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2 含答案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3926575 上传时间:2023-12-2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6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2 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2 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2 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2 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2 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2 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高考历史大:第一部分 古代中国和古代世界 2 含答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19学年度2020年编精选历史备考资料2019学年度第一部分专题二一、选择题1(2018高考押题卷二)春秋时期,齐国宰相管仲主张在发展农业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私人工商业。管仲强调农是“王者之本”,也是“民之所归”,但同时他认为“无市则民乏”,认识到无商不富的道理。这说明当时(D)A商人社会地位很高B重农抑商政策被弃C农商并重得到认可D商业致富作用显著【解析】材料中管仲认为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应积极发展工商业,可见商人社会地位应该在农民之后,排除A项;春秋时期尚未提出重农抑商政策,排除B项;材料信息强调农业是基础,排除C项;据材料信息“无商不富”可知,这是肯定商业可以致富,故D项正确。2(201

2、8惠州4月模拟)战国时期,诸侯国先后推行“授田制”,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贵族,而是直接分配给奴隶和农民耕种,或赏给有军功的贵族。这一制度有利于(B)A推广精耕细作B推动社会转型C抑制土地兼并D改变地租形式【解析】战国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还比较粗糙,材料中的奴隶生产依然属于粗放式的集体生产,故A项错误;材料阐述了授田制下君主将土地直接分给农民和军功贵族,改变了分封制和井田制下各诸侯国土地层层分封给各级贵族,由贵族组织奴隶在井田上劳作,先公田后私田的传统,加强了君主权力,削弱了贵族的权力,有利于军功地主和自耕农的形成,推动了社会的转型,故B项正确;材料中把土地赏给有军功的贵族,土地私有制逐渐形成,

3、会导致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地租是地主与佃农之间的经济关系,材料中未体现,故D项错误。3(2018武汉4月调研)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在东汉初期一度废止,从南宋到明清,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等人在道德上彻底名声扫地,但其政策思想被悄然继承。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问题是(C)A重农抑商政策与商业环境宽松的矛盾B商品经济的发展对自然经济的冲击C儒家经济理念与政府经济集权的矛盾D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强化【解析】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导致商业环境紧张,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B项错误;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体现出政府经济集权,与儒家的重义轻利思想是相冲突的,故C

4、项正确;D项只体现出汉武帝时期盐铁专卖政策,没有反映出“主持盐铁专卖政策的桑弘羊”名声扫地,故D项错误。4(2018汕头二模)下为东汉画像砖图,学者命名为“纳粮画像砖”。图中房屋应为粮仓,房屋之前有一人著大袖长衣坐席上,手握算筹,右下两个着短衣者,一个在量粮,一人自马车上卸粮。该图所反映的生产关系(C)A自春秋战国时期逐渐解体B阻碍了当时农业经济发展C有利于维护地主阶级统治D一定程度抵制了土地兼并【解析】由材料“纳粮画像砖”及图片信息可以得出,所述为农民向地主缴纳地租的场景,体现的是封建剥削,有利于增强地主阶级的实力,进而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C项符合题意;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A

5、项不正确;封建土地生产关系的出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不正确;土地私有制是土地兼并的根源,D项不正确。5(2018高考押题卷一)水经注淯水记载了东汉大户樊重兴修水利的规模:“朝水又东南,分为二水,一水枝分东北,为樊氏陂,陂东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谓之凡序陂。”据此可知当时(B)A国家赋税的保障十分可靠B田庄水利灌溉系统较成熟C封建政府重视农业基础设施D中央集权的经济基础稳定【解析】像这样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不是一家一户所能进行的,故非小农经济,排除A、D两项;“东汉大户”说明非政府行为,排除C项;兴修水利,有效地对农田实行“陂渠灌注”是汉代田庄农业生产的特色,遍及大江南北的田庄都建有自己的

6、水利工程,故B项符合题意。6(2018吉林二模)1027年,宋仁宗诏江淮、两浙、荆湖、福建、广南州军,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据此可知当时(B)A劳动力的商品化趋势日益明显B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C统治者实行抑制土地兼并的政策D租佃关系在北宋居主导地位【解析】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客户与主人的关系,没有体现劳动力商品化趋势明显,故A项错误;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田收田毕日,商量去往,各取稳便”,可知材料体现了客户与主人在收田结束时进行协商,反映出租佃制下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弛,故B项正确;

7、从材料“自今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不能体现出统治者抑制土地兼并,故C项错误;租佃关系在北宋是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但不是居于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7(2018肇庆三模)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这反映了唐宋时期(D)A中国是当时欧亚经济文化中心B中国制瓷技术已传往世界各地C中外文化交流频繁D瓷器是对外出口的大宗产品【解析】唐朝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发达,对外销售的主要产品是瓷器。材料中“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成捆叠堆的唐宋进期瓷器”正

8、是这一现象的体现,D项正确;文化中心不符合材料主旨,A项错误;B项中传遍世界各地说法错误;C项中交流频繁不符合材料主旨。 8(2018烟台二模)北宋仁宗天圣元年,政府创立“交子务”,改原有交子为官办,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徽宗时,改交子为“钱引”,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这一变化(C)A推动了古代货币形态的根本变革B促进了宋代商品经济的健康发展C导致了北宋经济发展环境的恶化D突破了我国传统经济观念的束缚【解析】从“以36万贯铁钱为准备金,定期发行”到“大量发行,但不备本金”的变化导致纸币大量发行,通货膨胀,从而破坏了北宋经济发展的环境,故C项正确,B项错误;A项说法错误,错在“根本变

