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理论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4067499 上传时间:2023-06-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接受理论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接受理论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接受理论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接受理论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接受理论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接受理论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接受理论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接受理论对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启示一、接受理论的起源及教育领域的接受问题接受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遍的现象之一,但是“接受”问题长期以来并没有成为专门的研究对象,一直到接受理论的产生。接受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其理论最初来源于文学领域,它把文学作品作为审美对象,强调以读者为中心,认为读者地位超过作者地位,读者不仅是没参与本文创作的作者而且是使之得以成为作品所必不可少的作者。文学作品美学价值的实现是读者参与创造的结果,离开读者的审美接受,作品就没有意义。一个文学家、艺术家拿出作品,只完成其功能的一半,关键的另一半在于接受对象如何真正实现体现作者旨意的接受。从而使接受问题作为一个学科被提出

2、来。该理论产生以后得到人们的重视,被其它学科所研究应用。特别是现代大众传播学更是深受其影响。同时这种研究与应用也反过来促使接受理论不断完善、发展。这种理论对于教育活动同样也有意义。因为教育活动中也存在“接受”问题,而且是作为教育活动最后的关键环节。从接受学角度看,教育过程中的受教育者就是接受主体,教育内容是接受客体,教育者为接受中介,教育的时空条件如手段、氛围等是接受环境。教育过程实际上就是在一定接受环境中,通过接受中介的传递,接受主体对接受客体进行积极主动的筛选、吸纳,从而达到主客体的双向建构。而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对知识的接受过程就是在接受主客体、接受中介、接受环境一系列因素相互作用下实现的

3、。影响接受过程的因素有以下几方面:1接受主体内在因素:受教育者对信息的接受并非消极被动,而是有一个主动的、能动的选择、加工、吸纳过程。这个过程受到受教育者各种主观因素影响:(1)受主体不同层次的需要、情感、意志、信念、兴趣等心理要素的影响,这些要素可引起接受活动的发生和终止,提高或降低接收效率,心理学上称之为驱动调节系统2。(2)受以往的固有观念、知识、价值观及定势心理的影响,这些因素会影响受教育者对教育信息的判断、筛选及接受的方向和对象的确定。(3)受主体的思维方式、方法、技巧和知识经验影响,这是接受主体对信息的加工、理解能力。对信息的加工、理解能力的不同,会导致接受程度上的差异性。2、外在

4、因素:接受主体总处于一定客观环境和具体氛围中。因而接受主体接受活动不可避免的也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这主要有:(1)接受客体:即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选择、难度、组合质量、可信度的不同会导致有不同的教学效果。(2)接受中介:教育者的个性特征、能力素质及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关系、态度及教育方法、手段的选择会影响到受教育者的接受过程。(3)接受环境:社会文化背景、教育背景、教育者与学生的情感相容性等等接受氛围的不同会有不同的接受效果。从以上影响接受因素中我们可以看到,接受过程是一个受主体内外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既有智力因素又有非智力因素。其中关键的是接受主体内在因素。因为外在因素只有通过内在因素才能起作用

5、。教育、教学、教学效果不完全取决于教育者怎样工作、怎样加强,而主要取决于接受者怎样接受、怎样认同和怎样实践。一个确定内容的教育、教学施工,只完成任务的动机性的部分,而效果性部分则取决于接受主体。我们,应该看到,被教育者是确定内容的接受者、承担者,是接受的主体。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个主体,多从接受主体角度进行研究问题。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品质、心理素质、法律意识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三观统一的思想理论课,对于学生顺利社会化,形成健康心理,发展素质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当前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中却存在着学生厌学,教学效果不好的问题。许多学生一提起政治课就感到没劲

6、,甚至厌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个是关键,这就是我们长期以来忽视了从学生角度来研究问题,忽视了学生主体地位的发挥。接受理论高度重视对接受者的研究,强调从接受者角度来研究问题,这与传统政治课教学对学生的忽视形成鲜明对比,对于改变当前政治课教学的被动局面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二、如何应用接受理论,让学生乐于接受政治课通过对接受理论的理解,我们知道其根本特征是高度重视接受者的主体地位。中学政治课教学实际上就是学生接受教育内容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接受是关键,没有学生的有效接受,就不能达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从这点出发,笔者认为应用接受理论于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就应多研究学生这个接受主体,

7、找出学生对政治课的不接受因素之所在,设法消除这些因素,创造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模式。(一) 分析学生的不接受因素要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那么我们首先就要对学生这个接受主体进行研究,了解他们到底为什么不喜欢政治课。才能对症下药,创造学生乐于接受的因素,让他们喜欢上政治课。接受是一个双边活动过程,使学生产生不接受心理的原因也是双向,下面主要从学生角度来谈这个问题。一般而言,学生对政治课产生抗拒心理有以下几方面因素:1定势的影响学生在进入学校之前,就已经受到家庭、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形成一定的生活经验和信念。由于存在先入为主的情况,这种经验或信念构成了对某一事物看法的心理定势,对学校教育起着促进或阻碍的作

8、用。特别是作为与社会有着密切联系的政治课更是如此。由于历史的原因以及现实市场经济的影响,使社会上一些人对政治课印象不好,认为政治课就是说教、讲空话。这或多或少影响学生对政治课的认识,从而产生厌学思想。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所传递的教育信息与学生原有的观念、信念不同,而又不能有效让学生信服,学生往往会采取抵抗、排斥。对于这种情况,教师本应进行疏导。但我们在政治课教学中,往往忽视这种情况,而是流于说教,知识的传授,学生自然难于信服,也就无从谈起喜欢了。2生逆反心理影响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正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他们渴望独立,渴望表现自己,希望得到别人的承认。如果他们这种要求独立的需

