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2

上传人:M****1 文档编号:513998550 上传时间:2022-07-26 格式:DOC 页数:50 大小:5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2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2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2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2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2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2(5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欢迎阅读本文档,希望本文档能对您有所帮助!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相关对策2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深刻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与任务,深入总结了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实践与经验,鲜明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任务,全面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各项工作,为农村文化建设创造了新的契机,面对这一机遇,结合我县文化工作实际,就如何加快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这一主题,与大家共同交流本人一些肤浅的认识,不足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 基本情况:XX县区总面积4

2、425平方公里,辖7镇2乡,136个行政村,8个社区。总人口15.83万人,其中农村人口12.9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82%。2014年全县生产总值达50.84亿元,增长12.5%,其中,文化产业增加值完成8600万元,占gdp比重1.71%,增速5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061元,增长14.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745元,增长14.5%。2011年至2013年,县财政预算内文化事业经费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分别达到: 1.15%, 1.65%, 3.26%;投入文化事业的经费分别为1081万元,1237万元,3619万元,增幅均高于同期县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近年来,全1 县以保障

3、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文化基础设施为载体,以重点文化惠民工程为抓手,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加大建设力度,初步形成了符合本地实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一)农村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现状 1、加强乡镇文化站建设。自2009年以来,我县紧跟政策,强抓机遇,后争取中央、省拉动内需项目资金132万元,自筹资金55万元,实施了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项目;2013年,采取“筹一点、垫一点、欠一点”的“三点子”办法筹资200多万元,对未列入“十一五”规划建设的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合黎镇、巷道镇、城关镇)进行了新建和改建。目前全县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设备完善、制度健全、功能齐全、管理

4、规范、运行正常,全部达到了国家三级站以上标准。 2、有效推进村级文化活动室建设。我县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农村小康建设总体规划,将村(社区)文化室建设成为“五位一体”(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党员远程教育、农家书屋、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电影放映)的新型综合文化服务阵地,目前,通过整合资源,共建成农家书屋163个、配备图书册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136个、”“千村文化示范点”10个、村(社区)文化活动广场113个、数字电影固定放映点4个,更好地满足了群众文化活动需求。 2 3、稳步推进乡村舞台建设。将“乡村舞台”建设列入县委县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中,按照有主题、有组织、有队伍、有场地、有设施、有活

5、动、有制度的“七有”标准,加大投入力度,整合基层宣传文化、党员教育、体育健身等设施,把“乡村舞台”建成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有效保障农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至目前,已建成“乡村舞台”53个,覆盖率39%,达标率100%。 经过近年来的努力,我县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实现了乡镇有一站一中心一场一台(综合文化站、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分中心、文化广场、演出舞台),村有一屋一点一场一院(农家书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篮球场、文化大院)、社有一户一廊(文化中心户、文化长廊)、一人一册(图书)的目标。经过近五年的建设,我县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总量快速增长,覆盖城乡、便民亲民的大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形成。 (二)农

6、村文化队伍建设现状 人才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保证。作为生产力的一种形式,文化对人才的需求不仅迫切,而且特殊。我县农村文化工作队伍主要以乡镇文化专、村级农家书屋管理员和民间文化人才组成。,现有综合文化站管理人员32,农家书屋管理员兼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服务点管理员163人;业余文保员13人。全县现有农村各类实用文化人才1547人,其中:3 戏曲社火267人,民间艺术947人,美术138人,书法69人,音乐271人,舞蹈85人,文学41人。农村实用文化人才中副高级职称3人,中级职称人,初级职称160名。 (三)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模式及现状 为增强文化活力,促进农村文化建设,提高农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

7、性,扩大参与面,我县农村文化活动主要是以政府组织,赛事带动,节庆演出,自娱自乐为主要模式。近年来主要做了如下工作,一是扶持壮大农村业余自乐班。通过挖掘整理、辅导培训、政策资金支持等方式,先后扶持成立了秦腔自乐班5个,宣化乐善忠义班秦腔演唱团1个,农村广场舞健身队19个,培育文化中心户127个。这些团体以便捷机动的优势在丰富农村文化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二是吸纳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开展活动。通过吸纳农村老干部、老教师、老党员、老文艺工作者、老艺人“五老”发挥余热,引领群众开展农村文化活动。同时,培养有专业特长、热爱文化事业的新青年加入到文化队伍中。涌现了像陈志、郑韶华等一批典型,能开办文化产品

8、工作室,对发展农村文化产业起到引领作用。三是打造一乡一品的特色文化活动。利用“八馆一院一场”、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广场等文化阵地优势,围绕“红色高台、北凉故都、沙漠绿洲、戈壁水乡”的文化形象定位,全县着力打造文化品牌。各乡(镇)充分挖掘各自特色和优势,积极举办具有浓郁地方特4 色、群众参与性强的文化活动,已经形成了“品牌”效应。如城关镇的社区文化艺术节、宣化镇秦腔艺术节、黑泉乡的黄河灯阵、罗城乡的铁芯子表演、新坝乡的春节秦腔演出、巷道镇的广场舞大赛等在全县乃至全市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四是政府送文化下乡。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文化阵地和设施的完善和民间文化艺术团队的壮大,政府对农村文化活动的扶

9、持力度日益加大,每年政府购买文艺演出送文化下乡9场次,全县各行政村年放映电影1600多场(次),文艺、戏曲演出活动136场(次),群众自发组织成立的各类民间艺术团体活动和诸如广场舞、健身舞、太极拳、戏曲演唱等健身活动队更是活跃城乡,遍地开花。五是组建文化行业协会。我县鼓励各乡镇成立文化产业协会,吸收有根雕、剪纸、珠编、刺绣等有特长的人才加入,促进民间传统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至目前,扶持成立文化产业协会9个,文化产业从业人员达1668人。 二、当前我县农村文化建设中面临突出问题及原因分析尽管我县的文化建设正稳步推进,但在具体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1.农村文化体制不顺

