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震设防等级的确定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3851061 上传时间:2022-09-25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10.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抗震设防等级的确定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抗震设防等级的确定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抗震设防等级的确定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抗震设防等级的确定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抗震设防等级的确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震设防等级的确定(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抗震设防等级的确定 (1)多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措施是根据抗震等级确定的,抗震等级的 确定与建筑物的类别相关,不同的建筑物类别在考虑抗震等级时取用 的抗震烈度与建筑场地类别有关,也就是考虑抗震等级时取用烈度与 抗震计算时的设防烈度不一定相同。(2)建筑结构应根据其使用功能的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类 四个抗震设防类别。 建筑的抗震设防类别划分见国家标准建筑抗 震设防分类标准GB 50223的规定,也可见建筑抗震设计手册 (1994年版)高层建筑没有丁类抗震设防。 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 筑结构,其抗震措施应符台下列要求: 1)甲类、乙类建筑:当本地 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68度时,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

2、防烈度提高一 度的要求;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9度时,应符合比 9度抗震设防更 高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应允许仍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 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2)丙类建筑:应符合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 的要求。当建筑场地为I类时,除6度外,应允许按本地区抗震设防 烈度降低一度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按建筑类别及场地调整后用 于确定抗震等级烈度,按调整后的抗震等级烈度。3)抗震设计时,多高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根据设防烈 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 和构造措施要求。 A 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按 表 3.11确定。当本地区的设防烈度为 9

3、 度时, A 级高度乙类建筑的 抗震等级应按本节第9 条规定的特一级采用,甲类建筑应采取更有效 的抗震措施。 注:本规程“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即“抗震 等级为特一级和一、二、三、四级”的简称。4) 抗震设计时,B级高度丙类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抗震等级应 按表 3-12 确定。5) 建筑场地为III、W类时,对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15G和 O.30G的地区,宜分别按抗震设防烈度8度(0.20G)和9度(0.40G)时 各类建筑的要求采取抗震构造措施。6) 抗震设计的多高层建筑,当地下室顶层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端 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按上部结构采用,地下一层以下结构的抗 震等级可根据具

4、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地下室柱截而每侧的纵向钢 筋面积除应符合计算要求外,不应少于地上一层对应柱每侧纵向钢筋 面积的1.1 倍;地下室中超出上部主楼范围且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其 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四级。9 度抗震设计时地下室 结构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二级。7) 抗震设计时、与主楼连为整体的裙楼的抗震等级不应低于主楼 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部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 措施。8) 房屋高度大、柱距较大而柱中轴力较大时,宜采用型钢混凝土 柱、钢管混凝土柱,或采用高强度混凝土柱。9) 高层建筑结构中,抗震等级为特一级的钢筋混凝土构件,除应 符合一级抗震等级的基本要求外,尚应符台下

5、列规定: 框架柱应 符合下列要求: 宜采用型钢混凝土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柱端弯 矩增大系数H _C、柱端剪力增大系数H _VC .应增大20%;钢 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A_V,应按表5-13的数值 增大O.02采用;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中、边柱取1.4%, 角柱取 1.6%。 框架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梁端剪力增大系数 “应增大20%;梁端加密区箍筋构造最小配箍率应增大10%。 框支柱应符合下列要求: 宜采用型钢混凝士柱或钢管混凝土柱; 底层柱下端及与转换层相连的柱上端的弯矩增大系数取L.8,其余 层柱端弯矩增大系数H _R应增大20%;柱端剪力增大系数H _VR 应增

6、大2U%;地震作用产生的柱剪力增大系数取1.8,但计算柱轴压 比时可不计该项增大; 钢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 A_R应按表5-13的数值增大0.03采用,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 于1.6%;全部纵向钢筋最小构造配筋百分率取1.6%。筒体、剪力 墙应符合下列要求: 底部加强部位及其上一层的弯矩设计值应按 墙底截面组合弯矩计算值的1.L倍采用,其他部位可按墙肢组合弯矩 计算值的 L.3 倍采用;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设计值,应按考虑地震作 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的 1.9 倍采用,其他部位的剪力设计值,应按考 虑地震作用组合的剪力计算值的 L.2 倍采用; 一般部位的水平和 竖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35%,底部加强部位的水平和竖向 分布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应取为0.4%; 约束边缘构件纵向钢筋最小 构造配筋率应取为1.4%配箍特征值宜增大20%;构造边缘构件纵向 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 1.2%;框支剪力墙结构的落地剪力墙底部加 强部位边缘构件宜配置型钢,型钢宜向上、下 各延伸一层。 剪力 墙和简体的连梁应符合下列要求: 当跨高比不大于 2 时,应配置 交叉暗撑; 当跨高比不大于1 时,宜配置交叉暗撑; 交叉暗撑 的计算和构造宜符合本书第10 章10.7条的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