9、要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逆反心理。另一方面来源于教育本身,如果教育刺激太多、过强、过久,而且采取的方法又不恰当的话,学生就会产生不耐烦或逆反心理14-p50。如教师连续不断的讲课,没有注意劳逸结合或教学方法单一,一味的灌输,往往会引起学生的不耐烦。有一则关于马克吐温的故事,讲的是有一次他去参加一个慈善捐款活动。开始是牧师在讲演,起初马克吐温觉得他讲得很好就决定捐出身上所有的钱,但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他就开始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一部分的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讲完,这时马克吐温决定一分钱也不捐,还在募捐时倒拿了2元钱。这个故事其实在告诉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应把握一个“度”,无论是在授课时间,还是

10、在教学方法的应用上都应有“度”,才能起得良好效果。而我们的传统政治课教学就没把握好这个“度”,往往是一味的说教、灌输。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年龄特点,不给学生一个参与教学的空间,无法满足其要求独立、要求展现自我的需要,没有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这也就难怪学生不喜欢政治课了。3 学生利益倾向的因素受教育者对认为与自己利益无关的问题,往往表现出不强烈的兴趣,易采取冷漠或不予理睬的态度。很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政治课,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认为政治课不像英语、数学那样具有有用性、实用性。他们认为政治课除了考试就没有什么用了,要是没有考试的话他们就不会去读,因为政治课在他们看来已经失去价值!这就是说学生错

11、误的认为政治课与自己利益没什么大关系,从而产生冷漠的态度。政治课其实是一门对学生成长非常有用的课程,那么教师要消除学生这种抗拒,就要设法让学生认识到政治课的价值。(二)针对学生不接受因素,创造条件让学生喜欢上政治课1要发挥学生主体性接受理论告诉我们接受主体是接受的关键,但在我们传统政治课教学中却忽视这一点,如上面所分析到的不接受因素,忽视学生主体的需要和不恰当的教育方法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和不耐烦。一些老师不重视或由于为了赶教学进度而不愿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致使本来是主体的学生成为被动的接受器。忽视学生的作用、地位是造成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重要原因。学生虽然有消极接受的一方面,但主要的还是主观能动的

12、接受。一方面他们是具有现实需要的人,接受活动是在其自身驱动下进行的。这要求我们要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另一方面,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构成的双边活动。教师的教离不开学生,学生的学也离不开教师。这其中关键的是学生的学,因为教师的教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体现。这也要求我们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根本上说,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提高政治课教学效果的前提、关键。因为一切的方法、内容、效果都要通过学生这个接受主体来实现,学生如果不接受,一切工作都是徒劳的。那么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呢,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教师应增强学生为主体的意识,树立正确课堂教学观。教师应转变思想,对学生主体地位有充分的认识,树立

13、正确教学观,促进学生主体全面发展。第一,要改变“只教知识”的做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传统政治课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注重智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畸形发展,不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和需要,也脱离了政治课的实质。思想政治课是一门,内容丰富的课程。不只限于传授知识,更重要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只靠传授知识进行灌输无法做到的,因此教师应改变这种观念,促进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才能让学生认识到这门课的价值之所在。第二,确立正确学生观和教学观。学生观和教学观问题说到底是如何处理教师和学生关系的问题。在传统政治课教学中我

14、们陷入误区,片面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强调教师对课堂教学的支配和控制作用。实际上就是“教师中心主义”。实践已经告诉我们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也是不明智的。那么应该有什么样的教学观和学生观才是正确的?笔者认为正确的学生观就应该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立人格,教学应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而正确的教学观是教师要做学生的引导者和引路人,而且教师的引导最终是为学生服务,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落实发展,正所谓“教是为了达到不教”16-p125。(2)勇于创新,进行教法革新,激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全过程,以发挥其主体性、创造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不能停留在口头上,有时一些教师并不是没

15、有学生主体意识而是迫于压力或是其他方面的原因而没有给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就必须切合实际的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有参与的机会。下面将从教学过程中授课、复习、评价等几个环节谈谈如何创造各种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授课环节长期以来我们的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着教师一个人唱“独角戏”的弊端。往往是这样: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的从头讲到尾,而台下学生却昏昏欲睡。教师吃力又不讨好。其实这种做法使学生处于消极被动状态,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并结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参与要求强,表现欲望强。我们应该多创设机会让学生参与“教”。如在教学过程中,

16、教师可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水平,选择合适框题,进行角色转换让学生上台授课。有时候单凭学生个人能力难以胜任这个角色,那么我们不妨把全班都调动起来,把他们分为几个小组进行集体备课,然后每一组推选一位代表上台讲课。这样一来学生就必须站在教师的位置上去思考,他们不仅要掌握框题内容,还要把内容传授给别人,这必然要求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收集资料,分析思考问题,充分理解知识内容。这样一个过程不仅能使他们更好理解掌握知识,而且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而对于教师来讲,教师不仅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同时也可以从学生的讲解中发现一些新的观点,看法。这本身对于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学习、提高、改进的过程。另外我们也可以让学生通过扮演一定的角色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如在讲授“企业经营者素质”这个框题时,我们可以请一些学生扮演企业家,让一些学生扮演记者对企业家进行采访。让学生按他们所理解的表达自己的观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