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word格式

上传人:博****1 文档编号:514038181 上传时间:2023-04-25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3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word格式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word格式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word格式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word格式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word格式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word格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word格式(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广西师范学院硕士学位论文高职生在校期间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关系的相关研究论文作者:郑斌指导教师:曾玲娟副教授院系:教育科学学院学科专业:高等教育学研究方向:大学生心理健康提交论文日期:论文答辩时间:中国.南宁摘要 幸福是每个人的追求目标,幸福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有着不同的理解,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是近年来的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课题,同时也是积极心理学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所谓主观幸福感指的是人们根据自定的评价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包括积极情

2、绪(偷快、轻松等),以及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两方面。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和心理状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个体整体健康(holistic health)的重要组成总分,在个体的健康与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是个体良好心理素质的具体表现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人的一生中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眠是人类生命活动所必须的生理心理过程。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在社会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各种睡眠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人们正常生活的重要因素。研究证实,尚在“象牙塔”内的大学生也越来越多地被各种睡眠问题所侵扰。本研究以

3、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为被试,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高职生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主观幸福感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论如下:(l)当代大学生总体幸福感略低于平均水平。(2)当代大学生中,依恋类型分布如下:安全型依恋的占13.6%;害怕型的占48.3%;专注型占21.1%;冷漠型占17.0%,这与国外的依恋类型比例分布有所不同。(3)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支持利用度上存在性别差异,女生的社会支持利用度显著高于男生。在主观支持和客观支持维度上差异不显著.(4)当代大学生中文科生的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支持总分显著地高于理科生。(5)当代大学生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的

4、各指标上有显著差异,安全型依恋个体在这两个维度得分高于不安全依恋个体.(6)当代大学生依恋焦虑与消极情感正相关,与积极情感负相关;依恋回避与两者差异不显著。(7)当代大学生依恋类型、社会支持和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潜在关系,其社会支持作为中介变量对成人依恋和主观幸福感关系产生影响。(1)高职院校经济特困学生与一般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经济特困学生比一般学生表现出更多的躯体化症状,更偏执,在饮食、睡眠等方面也有更多的问题,且心理健康的总体水平显著地低于一般学生。(2)不同生源地的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来自农村的经济特困学生明显比来自城市的经济特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

5、况显著地更差。(3)不同性别的高职院校贫困大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上存在显著差异。经济特困女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经济特困男学生显著地更差。(4)高职院校经济特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与领悟到的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关系。(5)高职院校经济特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症状与消极应对方式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关键词:高职生;心理健康;睡眠质量;主观幸福感Abstract1 前言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才在我国出现的一个研究课题,它主要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主要包括生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的认知方面)

6、、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主观幸福感的情感方面)三部分。这一课题一经提出就引起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不同的研究者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剖析主观幸福感,其中影响因素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而社会支持作为影响因素之一,近年来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者的关注。但是关于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和睡眠之间的关系还没有广泛的研究,尤其是以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为被试的研究就更少见。本研究选取高等职业院校的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测验,通过对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和睡眠质量的已有相关资料的分析和问卷调查,来了解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心理健康和睡眠,以及性别、学科类别、年级等是如何影响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

7、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睡眠的,从而达到探讨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和睡眠的关系的目的。2文献综述2.1心理健康的研究综述2.1.1心理健康的概念关于心理健康的定义问题,在当前学术界仍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不同的领域和不同学派对心理健康的含义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国内外学者由于各人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研究问题的立场、方法和观点不同,迄今为止尚未有一个公认的界定。1929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三次全美儿童健康及保护会议上,与会者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个人在其适应过程中,能发挥其最高的知能而获得满足、感觉愉快的心理状态,同时在其社会中,能谨慎其行为,并有敢于面对现实人生的能力。1947年,世界卫生组

8、织(WHO)在成立宪章中指出:“健康乃是一种身体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的健全状态,而不只是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9】”(Constitutio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Chronicle of the WHO,1947,3.)这一章程将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入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是人们以一种多元视角全面看待健康的产物,反映了现代社会人们对健康概念的全面总结和更新。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定义是:“心理健康不仅指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不仅指个体社会适应良好,还指人格的完善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亦指在一定的客观条件下将个人心境发挥到最佳状态。”(俞国良、曾盼

