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学史复习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3953165 上传时间:2023-11-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语言学史复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语言学史复习(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语言学史 复习中国语言学史研究的对象和任务:就是要研究中国语言学的历史发展,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家、语言学著作和各个历史时期的语言学。语文学和语言学的区别:语文学是为给古代文化遗产、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典型书面著作作注释,目的是使人们可以读懂古书的一门尚未独立的学科。语言学则以语言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独立科学。前者以文字和书面语为对象,特别着重在文献资料的考证和故训的谋求,这种研究比较零散和缺少系统性。后者的研究对象则是语言自身,研究的成果可以得出科学的、系统的、细微的、全面的语言理论。中文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最古老的文字之一。汉语是从汉藏语系中分化独立发展起来的。国内境内除汉藏语系外,

2、尚有三个语族:侗泰语族、藏缅语族、苗瑶语族。汉藏语系的语言特点:每个音节上有固定的声调(3-8个)。大部分词以单音节词根为基本。有类别词(量词),如汉语中“这个人”的“个”。词序很重要,且词的顺序比较固定。附加成分的作用是有限制的。“小学”:指语言文字方面的学习,为中国老式的语文学,环绕阐释和解读先秦典籍来展开研究,从而诞生了分析字形的文字学、研究字音的音韵学、解释字义的训诂学,因此又被人们称为经学的附庸。 先秦:有关文字来源的问题,最古的记载见于易经声辞传,这和周易用阴阳两个符号的意义相似。有关名实的讨论:.孔子提出正名的主张,其政治含义是以周礼为尺度来正名分。2.老子对名实的见解,“无名,

3、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老子是国内历史上第一种提出“名”“实”不可分的人,也是国内语言学史上第一种比较科学指出名称和客观事物之间关系的人。.荀子结识到语言是人类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她第一种揭示了语言的社会本质,幷指出了“名”和“实”的关系。 秦汉魏晋: 在先秦时期国内古代语言学还处在萌芽阶段,没有语言学家,也没有语言学方面的专门著作。发展到秦汉时代,语言学逐渐兴起。西汉时,有尔雅和扬雄方言;东汉时,有许慎说文解字和刘熙释名等语言方面的专著和某些杰出的语言学家。可以说,汉代的语言学成就标志着我过古代语言科学的建立。秦汉时期已经具有的“民族”四大特性:共同的语言、共同的地区、

4、共同的经济生活及增进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状态行同论。注重识字教育增进了文字研究。秦始皇统一中国实行“书同文”政策,并有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作为学童识字课本和字体规范,这三部字书到了汉代合称仓颉篇,又称“三仓”,共收字30字。西汉史游著急就篇,一名急就章。“急就”是速成的意思。五经博士:博士源于战国。秦及汉初博士的职务重要是掌管图书、通古今以备顾问。汉武帝设五经博士专家弟子,从此博士成为专门传授儒家经学的学官。汉初,易书诗礼春秋每经只有一家,每经置一博士各以家法专家,故称五经博士。到西汉末年,研究五经的学者逐渐增至十四家,因此也称五经十四博士。六艺:儒家的典型重要是诗尚书易礼乐

5、春秋,称为“六艺”。刘韵著的七略是国内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今文经学: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是西汉末年形成的经学研究中的两个派别。传授典型的学者所持底本是用战国时古字写的即为“古文家”,用隶书写的便是“今文家”。今文研究其中的微言大义,加以引申比附为统治者服务。古文经学:保持樸学老式,着重研究文字、训诂,按照字义解释经意,与繁琐庞杂的今文经学。咬文嚼字。汉代先后浮现了四部重要的语言学著作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尔雅:尔雅为国内古代第一部语言学专著、第一部辞典,也是一部训诂学汇编。“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今本尔雅是成于众人之手,并且不是同一时代的人所编的。尔雅的内容和体例:共分19篇,收常

