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3919931 上传时间:2024-02-09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1.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生存环境报告环境科学专业毕业实习报告随着非常大四下学期的来临,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环境工程专 业学生进行了大学最后一次实习毕业实习。随着大四下学期的来临,在学校的安排下,我们环境工程专业学 生进行了大学最后一次实习毕业实习。毕业实习是在我们学完所有的 专业课程和专业选修课后,在环境监测实习,生产实习基础上又一次 突出的实践环节,也是毕业设计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巩固、验 证和全面提高我们所学习过的大力开展知识,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综 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我们即将开始的毕业设计和 将来的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通过毕业实习,专业技能能使我们

2、将课 堂学过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联系,加深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熟练掌 握和理解,利用实习基地的有利条件培育我们分析工程实例的能力, 强化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的综合潜能。随着经济的进步、 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人们对市政自来水水 务水质以及水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传统的自来水处理工艺以不 能完全彻底解决,传统的废水工艺有待于进一步改进,要求有更高的 过滤速度以及更高的过滤精度来满足当前的截取需求。给水厂工艺流 程一:微絮凝过滤工艺流程:工艺特点:此工艺由高效混合器、863过 滤技术组成。各组成工艺特点2.1需要有高效混合器具有水头损失小、 混合效果好、设备简单、不需

3、土建构筑物、不需短果动力设备等优点, 在纯化设计流量范围内兼具较好的混合效果;2.2863过滤技术具有过滤 极快、精度高、反冲洗耗水率低、抗冲击负荷,采用气水反洗和表面 井水水扫洗,洗脸效果好等特点,在同水量条件下,可有效减少占地 面积,节省土建投资,提高出水质量;2.3絮凝剂自动加药系统采用游 动电位原理,可在线测量水中加入絮凝剂后的净电荷强度,可实时扭 转投加量以获得最佳絮凝效果,节约药剂,提高絮凝效果。因此本工艺具有投资省、效率高的特点。一般较好适用于水质较好的河段水、 地下水和溪水等。给水厂工艺技术二:混凝沉淀+过滤工艺流程:工艺 特点:此工艺由高效混合器、絮凝池、沉淀池和DA863过

4、滤技术组成。 各组成工艺特点(1.)高效混合器和絮凝剂自动加药系统的特点(见前 述);(2.)絮凝池:网格絮凝池:网格絮凝池具有絮凝时间短、絮凝 效果较好等不足之处,适用于原水水温4.0-34C,浊度为25-2500NTU, 单池水量以1.0万-2.5万m3/d为宜;折板絮凝池:折板絮凝熔解储 水具有絮凝时间短、絮凝效果较好等不足之处,适用于水量变化较小 的水厂,单池水量可达10104m3/d,但其结构较为复杂,施工较不 便;(3.)沉淀池:斜管沉淀池:有着斜管沉淀池具有沉淀效率高、池 体较小占地少等特点,进水浊度一般为500-1000NTU,单池水量不宜过 大;平流沉淀池:其造价较低,具有操

5、作管理便利、施工简单,对原 水浊度适应性强,潜力大,处理效果稳定的特色,一般进水浊度小于 5000NTU,但其占地面积较大;(4.)DA863过滤技术特点(见前述).因此 本工艺具有处理效果好、操作简单、设计灵活(可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类 型的构筑物和增减水)等特点,可满足一般的饮用水承诺。本工艺的处 理对象是水中悬浮物和胶体物质,主要适用于以地表水(如河水等)为 补救水源的都市生活饮用水的常规处理。毕业实习报告201*年1月的寒假,为在实践中将专业知识进行深入,限于并了 解在此之后可能涉及的工作内容,我来到我市西城污水处理厂进行成 功进行实习。在厂里的工程师的介绍下,我知道该沼气厂应用的是CAS

6、TX艺, 处理的污水2/3的是我市城南片的生活污水,1/3为城南农业区的工业 废水。运行参数:单池运行周期240分钟,其中进水曝气30分钟、曝 气90分钟、沉淀60分钟,滗水40分钟,闲置20分钟。城南污水处 理厂出水排放执行废水综合排放标准表中序号城镇污水处理厂一 级标准和西北部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1*) 中一级标准中的标准,出水中主要检测COD, BOD,SS,NH-N,TP。排出水 直接进入运河。后来再经查看了些资料,我知道CAST工艺方法是一种循环式活性 污泥法,整个工艺为一间隙式反应器,在此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法过程 按曝气和非曝气反复阶段不断重复,将生物反

