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概论复习笔记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3960782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概论复习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概论复习笔记(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概论小学训诂学一、训诂和训诂学:所谓“训诂”也叫“训故”、“故训” “古训”、“解故” “解诂”训诂,简单的说,就是 解释文字,词语的意思。训,就是说明顺释的意思;诂本意是古言的意思。训诂的传统意义就是用通行的语音 解释不易为人所懂的古字古义。训诂学则是关于训诂的学问,是研究语言文字意义的一门学问,是我国传统学科领域 中小学的一个部类,是一门具有系统性、实用性和独创性特点的学问。二、训诂学重要著作属于义书的有:尔雅、小尔雅、方言、释名、广雅;属于形书的有:说文、玉篇、类篇;属于音书的有:广韵、集韵1、尔雅十三经之一。尔雅成书于汉代,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以解释词义为主的词典。“尔”是 近的意思,

2、“雅”是正的意思。尔雅共十九篇,前三篇释诂、释言、释训,是解释古籍中 一般实词和虚词的,后十六篇专释各种专用名词。它基本上是辑录先秦时代的训诂资料而成。尔雅的价值是:为我国训诂学奠定了基础;保存了上古词义和名物资料。被认为是中国 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缺 陷是:分类不够科学;释义上使用多义词,使意义不够明确。古人为尔雅作注疏的很多,如郭璞、邢昺、邵晋涵尔雅正义等,最著名的是清人 郝懿行的尔雅义疏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 “释训”、“释亲” “释宫”、“释器” “释乐”、“释天”

3、 “释地” “释丘”、 “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等19篇。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 ,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例: 女口、适、之、嫁、徂(c u )逝,往也。(释诂)克,能也。(释言);明明,斤斤,察也。(释训)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 词典。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 的名称。例如:谓我舅者,吾谓之甥也。(释亲)门侧之堂谓之塾。(释宫)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释器)大鼓谓之鼖(f缶),小

4、者谓之应(y ing)。(释乐)“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等5篇解释的是关于天文地理方面的词语。 例如:载,岁也。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释天)坟莫大于河坟。(释地)绝高为之,京;非人为之,丘。(释丘)泰山为东岳,华山为西岳,霍山为南岳,恒山;为北岳,嵩山为中岳。(释山)水注川曰溪,注溪曰谷,注谷曰沟,注沟曰浍,注浍曰 渎。(释水)“释草”、“释木”以下7篇解释的是关于植物动物方面的词语。例如: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释草)枞松叶柏身。桧,柏叶松身。(释木)有足谓之虫,无足谓之豸(zhi )。(释虫)鲲,鱼子。(释鱼)舒雁,鹅

5、。舒凫(f u), W( wu)(释鸟)罴,如熊,黄白文。(释兽)狗四尺为獒。(释畜)郭璞(276 324年)东晋文学家、训诂学家。字景纯,河东闻喜(今属山西)人。博学古文奇字,词赋为东晋之冠,因喜阴阳历算五行卜筮之术,所占多奇验,其文学几为术数所掩。郭璞所作游仙诗反映对神仙境界的追求,表现优生避祸的心情。所著尔 雅注、尔雅音、尔雅图、尔雅图赞,集前代尔雅学的大成。今存尔雅注 三卷,刊入十三经注疏中,又有方言注,以晋代语词解释古语,可考见汉晋语言的流变。邢昺(932 1010),北宋经学家,字叔明。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西北)人。擢九经及 第,官礼部尚书。所撰论语注疏、尔雅义疏及孝经正义,均收入

