本第二、二者的关系“流量”是“存量”的源泉,“存量”是“流量”的部分积累投资与折旧的流量影响到资本的存量;收入与储蓄的流量影响到财产的存量通常短期分析,如研究经济周期波动时会侧重在“流量”方面;而长期分析,如研究经济增长时则侧重在“存量”上2、政府的国民收入和支出账户第一、有关“支出法”内容的说明 (见教材P106~P107、P110)P77~P77① “支出”即全社会的“总支出”包括四类:消费支出、投资支出、政府支出、国外部门的支出(在此指的是净出口)② “支出法”(或产品流量法)是从“总支出”或“总需求”的角度计算GDP的因为“支出”栏中的四项之和就是“总支出”总支出和总需求Aggregate Demand AD的关系如下: 总需求是全社会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通常以货币形式来表示(不考虑物质形式的结构)总需求由消费需求、投资需求、政府需求和国外需求构成在宏观经济中的总需求即是经济中四个行为主体的支出总和即总支出 第二、有关“收入法”内容的说明 (见教材P110~P111)P78~P79 ① “收入”栏中的前五项:雇员的报酬、净利息、租金收入、公司利润、所有者收入之和为要素成本,或称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净收入。
② 要素成本经过两项调整之后━━加间接税、减补贴;加资本耗费(折旧)则为国内生产总值GDP③ “收入法”(或曰成本法)是从“总收入”或“总供给”角度计算的GDP收入”栏中的前五项是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净收入,为此可将“总收入”和“总供给”Aggregate Supply AS的关系推导如下: ∵ 总供给=总产量总产量=劳动+资本+土地+企业家才能=工资+利息+地租+利润=总收入∴ 总供给=总收入 第二节 国民经济总量分析中的重要恒等式 一、国民经济运行中流量平衡的关系(见教材P107图5.1)P76 Y = C + I + G +(X-M) (见教材P108)P76此问题涉及到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分析方法,从时间的角度看是着眼于短期的分析 1、两部门经济及其关系 (补充知识)第一、在仅由“厂商”和“居民户”两部门经济的情况下,要保证国民收入或产出在原有水平上达到均衡必须具备的条件是: 投资等于储蓄 S = I(流量平衡关系)第二、原因分析 储蓄在国民经济运行的流量循环中具有漏出的性质漏出:即减少对本国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或需求;投资在国民经济运行的流量循环中属注入的量。
注入:即增加对本国产品和劳务的支出或需求因此,漏出与注入应该相等,否则循环流的总量不稳定,就没有达到均衡 第三、关于均衡条件的不同表达收入=消费+储蓄= C + S ; 支出=消费需求+投资需求= C + I 如果: 收入=支出 即C + S = C + I ∴ S = I而在简单的两部门经济中: S = I 意味着: 收入=支出 或: AS = AD 第四、不同类型的均衡① 当S > I,即AS > AD时:企业会减少生产,导致循环流的总量降低,进而总供给减少,与较低的总需求平衡,GDP下降,国民收入出现“收缩的均衡”② 当S < I,即AS < AD时:企业会增加生产,导致循环流的总量提高,进而总供给增加,与较高的总需求平衡,GDP上升,国民收入出现“扩张的均衡”③ 当S=I,即AS=AD时:企业生产规模稳定,总供给和GDP的水平不变,国民收入达到“稳定的均衡” 注意:在宏观分析中,研究的目标不是看均衡是否稳定的问题,而是需要论证说明,什么样的均衡能实现充分就业?以及为什么如此?”2、三部门经济及其关系(补充知识) 第一、“政府部门”的出现伴随着一对变量产生,即政府税收Tax和政府购买Government Expenditure 。
从循环流量的角度看:政府的税收属于“漏出”;政府购买属于“注入”第二、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均衡条件 (仅就第三部门而言)当 T>G时:漏出>注入,GDP下降并趋于收缩的均衡财政盈余)当T<G 时:漏出<注入,GDP上升并趋于扩张的均衡赤字财政)当G=T 时:漏出=注入,GDP不变并处于稳定的均衡预算平衡) 总收入=总支出 C+S+T = C+I+G S+T = I+G (流量平衡关系)3、四部门经济及其关系(补充知识)第一、“国外部门”的引入又增加了一对变量,即进口Import 与出口Export 从循环流量的角度看:进口属于“漏出”;出口属于“注入”第二、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