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源地区人地关系调查与分析综述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3961958 上传时间:2023-12-1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06.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江源地区人地关系调查与分析综述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三江源地区人地关系调查与分析综述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三江源地区人地关系调查与分析综述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三江源地区人地关系调查与分析综述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三江源地区人地关系调查与分析综述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江源地区人地关系调查与分析综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江源地区人地关系调查与分析综述(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CHANGSHA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课程作业题目:三江源地区人地关系调查与分析 小组成员:阚欣玥 闫 雪 徐亚丹 李 函专 业: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指导教师: 李静芝2016 年 5 月1.研究意义 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西部,是我国生态最为脆弱的地区之一。然而近年来在人类活动和自然气候条件演变的共同作用下,使得这一地区的生态日渐恶化、人地关系矛盾日渐突出,如何使这片曾经的“生态净土”得以保护和恢复已成为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三江源地区特有的自然和人文地理,以及社会发展条件,对于这一地区的人地关系演变、人地矛盾主要原因进行分析,从而提出

2、相应的协调和解决人地关系矛盾的对策是很有必要的。2.研究对象 三江源地区人地关系的演变,人地关系矛盾的主要原因以及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3.研究内容3.1三江源的概况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平均海拔3500-4800米,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青海省南部,为孕育中华民族、中南半岛悠久文明历史的世界著名江河: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的源头汇水区。 被誉为“中华水塔”。地理位置为北纬31393612东经894510223,行政区域涉及包括玉树、果洛、黄南、海南藏族自治州的21个县市和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总面积为30.25万平方公里,约占青海省总面积的43%,占10县1乡总面积的97%。现有人口5

3、5.4万人,其中藏族人口占90%以上,其他还有汉,回,撒拉,蒙古等民族。图 1 三江源地理位置图3.2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1)1950年前后 三江源曾是水草丰美、湖泊星罗密布、野生动植物种群繁多的高原草甸区,被称为生态和生命的“净土”。60年前,甘达村的草场上草长得很高,草地上水源非常充沛,漫山遍野都是绿色的,各种野生动物的生存没有受到威胁,也不会发生牲畜饿死的现象,3岁的母牛或母羊就可以产仔。牧民住得很分散,每家每户各自保护好自己的草场,没有人去挖或去破坏。(2)文化大革命至上世纪末 各种珍贵的野生动物资源,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具有历史价值的物品都遭受了严重的破坏。由于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和牧

4、业学盐湖,草原上的草皮被一块块地掀开,在乡镇间像山脉一般垒起来,就如同内地的长城,这样对草原和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之后,每年都有大大小小的工程如修路、修电缆、修建饮水管道等等,都对草原造成了破坏。 三江源草地退化的格局在20世纪70年代已基本形成,而20世纪70年代至2004年期间,三江源区草地生态系统发生不同程度退化的面积高达36%。(3)本世纪初 为加大保护力度,青海省政府于2001年9月批准成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200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总面积15.23万平方公里,占三江源区面积的42%。2005年1月,国务院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

5、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总投资75.07亿元,计划在6年内实施通过还草还林、水土保持、人工增雨、生态移民等措施,对保护区内的生态环境进行综合治理。 虽然通过生态移民工程,人们搬迁后对草场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与此同时,外来人对草地的挖掘、开采和破坏缺乏管理,也给了偷猎野生动物的人以方便。搬走的那些牧民没有了牲畜,也没有别的工业和商业来为他们提供生计来源,生活遇到很大的困难,很多人开始挖沙、砍伐森林,甚至参与到偷抢等犯罪活动当中。 此外,由于受气候变化、经济开发等因素的影响,“三江源”土地荒漠化趋势明显,保护区“黑土滩”和沙漠化每年也在以5.2万公顷的速度在扩大。同时,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达

6、2100公顷,黄河、长江在青海境内每年平均输沙量高达8814万吨和1232万吨。例如,在玉树地区,退化的草场面积已经达到54% ,整个草场水土流失面积达到46%,鼠害的面积接近玉树草场总面积的20%。(4)现今 总体来看,目前三江源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生态环境局部有所改善,草原退化的趋势初步得到遏制,干部群众生态保护意识普遍增强。但还是应该抱有审慎乐观的态度,从而进一步使三江源的生态得到更好的保护。人文地理环境3.3 三江源的人地系统示意图分析 边缘的经济地理位置(西北地区)闭塞的交通条件 人口急剧增加,居民居住分散且文化素质较低 制 约 生产方式落后文化封闭思想保守教育资源

7、匮乏生态移民过度放牧滥垦乱伐无序采矿鼠虫害肆虐珍稀动物盗猎 经济落后财政入不敷出消费水平低生态环境不断恶化草场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减少生物物种遭到威胁 作 用生态环境严重超载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系统脆弱 示意图分析:(1)环境背景:自然环境:三江源处于我国西北地区,地域偏僻,交通条件较差,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外界沟通较少。人文环境:由于自然环境的劣势导致居民居住分散且受教育程度不高,进而导致生产方式落后,人口急剧增长。(2)劣性发展由于环境背景的劣势,导致该地区发展不景气:经济落后:人口的急剧增长导致需求的急剧增长,但落后的生产方式无法满足需求。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消费水平不高。环境恶化:为了满足