10、,文化工作难以有效推进。上世纪90年代,随着基层政府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文化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在改革中,基层政府普遍实行“三权”5 下放,即把以前设在乡镇中由县级部门直接管理的一些站、所的管理权下放给镇乡人民政府,内容包括人权、事权和财权(即“三权”)。镇乡文化站列入“三权”下放的范围。自此之后,镇乡文化站就变成了以“块”为主、以“条”为辅的管理格局,人事由镇乡政府与主管部门商定后报经县人事部门批准,经费由镇乡财政负担。体制的转变,扩大了镇乡政府管理权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弊病。一是农村文化管理权限模糊。现在,镇乡文化站的建设,实际上由镇乡政府说了算,主管部门只起到业务布置和指导的作用,无

11、法直接领导文化站建设,而镇乡政府又没有将文化站作为文化主阵地来建设,文化站的工作导向受到严重影响,导致部分文化站出现该管而不管、该做而不做的现象,有的甚至成为安排镇乡工作人员的虚设机构。二是文化站职能日益弱化。大多数镇乡政府忽视文化站职能的发挥,随意转换文化员的工作岗位,使文化站未能很好履行文化工作职能。文化站工作人员被抽调到其他岗位工作的现象十分普遍,有的被安排从事其他行政工作,有的被派遣做镇乡政府认为紧要的工作,有的甚至被长期派去驻村。三是基层文化工作缺乏活力。因文化站的人事权掌握在镇乡一级,县级文化主管部门无法对其进行调配,文化站工作人员长期处于固定状态,乡(镇)际之间人员交流很少,工作

12、缺乏活力。 2.农村文化队伍人才配置不合理,业务素质偏低。据统6 计,至2014年我县在编乡镇文化干部共计32名,其中,专职从事文化工作的只有9人,大多数已被移作他用,个别乡镇的文化工作人员一般身兼数职,而且兼任的都是镇乡的其他重要工作,比如党政办、双联办的工作,根本无暇抽身组织文化工作,只能被动地应付业务主管单位交付的任务。乡镇文化专干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年龄偏大的老文化工作者,他们大多学历较低,虽然工作经验丰富,但文化层次整体不高;另一类是镇乡机关改革后通过考录进入的有较高学历的干部,多为大专以上学历,具有一定的学识和能力,但不具备文艺专业知识,被镇乡政府借作他用,疏于文化业务方面的

13、钻研,文化业务素质也有限,开展活动困难,创新文化活动更难。 3.农村文化设施不足,文化阵地作用难以发挥。近年来,农村文化设施虽然有了一定改善,但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文化站用房和活动场地严重不足。按照国家“县有两馆、乡有一站、村有一室建设”的要求,我县乡镇文化站面积均达到300平方米以上,但各村文化活动室达标率偏低,好多集成公用,单独开展文化活动的场地严重受限。二是文化站活动设施、设备利用率不高。文化站本来是一个比较有效的文化宣传阵地,但因许多基层文化站服务作用难以发挥,好多电脑、图书等设施设备无法充分发挥作用,白白闲置,有些村社还发生资产流失现象。 7 4.传统文化挖掘利用不够,优秀民间文化难

14、以传承。农村传统文化中一些优秀的文化因子具有超越时代的功能,虽然历经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风霜雨雪,但仍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而近些年来,这些优秀文化的传承已越来越困难。一是传统文化在现代经济潮流中逐渐变异。过去逢年过节,农民们会自发地组织舞龙灯、耍狮子等一些民间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既给节日增添喜庆的气氛,又给人们送来了健康的精神食粮。这样,不仅传承了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而且融入了现代文明的气息。但是,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政府又没有正面引导,有些民间传统文化活动已发生严重“变味”,不再是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而进行,而是成为个别人赚钱的把式。 (二)文化活动形式单一,多数农村的文化生活主要以看电视、

15、打麻将,闹社火为主,不仅贫乏单调,还造成赌博、迷信等不良风气漫延,影响农村社会稳定和精神文明建设。 (三)农村文化人才后继乏人,民间艺术传承困难重重。因保护力度不够,一大批植根于乡村的民间艺术已陷入了生存困境。在不久前开展的民族民间艺术资源普查中发现,许多经典的民间文艺,由于有些传承人已离世,有些已到高龄,而年轻人又不愿意继承,传承出现断层,面临“人亡歌息”的困局。如秦腔獠牙绝迹等民间技艺,已无人传承。 (四)农村文化建设缺乏激励机制,群众参与文化活动主8 动性不强。以反映农村生活为创作题材的作品甚少,文化活力不足。 (五)、农村文化建设受到劳务经济的冲击,文化活动受人力资源和时令限制,文化活动开展难以常态化。 (六)、农村文化市场发展缓慢,资源缺乏,家庭文化建设和文化消费水平较低。 原因分析: (一),文化建设滞后于经济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地方经济确实有了突飞猛进的增长,但文化建设相对缓慢。尽管近几年对文化事业有了较多的投入,但是由于历史的欠帐太多,文化建设在许多方面滞后于经济建设。如部分乡镇的文化站功能萎缩趋势较为严重,乡村文化舞台废弃他用等现象存在。 (二)、文化娱乐设施滞后于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文化娱乐业在近几年发展迅速,已成为广大群众业余文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文化娱乐业普遍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其它考试类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