6、用词语23条,多种词,分列于释诂释言释训三篇内,词的总数约占全书之半。尔雅奉献重要有:尔雅是国内古代语言学第一部训诂学专著,也是第一部研究字义、词义的语言学专著,它在保存古义以及词义的发展变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几位珍贵的资料。尔雅对古代汉语的词汇加以类聚、群分并编成专著,这便为古代汉语词汇的研究勾划出大的轮廓。它的浮现标志着国内国内古代语言学从萌芽到建立的标志。尔雅一书的浮现标志了古代汉语文学语言的形成发展已达到相称成熟的阶段,对后世的辞书有启导作用。尔雅一书的编排和训诂已反映出在词汇研究上已可以辨别通用词和专用词,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它更反映了古代社会文物制度和古代人对客观事物的结识。方言:

7、方言全书名为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原本1卷,今本3卷。西汉扬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语言学家,字子云,蜀郡成都人)著,晋郭璞注。扬雄坚持调查方言2年。方言这部书涉及了西汉、东汉之间许多方言的材料是十分贵重的。方言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专著,是一部“悬日月不刊”的奇书。 通语:汉代的共同语,或称凡语、凡通语、通名,是指没有地区限制、在西汉时通行地区较广的共同语。某地、某地之间通语:通行地区较广的方言。某地语:通行地区较小的方言。 最能体会扬雄的语言学思想的当推郭璞方言注。郭璞的尔雅注方言注在语言学方面的奉献重要表目前如下方面:郭璞二注以近代的语言来解释古代的词语,这是郭注中

8、最突出的一点。阐明她有语言学思想,有语言观点,不为文字所拘束,看到了语言的发展变化。这样以现代语言从发展变化、对比研究的角度进行注释的措施,也是高明的、科学的。尔雅方言二书中的某些词语,由于时代关系,后世不清晰的郭璞在注中说清晰了。郭璞二注反映了晋代汉语由单音词向多音词,重要向双音词发展的趋势。郭璞注能体会扬雄方言中通语、方言、古今语的区别,并且能以通语释方言、释古语。郭注中对“语转”加以阐明。许慎和说文解字:简称说文,?b0国内第一部字典,也是世界语言学史上最早的字典之一,它以小篆为正体, 根据文字的形体分540个部首,收中文93个,另有重文即异体字1163个,首创部首编排法。说文解字共5卷

9、,其中涉及序目1卷。说文解字的释字体例:先分析部首,然后解释这个字的本义,再揭示字形与字义或字音之间的关系。宋代徐鉉採用孫愐唐韻校訂過。清代黎永春的說文通檢。徐灝說文解字注箋。(梁顾野王玉篇以楷书为正体)。 说文解字的奉献和影响:说文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又一部辉煌的著作,其成绩之大、影响之深是其她语言学著作所不能比的。它在前人字书上发展又有发明性的突破,她阐明了中文形体、意义、声音及三者间的关系。对当时丰富繁杂的中文作了进一步的字形构造分析,首创了分部工作并首创部首编排法。它在字义解释上也有创见,说文还提供了语言文字的研究措施。对当时文字也起了统一规范作用。后世模仿说文解字而作的字书诸多,如晋

10、吕忱字林、梁顾野王玉篇、宋司马光类篇等。对说文解字的整顿开始于大小徐。历代对于说文解字均有许多学者研究,清朝时研究最为昌盛。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朱骏声的说文通训定声18卷,桂馥的说文解字义证卷,王筠的说文句读0卷尤备推崇,四人也获尊称为“说文四人们”。释名:东汉末训诂学家刘熙以语源学观点研究训诂,所著释名以音同音近(即声训、音训)的字解释字义,并注意到当时的语音与古音的异同,为汉语语源学的重要著作。释名全书共7卷,体例仿尔雅,研究措施重要是声训,即重要以声训的措施来探求字义的语源。小尔雅:词典,训诂学著作,补充了尔雅没有的内容,作者有争议,共3篇,有广诂广言广义广名广器等,“广”的意思就是广尔

