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师傅”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4065088 上传时间:2023-06-27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1.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师+师傅”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导师+师傅”模式的探索与实践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导师+师傅”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师+师傅”模式的探索与实践(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导师+师傅”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作者:张洪强 郑春禄 刘茹敏 顾春禄 贾姝娟来源:职业中旬2012年第10期摘 要:文章提出了“导师+ 师傅 ”模式,给出了具体实施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实际 项目为平台,推进教学成果转化。以实际案例讲述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培养质量,搭建校、 企、学生之间的桥梁,促进就业和创业,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关键词:“导师+师傅”模式 工学结合教学质量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解 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教育规划纲要指出:把提高教育质量作为重点,以服务为宗 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高职教育与企业的发展相辅相

2、成,企业为高职院校提 供最佳实习基地,学校为企业培养高技能实用人才。笔者以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论述 “导师+师傅”模式在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为校企合作提供保障,为提高教学质量保驾护航。一、“导师+师傅”模式在现实的校企合作中,许多企业既想直接招聘到给企业带来效益的毕业生,又不愿意承担 培训学生实际技术的任务,学校方处于被动位置,因此,校企合作成了简单的、表面的形式。 导师,高等学校或研究机关中指导他人学习、进修、或撰写学术论文的教师或科研人员。师 傅,是工、商、戏剧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复合,高职教 师也应该是导师和师傅的复合,至少专业课教师具备这个条件。高职

3、专业课教师要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要经常带领学生为企 业提供技术服务,和企业的技术能手进行交流,共同提高,为企业排忧解难,共同给企业带来 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提出“导师”+“师傅”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未来职业规划, 把每个班的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组的人数控制在1520名,结合教师的专业特长和每个小 组的实际情况,学生和教师之间进行双向选择。作为导师,指导学生学习专业知识,进行技术 研究;作为师傅,传授学生实用技术,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二、以学生为主体,企业为平台,培育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提高教学质量是校企的共同愿望,工学结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学院机电一体化

4、技术专业打破单一的实验实训形式,建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企业为平台的技术服务团队。在 课余时间,学生跟着老师参与社会服务,解决企业技术难题。学校数控技术应用服务中心成立于2010年 4月,该中心对企业的服务范围有:数控机床 故障维修,普通机床数控化改造,产品造型与编程等。起初,教师去企业进行技术服务时带领 学生一起去,让学生全程参与项目。经过几次的实战,学生综合能力趋于成熟,再接到类似的 项目时,就可以由学生全权负责解决。教师既是学生的导师又是学生的师傅,当学生在现场遇到困难时,由教师做技术后盾。通 过做中学、学中做的工学结合训练,导师和师傅的倾心指点,学生们的实战能力大大提高,企 业老板经常主

5、动高薪聘请为他们做过技术服务的学生。采用“导师”+“师傅”的教学模式,不但 提高了教学质量,培育了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还为学校争得了荣誉,促进了校企合作。三、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学生在工学结合期间,既增强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又提高了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种模 式可以延续到毕业后。实现校企之间深度融合,搭建校、企、学生之间的桥梁。在“导师”和 “师傅”的指导下,将学校的教学过程和企业的生产过程紧密结合,在服务中提升自身的技能, 为就业、创业打下良好基础。学生在这种实践模式下,充分利用企业的教学资源,提前接触新技术、新工艺。在就业 时,对自己的未来发展定位较准;在工作中,技术能力强,为企业服务意识浓;在创业时,拥 有技术资本。四、总结采用“导师”+“师傅”的教学模式,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教学成果转化。引导和激 励学生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完 善人才培养方案,及时改正在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经过两届学生的验证,效果良好。参考文献:1 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EB/OL. 赵晓东基于高职教育改革的校企合作发展对策J.职教论坛,2012 (1).3 胡英芹,郑淮高职院校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策略J.教育与职业,2012(1).4刘诣高职教育的实训教学模式探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9(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建筑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