9、革”;中国古代一直奉行重农抑商政策,故D项错误。9(2018江西八所重点中学4月联考)云麓漫钞中记载,宋金议和后,南宋朝廷认为“边患”消弭,便着力发展内部经济,“务与民休息,禁网疏阔,富家巨室,竟造房廊,赁金日增”。这深层次反映了(C)A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B南宋租赁经济盛行C经济再发展动力不足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解析】据材料“富家巨室”、“赁金日增”可知北宋贫富差距的存在不能说明民众生活幸福指数高,故A项错误;据材料“赁金日增”说明南宋租赁经济盛行但这是表象不是深层次的反映,故B项错误;材料表明南宋租赁经济发展,其深层次说明富家巨室将财富投资到土地而不是投入再生产,表明经济再发展动力不足,故C

10、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指的南方经济水平超过北方,材料没有南北方经济总量对比不能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故D项错误。10(2018昆明)元代王祯农书中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明清时期反而罕见,有的地方甚至退回到人耕阶段。这反映了明清时期(B)A战争对农业经济的破坏B人口增长制约农业发展C国家经济结构逐步转型D高产作物的种植与推广【解析】材料“明清时期反而罕见,有的地方甚至退回到人耕阶段”所述现象的出现在于明清时期人口的迅猛增加,导致劳动过剩,因此一些地区放弃铁犁牛耕等,改用人力,由此可以得出明清时期的人口增长不利于农业技术的发展,B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战争的破坏作用,A项不正确;明清时期依然

11、是自然经济是主导,经济结构没有明显的变化和转型,C项不正确;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不会导致人们放弃生产工具而用人耕,D项不正确。 11(2018广东二模)明初,朱元璋曾谕户部:国家赋税已有定制,撙节用度,自有余饶。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嘉靖九年,又将赋役名目统一后折银征收,减少征收环节,使各级官吏难以巧立名目渔利。这些举措的目的是(C)A减轻贫困以缓和社会矛盾B增强中央政府财政实力C限制苛扰以促进农业发展D适应封建商品经济发展【解析】材料“撙节用度 ,自有余饶。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自然家给人足”反映了统治者减轻百姓的赋税徭役以促进农业生产,故C项正确;材料并未反映缓和社会矛盾的

12、问题,故A错误;限制百姓的赋税并不能增强中央政府财政实力,故B错误;“轻徭抑末,使得尽力农桑”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故D项错误。 12(2018太原二模)据测算,清顺治十八年,全国耕地总面积为733万顷,乾隆十八年已增至993万顷,嘉庆十六年又增至1051万项;从乾隆至道光年间,种植玉米的地区已扩展至20省354府州县。这些现象反映了(C)A清朝政府大力扶持垦荒B中西经济交流日趋频繁C传统农业转型动力不足D种植结构发生根本变化【解析】题干只是反映耕地面积的增加与玉米种植的扩展,没有提到政府的作用,故A项错误;玉米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传入我国的,但题干只是提及玉米种植面积的扩展,非中西经济交流频繁

13、,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主要经济结构是农耕经济,题干反映耕地总面积的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扩大,究其实质是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未转化为现代农业,故C项正确;题干只是反映了玉米种植扩展了,但并未提及超过了水稻、小麦等种植,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3(2018新乡三模)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415世纪,英国的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农业经济收入锐减,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大,呢绒纺织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16世纪起,乡村对手工业品的需求量不断增长,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毛纺织业成为乡村工业的主体。价格革命冲击了传统的生产关系,货币地租盛行,促进了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土地的集中

14、促进了农民的分化,集中经营的土地上使用大量雇工。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等材料二棉花种植在明代普及全国,棉布成为大众消费品。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的地位上升,江南地区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据统计,江南地区在明代后期年产棉布量在2000万匹以上,有170万妇女从事棉纺织业,占劳动力的50%以上。丝织业发展迅进,明代后期,江南地区官营织机约有3500台,民营织机在15000台以上,织工达4万人之多,出现了许多以丝织业为主业的市镇。生产的专业化和分工十分普遍,服务于纺织业的辅助行业从业人数同步增长。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田面权、田底权分离,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摘编自李伯重江南

15、的早期工业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前英国乡村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其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工业革命前的英国乡村经济相比,明代后期江南地区乡村经济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其影响。【答案】(1)表现:封建经济逐渐瓦解;乡村手工业品市场扩大;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加强;商品货币关系的拓展;社会两极分化和流动性增强。原因: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农奴制的消亡;圈地运动的影响。(2)特点:棉纺织业在农村经济中地位上升;专业性的工商业市镇兴起;租佃经营成为农业经营的主体;地权分散化趋势明显;女性是纺织业的主要劳动力。影响:推动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有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结构的变动。【解析】(1)第一小问,由材料“英国的庄园经济随着农奴制的瓦解而衰落”反映了封建经济逐渐瓦解。由“农村的贫富分化加大”反映了社会两极分化和流动性增强。由材料“乡村商品货币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农业生产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可见乡村手工业品市场扩大,生产专业化和商品化加强;商品货币关系的拓展。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可以答成:农业生产力的提高;新航路开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心理学 > 基础医学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