11、雅之所未备。广雅即博雅,十卷,魏张揖撰,书名为广尔雅、继尔雅的意思。它是一本古代的百科词典书名,是国内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它是仿照尔雅体裁编纂的一部训诂学汇编,相称于尔雅的续篇,篇目也分为19类,各篇的名称、顺序,说解的方式,以致全书的体例都和尔雅相似。清代研究广雅的人数多,其中钱大昭广雅疏证、卢文弨继广雅、王念孙广雅疏证为三人们。字林,晋吕忱著,为补说文解字漏略而作,按说文部首分540部,共收12824字。当时与说文并重,原书久佚。任大椿辑得字林考逸八卷,共1.5万余字。 南北朝至明代:玉篇,梁顾野王编,继说文后第一部書字典,国内第一部以楷书为正体的字书。編輯目的是考証六書八體殊形、字各而訓

12、同、文均而釋異的現象。宋真宗敕令陳彭年等重修名為大廣益玉篇,即所謂今本玉篇,共30卷,收字261,全書分為542部,每個空下先以反切釋音,然後解釋字義,有些還引有書証或直接引用典籍的詁訓來釋義,並把某些字的古體、異體附于釋義之后。玉篇是字書,又可用為韻書,是研究古籍不可缺少的工具書。五经正义,隋唐时代经古文家孔颖达撰,即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毛诗正义礼记正义春秋正义,五经正义是经籍义疏的重要著作。二徐(徐铉、徐锴)的说文研究。铉、锴并精小学,世称“二徐”。宋太宗时,徐铉受诏与句中正、葛湍等同校说文解字,世称“大徐本”。徐锴今存说文解字系传4卷,世称“小徐本”,实际就是说文解字注,这部书是自汉魏后来最

13、早一部有系统的、比较详密的注解,对后裔训诂学家有很大影响。正字法的专著:唐宋后来,不断的有正字法的专著浮现。此类书大体都是正体与俗体并存,帮人辨别字型,以免写错别字。“正”,纠正、拟定原则。唐颜元孙干禄字书,是唐代一本字样学字书,并一卷。辽僧行均龙龛手鉴及金韩孝彦篇海开音序检字法先河。龙龛手鉴是辽僧行均为佛徒研读佛典、通释文字而编撰的中文字书。它辑录了大量的俗字、异体字、古文字及简体字,是辽代的传世之作。金韩孝彦著篇海开字书音序检字法的先河。明代在文字学研究方面,最杰出的成果是梅膺祚编的字汇和张自烈编的正字通。明代梅膺祚字汇,分14部,收字3300余,与说文解字玉篇等字典共同对后世字典产生了重

14、大影响。特别在释字体例方面,它更有着特殊的奉献:从中文的形、音、义等各个方面对其进行了规范,为明代的中文规范作出了积极的奉献。明末张自烈编正字通,12卷,明代在文字学研究方面最杰出的成果之一。它以字汇为蓝本,它又是康熙字典的蓝本。直音:用一种中文直接标注另一种中文读音的注音措施。例如,尔雅郭璞注:“钊音招。”意思是说“钊”和“招”读音相似。反切:是运用双声、叠韵的措施,用两个中文拼出另一种中文的措施,一种老式的注音措施。反切的基本原则是上字与被切字的声母相似,下字与被切字的韵母(涉及介音)和声调相似,上下拼合就是被切字的读音。反切是东汉末年正式使用的中文注音措施。四声:到了齐梁时代,正式提出“

15、四声”,并对“声调”有了较明确的结识,而从五音到四声阐明古代对“声调”结识有一种过程,“四声”确立后来才明确结识了汉语特点之一的声调。国内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卷,它也为国内的韵书之始。后有晋人吕静(著字林的吕忱之弟)韵集。切韵,隋代音韵学家陆法言编,分13韵。切韵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韵书,它反映了中古雅言的声韵体系,创立了科学语言学的重要措施,代表了中国研究语音的规则原则,是此后历代韵书的楷模。自切韵问世六朝诸家韵书逐渐消灭。切韵成为考订古音及作诗文的根据,研究汉语的中古音韵的重要资料,也是重要的语文工具书。唐孙愐唐韵、宋陈彭年广韵及其她韵书均以切韵为基本修改演变而成。敦煌留有残本三种,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