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常春藤叶【教学目标】1.欣赏小说的人物美,剖析主人公的典型形象,认识底层人物人性的光辉2.欣赏小说的情节美,品味欧 亨利式的结尾的妙处3.欣赏小说的主题美,重视精神支柱的力量,培养学生珍爱生命的意识教学重难点】1.理解常春藤叶的象征意义,把握小说的多重主题2.体会结尾意料之外,情理之中构思的妙处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法、讨论交流法、合作探究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预设一、导入在11月15日的上海大火中有很多人失去了自己的生命,然而有这样一对老夫妻,他们被困在大火造成的滚滚浓烟中,如果待在原地等待救援,需要很长时间,他们将会面临窒息而死的局面,然而逃困难更大,根本连地面都看不清,这对老夫妻凭着往日的记忆,每七个台阶左转的经验从火场中逃了出来,他们没有简单的放弃自己的生命,而是凭自己的力量实现了自救一个人,在困境中珍爱自己的生命是值得赞赏的,而那些能够在珍爱自己生命的同时也关爱他人的生命,甚至不惜为此付出巨大代价的人,更值得人们的崇敬,人性的光辉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的展现欧亨利的短片小说《最后一片常春藤叶》中就有这样一位令人感动崇敬的人物,让我们走进文本,走近贝尔曼出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一遍)二、文本研习1.在小说的三个人物当中,有一个叫做贝尔曼的老画家,他是帮助琼珊脱离生命危险的关键人物,小说对他有一个直接集中的描写,齐读30段,分析贝尔曼的形象。
明确:通过外貌描写,贝尔曼是一个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的老画家;2.文章的结尾告诉我们哪几个有关贝尔曼的信息,你对这些信息感到意外吗?明确:贝尔曼得肺炎去世了; 贝尔曼冒雨画叶子;叶子是贝尔曼画到墙上去的3.这三个令人意外的信息其实就是小说的结尾,那么这样的结尾合乎情理吗,你在文中能找到哪些暗示?明确:贝尔曼得肺炎去世(1)环境很恶劣,凄风苦雨的夜晚(2)“贝尔曼穿着一件蓝色的旧衬衫”,衣着单薄(3)贝尔曼酗酒、“充血的眼睛老是迎风流泪”,身体不好贝尔曼冒雨画叶子 性格发展的必然,善良,有爱心 (1)“自己认为是保护楼上两个艺术家的看家的凶狗” (2)“总有一天,我要画一幅杰作,那么我们大家都离开这里了”等处叶子是画的(1)其他的叶子都落了,只有这片叶子经历两天的狂风暴雨傲然挺立 (2)“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 4.现在我们来看贝尔曼,他又是一个怎样的人呢?明确:贝尔曼从一个穷困潦倒的小人物变成了一个崇高的英雄,他无私关怀、帮助他人,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在他身上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是人道主义精神的代表小结:这些暗示就是埋伏笔的写作手法,体现了作者巧妙地构思。
小说通过埋伏笔的手法使文章的结果出乎人意料之外,细细体味又在情理之中,这正是欧亨利式的结尾:突然把故事的谜底揭示出来,故事有了新的意义,对人物的评价发生倒转这样的构思不但使文章现出波澜,而且使主题深邃,在“含泪的微笑”中达到了歌颂人道主义精神的目的三、讨论交流小说的线索是一片常春藤叶,然而作者赋予这片最后的常春藤叶的意义远远超越了叶子本身,在结尾中苏艾给了这片叶子最直接也是最高的评价——“那是贝尔曼的杰作”,那么从什么意义上来说,这片叶子被称为“杰作”?明确:①叶子是希望和信念的象征,琼珊在贝尔曼用生命绘出的最后一片常春藤叶的鼓舞下,找到了生存下去的期待,与病魔抗争,直到康复因此,通过琼珊的变化作者歌颂了坚强的信念,它是生命赖以延续的精神支柱②叶子象征着平凡人的无私奉献,这片挽救他人生命的叶子出自一个不成材的画家之手,从绘画上看,不是什么了不得的成就,但是从精神上看,它是一个平凡人生命的奉献,这是伟大的,难能可贵的四、问题探究本专题的主题是珍爱生命,可是贝尔曼却为了他人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你认为他珍爱了自己的生命了吗?为什么?(开放型问题)珍爱生命不仅是坚强的生存下去了,更重要的是实现自己人生的最大价值,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有意义。
著名诗人臧克家的诗《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板书设计:意料之外 埋伏笔 使文章产生波澜 升华主题情理之中杰作 生命的信念 珍爱自己的生命 无私的奉献 珍爱他人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