8、大量人口的生活需求,原本落后的生产方式(放牧、伐木、打猎等)必须进一步扩大,导致一系列荒漠化、水土流失、水资源减少、生物资源锐减等不良现象。(3)恶性循环本地区经济发展本依托于其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经济的落后、环境的恶化与当地人剧增的需求产生了激烈的矛盾,其结果就是生态环境严重超载,自然环境越来越严酷,生态系统越来越脆弱,环境背景进一步恶化。针对该恶性循环,生态移民工程是同时兼顾保护环境和地区发展的良策。4.研究成果4.1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4.1.1青海草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策扶持(1)营造青海牧区草原可持续发展的氛围 政府一定要从以人民权力捍卫者和环境保护的先锋的身份营造草原可

9、持续发展的良好氛围。首先,重视生态文明的建设和环境的保护。青海人民政府及畜牧厅等相关部门要在保护这种有利的政治环境的同时,解决牧区草原可持续发展问题。其次,要制定并调整草原保护措施及重点工程建设,制止大量的垦荒行为,加强资源的监管机制。目前,生态移民返乡的情况是很严重的。这不仅给政府带来了巨大的损失,也使草原再次面临危机。大量的垦荒弃荒行为的存在、大量草原上的植物、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发,也具有同样的功效。对于这些行为,政府要釆取适度的强制措施来阻止,并配合一些软性的措施。如对于移民,加强安居工程的实施力度,并以再就业等方式最大限度地解决他们的生活和生产经济来源问题;对于垦荒弃荒行为,政府可以釆

10、取创新科技提高生产效率、转移劳动力的方式解决;对于大量的不合理开发行为,政府可以采取进行相关的培训,从意识上和行为上不合理开发行为发生者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以创造更多的劳动机会转移不合理开发行为发生者。(2)创造青海牧区草原经济快速稳健发展的机会 如今,青海牧区草原生态经济在平稳地发展着,要想长期保持这种发展,就要突破现有的经济发展机制,政府引领企业、牧民要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上有所创新,即要实施创新战略。在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同时,当地政府要增强创新自信,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不断开创青海牧区创新发展新局面,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从要素驱动发展为主向创新驱动发展转变,

11、加强牧区草原生态经济的发展。以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以创新带动地区发展、以创造发展机会,这是青海牧区政府应该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的保障,也是青海牧区发展的路径。4.1.2发展青海草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合适旳经济方式 改造传统草地畜牧业和其他传统产业,构建以草地生产产业为主导的牧区绿色产业体系,是从根本上解决草原牧区生态环境退化问题和经济问题的最佳途径。首先,青海牧民能够娴熟地应用这些草原产品产品的传统工艺技术,发挥这一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毛纺织口、皮革制品、民族服装、民族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再次,发展特色医药产业。青海牧区有着极为丰富的药材资源,合理应用这些资源发展藏医药工业和中医药加工工业

12、,并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从而形成药一一医产业链。最后,发展自然资源的能源工业。在三江源,要在原有水电站的基础上扩大规模,同时也要注意避免产生污染;在牧区,要充分利用风力和太阳能等洁净能源;在盐类富有的地区,要科学幵采,注重环保、可持续地发展。要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工业园区和重点项目建设,大力推进柴达木等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1)发展特色旅游产业主题生态旅游 发展青海牧区的特色旅游产业,即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它是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旅游业,是在不损害草地自然生态环境和人类文化遗产,不干扰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前提下,对草原牧区丰富、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进行商业化幵发,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优质

13、旅游观光服务和餐饮、娱乐、住宿、交通等配套服务的产业。青海牧区既有山川,又有河流;既有荒漠,又有绿洲;既有森林,又有草原;既有湿地,又有沙漠这些独特的自然景观集于青海牧区,与当地的草原游牧文化、少数民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稀缺资源。青海牧区应合理利用这些资源,加强对特色旅游景观、旅游线路、旅游文化、旅游服务的宣传,大力发展草原自然生态旅游、牧区民族风情旅游、牧区文明古迹旅游等多种的主题旅游产业。这样的主题生态旅游业,会给青海牧区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当然,青海牧区发展生态旅游业,要在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进行,注重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节约。(2)发

14、展特色产业体现矿产、风电等能源工业的价值要合理应用当地资源,大力发展畜牧产品加工业、特色手工业、特色医药工业、绿色能源工业。首先,要发展畜牧产品加工产业。对牧区牲畜所产的肉类和奶类进行规模化的深加工,将现有的“可可西里”、“西北骄”、“雪域唐古拉”、“绿草源”等品牌进行规模化、品质化调整使其生产出真正的优质产品;对移民村等定居点的牲畜,实行品种多样化、人员专业化,对这些牲畜所产肉类、奶类采取特用的加工方式,生产出明显区别于纯牧区的产品。其次,发展特色手工业。如唐卡、藏毯、尼玛石刻、藏饰等是青海牧区和西藏特有的,但是青海牧区的制作方法和最终产品还是有区别的。这些产品需要的原材料在青海区摆脱“先污

15、染后治理”式的传统现代化模式,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3)发展特色畜牧业培育特色草种和牲畜品种 在过渡时期,要加快青海牧区传统草原牧业向草原生态牧业转变的过程,应采取如下对策:1.进一步明确界定草场产权,全面推进以草定畜、分区轮牧。2.重点发展肉用型和肉毛兼用型牛羊为为的草地生态牧业。3.优先发展高档牛羊肉加工工业和流通业。4.加快发展前牧业部门,延长草原牧业产业链,培育立体大牧业。这些对策,重中之重是在一般中体现重点,以重点带动一般。即以优先发展牛羊的放养及养殖是重点,进一步明确草场产权、分区轮牧休牧是保证,发展牲畜肉类、毛类加工是后续。4.1.3三江源草原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需要文化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国内外标准规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