6、十三经注疏。郝懿行参考汉魏五家注,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郑樵注等前人注疏,广 泛徵引古籍,以声音贯穿训诂,探求词源,并注重目验考辨名物,数易其稿,历时14 年成书。国学大师黄侃先生给尔雅义疏以极高评价:“郝疏晚出,遂有驾邢(邢昺 疏)轶邵(晋涵正义)之势,今之治尔雅者,殆无不以为启辟门户之书。”郝懿行(1755-1823 ),字恂九,号兰皋,山东栖霞人。嘉庆进士,授户部主事,补江南 司主事。嘉庆四年(公元 1799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懿行性沉默,呐若不出口,然 谈经则喋喋忘倦。所居四壁萧然,庭院蓬蒿常满,懿行处之泰然。妻王照园,亦博涉经 史,当时著书家,有“高邮王父子,栖霞郝夫妇

7、”之目。懿行著作,有文集十二卷,笔 录六卷,证俗文十八卷,蜂衙小纪、燕子春秋、海错各一卷,宋锁语一 卷,实训一卷,尔雅义疏十八卷,春秋说略十二卷,山海经笺疏十八卷, 易说十二卷,郑氏礼记笺四十九卷等二十余种,均清史列传并行于世。2、方言:全称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著作。作者西汉扬雄。 类似尔雅按事类分述,同条语词采用“义”的系联标准。全书分为十三卷。作者不仅知 道语言有今古不同,而且了解语言有方域之异,故广泛收罗各地方言,而以通语释之。这不 仅在训诂学上是一大创造,而且保留了西汉时期的汉语分区情况和语音体系的可靠资料,在 语言学史上极有价值。比较好的注本是钱绎的方言

8、笺疏。扬雄(公元前53公元18),字子云,西汉蜀郡成都人。西汉学者、辞赋家、语言学家。少好学,口吃,博览群书,长于辞赋。年四十余,始游京师,以文见召,奏甘 泉、河东等赋。成帝时任给事黄门郎。王莽时任大夫,校书天禄阁。汉书艺文志和汉书扬雄传都没有提及方言,所以后代便有人对方言的作者发生怀疑。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经“反覆推求,其真伪皆无显据。姑从旧 本,仍题雄名”。现代学者王国维、罗常培等主张方言为扬雄所撰。根据扬雄答 刘歆书和东汉应劭风俗通义序等材料,可知周秦时期已有人采集方言。扬雄在 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以周秦残存的资料作为起点,进一步收集和整理各地方言,用了 27年时间,完成这部著作。举例床,

9、齐鲁之间谓之箦,陈楚之间或谓之笫。其杠,北燕朝鲜之间谓之树,自关而西秦晋 之间谓之杠,南楚之间谓之赵,东齐海岱之间谓之桦。其上板,卫之北郊赵魏之间谓之 牒,或曰拟。蝙蝠,自关而东谓之服翼,或谓之飞鼠,或谓之老鼠,或谓之蔷鼠。自关而西秦陇之间 谓之蝙蝠。北燕谓之蟙蹦。3、释名作者东汉刘熙。它是我国第一部具有“语源学”性质的训诂专书,也是第一部全面运用 声训方法的训诂专著。全书共八卷二十七篇。编排上按意义归类。比较有名的注疏是毕沅释名疏证和王先谦的释名疏证补。刘熙(生卒年不详),或称刘熹,字成国,北海(今山东昌乐)人,官至南安太守。东 汉经学家,训诂学家。 生当汉末桓、灵之世,献帝建安中曾避地交州

10、。曾师从著名经学 家郑玄。后汉书无传,事迹不详。毕沅(17301797 )清代学者。字纕蘅,号秋帆,因从沈德潜学于灵岩山,自号 灵岩山人。镇洋(今江苏太仓)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廷试第一,状元及第,授翰林院编修。毕沅经史小学金石地理之学,无所不通,续司马光书,成续资治通鉴,又有传经表、经典辨正、灵岩山人诗文集、释名疏证等。王先谦(1842-1917 ),清末学者。湖南长沙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称葵园先生。曾 有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实业家等称号。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城南书院院长。曾校刻皇清经解续编,并编有十朝东华录、汉书补注、后汉书