7、应过程和泥水分离过程 结合在一个池子中进行。CAST方法是一种“充水和排水”活性污泥法 系统,废水按一定的太阳活动和阶段得到必然处理,是传统工艺的一 种变型。该工艺投资和运行费用低、处理性能高,尤其是优异的脱氮 除磷效果,已应用于城市污水和各种工业废水的处理中。循环活性污泥法CAST工艺是一种新颖独特的SBR处理工艺。它通 过前置生物选择器、动态混合、变强度曝气形成呼吸作用缺氧一好氧 一缺氧一厌氧的生物聚合反应环境以及混合液回流、增设政策填料供 微生物附着生长等技术措施,实现了高效去除、脱氮除磷的作用,并 具有衰减适应大幅度的负荷变化、不需要预处理、占地面积小等特点, 还能有效地解决污水中常见

8、的毒性和抑制性物质的影响、难生物降解 有机物比例高和营养比例不重复使用均衡等问题给污水生物处理带来 的困难,对于城市污水和工业有机废水都具有较好的。CAST方法最重要的特征是不设独立的沉淀池及其刮泥系统在CAST 工艺中活性污泥池子在一个始终保持中进行生物反应和泥水分离,因 此,CAST系统能节约大量基建投资和运行费用。当由于躲进水流量和 水质发生变化而影响污泥性质时如絮凝效果等,可简单地通过调节变 化进水和曝气循环过程,而使系统重新恢复正常状态,开发CASTX艺 的主要就是尽可能降低设备投资,简化工艺流程及其操作过程,提高 系统的可靠性和运行的灵活性。CAST系统中为生物选择器而设置的回流系

9、统其回流比仅为20%。 当由于进水发生变化而影响污泥性质如絮凝效果等和处理效果时,可 简单地调节进水和曝气循环过程,而使系统重新恢复正常准备就绪运 行。CAST加成反应池分为生物选择区、预反应区和主反应区,运行时 按进水-曝气、沉淀、撇水、进水-闲置资产完成一个周期,CAST的成 功运行可将废水传输数据中的含氧有机物和包括氮、磷的污染物去除。此外CAST工艺的优点还有在雨季时无需调节池,无污泥膨胀,污 泥指数不超过50-70ml/g,自动化程度高,管理简单等等。(上图为城南污水处理操作流程)后在技术员的带领下所,我详细的了解了各处理区的及运转情况。 当介绍到一些关键设备之时,如德国产膜式曝气器

10、,丹麦HV-TURBO公 司的离心风机,加拿大TROJAN公司的紫外消毒系统内,PH、溶解氧、 COD在线监测网系统也是外国的。我感觉到我省技术的落后,处在产业 链的前端,这不利于我国环保事业的推进发展。发展环保产业,各方 都投资其中,但大头都让外国人拿走,我们辛辛苦苦的,却只赚小部 分,想想很不甘心。因为我比较喜欢污泥处理,所以与技术员了解了城南污水厂污泥 的处置情况。该厂的污泥在经机械脱水后是外运进行填埋的。我问技 术员质问为什么不用于农用?因为处理城市生活污水产生的污泥有机 质含量高,应该是可以用于农用的,或者起码可以厌氧。但技术员告 诉我,现在国家在污泥农用各方面的标准又国际机构严格了

11、,本来我 国土壤污染问题就挺大的的,那些部门就很反对污泥皮利尼,说其中 细菌,重金属什么的有污染,其实有些处理污水的污泥还是可以用到 农业用地上的。我国现在大大的污水厂数目也很多,每年有超过1400 万吨的污泥产生,其中有90%未得到有效处理。污泥处理也是现在的课 题。听此,我就把我以前看到污泥低温碳化的研究跟技术员说,并说 出自己对此技术断然的困惑。他告诉我,资源化是我们探求的,但是 不能一味去追求资源化,因为资源化过程中成本有可能超过受益,这 在经济上不可行。另外,污泥的性质,各地都有差异,就更不要表示 美国和中国了。所以这个技术的在我看来是好,但唯有将其中国化, 还要再研究。也可能与此有

12、关系,现在污水处理中应用膜技术的多了, 因为膜处理的污泥量小。听完我深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后来的日子里,我背著就丢下技术员看着污水处理设备运行状况, 就是看着实时统计资料,基本上没别的事可做。没几天我就感觉十分 枯燥,不想一辈子就做这种之事,技术员告诉我,这就跟当兵一样的,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要是哪儿有环境问题了,我就得立即去解决。当 然,活到老,学到老,就算工作了,以后还是要继续学习的,以适应 社会发展的需求。实习的日子中,我知道,书本上学歧异的知识跟实际应用是有落 差,而且要想在环境行业做好,实际经验显得很非常重要,所以在而 后的学习中,我将联系着实际来磨炼知识,为以后能较好发展极好打 下坚实基础。还有就是,在污染处理的行业中,工作环境并不是很好, 所以心里得准备好。相信有较好的基础,和一个正确的心态,我在环 境工作之路上会越走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