9、盼:论教师心理健康及其促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l期。)心理学大辞典对心理健康的解释为,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亦称,“自理卫生”,个体的各种心理状态(如一般适应能力、人格和健全状况等)保持正常或良好水平,且自我内部(如自我意识、自我控制、自我体验等)以及自我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一致的良好状态。(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心理学大辞典M.2004:1395)(孙淑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2007.南昌大学硕士论文)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条目中说:“心理健康健康指个体心理在本身及环境条件许可范围内所能达到

10、最佳功能状态,不是指绝对的十全十美状态。”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教授为中国心理卫生杂志撰文指出:“讲究心理健康及社会功能良好之道,即心理卫生。”“心理健康往往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不致违法乱纪、触犯法律;而有许多犯罪者往往是心理不健康者或不很健康者,故为了预防青少年失足和成人犯罪,自幼就讲究心理卫生,是个积极的有效措施。”精神病学家孟尼格尔(K. Menniger)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之间具有最高效率以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要有效率,也不只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而需要三者的同时具备。心理健康者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有敏锐的智能、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令人愉快的气

11、质。【11】”(Menninge,K.,The Human mind,(3rd ed),1937,1.)社会学者玻肯(w.w.Bochm)的看法则是,心理健康就是合乎某一水准的社会行为,一方面为社会所接受,另一方面能为自身带来快乐【14】。(宋专茂,陈伟.心理健康测量.暨南人学出版社,1999,15)日本学者松田岩男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内部环境具有安定感,对外部环境能以社会认可的形式适应这样一种心理状态。(左晓冬.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修订和信效度研究D.2004.河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 本研究对心理健康的理解可以概括为,心理健康就是指个体在各种环境中,在知、情、意和个性心理等方面均能保

12、持良好、健康的效能状态,它是一种持续的心理状态。个体在这种状态下,通过不断地与外界环境发生关系、相互作用,接受环境的影响并对环境做出良好的适应,以取得与外界环境的平衡与协调,并由此不断发展健全的人格,提高生活质量,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愉快的情绪。(王志学.农村与城市生源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研究D.2007.东北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1.2心理健康的标准正如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迄今为止关于心理健康标准尚没有统一的定论,国内外不少专家学者从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出发,站在不同的研究立场上,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方法,作出了不尽相同的表述。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认为,心理健康的具体标准为:(1)认知过程正常,智力正

13、常;(2)情绪稳定、乐观、心情舒畅;(3)意志坚强,做事有目的;(4)人格健全,性格、能力、价值观等均正;(5)养成健康习惯和行为,无不良行为;(6)精力充沛地适应社会,人际关系良好。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曾具体指明了心理健康的标志是:(l)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2)适应环境,人际关系中彼此能谦让;(3)有幸福感;(4)在工作和职业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Maslow)和密特尔曼(Mittle一maw)提出10条被认为是经典的标准:(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

14、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求。(乔昆.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相关因素影响的研究D.2006.兰州大学硕士论文)黄希庭、郑涌等(1999)综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点,根据我国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和社会角色特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l)智力正常;(2)情绪健康;(3)意志健全;(4人格完整;(5)自我评价正确;(6)人际关系和谐;(7)适应能力强;(

15、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黄希庭,郑涌等著.中国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与教育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4月第一版:282一284)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重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标准的相对性。大学生心理健康与不健康并无明显的,界限,而是一个连续挝程。二是整体的协调性。把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应以心理活动为本考察其内外关系的整体协调性。三是心理的发展性。有些心理问题是人在成长发展中遇到的不可避免的发展性问题,随着个体心理的不断成长,将逐渐调整而趋于健康。孙淑娟.大学生人生价值观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2007.南昌大学硕士论文2.1.5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大学生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各方面逐步成熟和完善的时期,在这一时期, 他们的内心体验不断丰富,思想观念不断发展,同时又面临着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对专业的选择、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人际关系的处理、学习与恋爱的矛盾、对未来职业的选择、独立与依赖、自尊与自卑、自由与纪律等各个方面的挑战,因此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国外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率高于一般正常青年,在10%-30%之间(Adlaf,2001;Sergio &Trudy,2003)。在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中,焦虑、抑郁的发生率较高(Dooris,1999)。美国大学健康协会2003年春季公布的一份报告指出,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