11、集解、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诗三家义集疏、续古 文辞类纂释名疏证补等。所著有虚受堂文集。4、广雅三国魏人张揖著,它的性质与尔雅完全相同,分类也相同。它增益尔雅所未 备,故书名广雅,收字18150个。清人王念孙作广雅疏证。王念孙始治广雅,成广雅疏证10卷,每卷又分为上、下。清儒誉为“盖藉张揖之书以纳诸说,而实多揖所未知,学者比诸郦道元之注水经,注优于经云。”疏证成书至第9卷止,第10卷是其子王引之所述。 王氏疏证广雅,其最大特点在于就古音 以求古义,引申触类,不限形体。书中推阐“声近义同”、“声转义近”之理,随处皆是。其以声音通训诂,书中屡言“某之言某也”,探求词源、词族意。同时郝懿行作尔 雅义疏

12、,钱绎作方言笺疏都直接或间接受其影响。广雅旧刻本讹字较多,且曹宪音夹在正文之下,有正文误为音的,也有音误入正文的,王氏父子都一一校勘。把曹宪音分出,列于广雅原书之末,眉目一清。王念孙(1744 1832),字怀祖,生而清羸,故自号石臞。江苏高邮人。八岁读完十三经,旁涉史鉴。乾隆四十年(1775年)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工部主事、工部郎 中、陕西道御史、吏科给事中、山东运河道、直隶永定河道。王念孙平生笃守经训,个 性正直,好古精审,剖析入微,时与钱大昕、卢文弨、邵晋涵、刘台拱有“五君子”之称誉。师从朴学大师戴震。与其子王引之并称“高邮二王”,是清代朴学大师。王引之(1766 1834),字伯申

13、,号曼卿,是王念孙长子,清代著名学者。江苏高邮人,34岁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及第,授翰林院编修。62岁,升为工部尚书,英武殿正总裁。60岁代理户部尚书。64岁代理吏部尚书。65岁调任礼部尚书。道光十四年,复任工部尚书,不久与世长辞,享年 69岁,谥号“文简”。王引之少年就从事声韵、文字、训诂学研究,深得王念孙的精髓,引之从二十岁起,即研究尔雅说文音学等书,所学益精,终成经义述闻三十二卷,经传释词十卷。三、训诂学的意义(一)明训诂首先在于能够令我们正确地理解古籍的意义。(二)明训诂可以自觉地发现古籍诠释中的问题,并提出新的见解。(三)明训诂可以使我们对汉语言文字的意义做根本性的了解,丰富我们的精神

14、世界与知 识领域,体会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四、训诂的条例和方式(一)条例:形训:用分析文字形体的方法来解释字义声训:取声音相同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义训:以通行字训释古语词或方言词的意义1. 形训:形训又称以形索义,就是通过分析文字形体结构来解释字(词)义。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说文人部)盥,澡手也。从臼,水临皿也。(说文皿器) 以形索义的方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些古籍中就已经出现。系统地运用形训的方法推求字的本义,始于说文解字。一部分字的本义还不能直接体现在字的形体结构中,这就需要先说明字义,然后分析字形, 使字形和字义的联系更加明显。形声字所代表的意义无法在字的形体结构中直接体现出来,

15、因此也采用先释义后析形的方式 来说解。形训的目的是在于揭示字的本义。了解了字的本义,就可以探明字的引申义以及与本义无关的假借义,这对于准确地了解和掌 握字义是很有帮助的。2. 音训音训也叫声训,又称因声求义,即利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解释字(词)义。使用音同音近的字解释词义的方法也早在春秋、战国的一些古籍中就出现了。例如:(1)论语颜渊:政者,正也。(2)孟子滕文公上: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尔雅说文方言中都有不少音训资料。使用音训的方法解释词义时,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第一,利用同声符的形声字训释。例如:(1) 诗经召南小星:肃肃宵征,夙夜在公,寔命不同。毛亨传:寔,是也。(2)诗经周南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