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3841725 上传时间:2023-11-27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8.3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班数学教案:比多少(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活动目标会用对应的方法比较5 个以内物体的多、少和一样多。二、重点和难点让幼儿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说明一一对应是比较物休的集合是否相等的最简便、最直接的方式。通过一一对应,不仅可以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量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还可以发现相等关系,这是幼儿数概念产生的一个关键性步骤。因此,让幼儿在对材料的操作摆弄中自己 “发明 ”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一一对应的方法去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 多、少和等量关系是至关重要的。三、材料和环境创设1 .材料:诱发对应性材料-碗和调羹、杯子和杯盖、娃娃和帽子、小兔和青菜、。自发对应性材料- 雪花片和木珠、红积木和绿积木、苹果和香蕉、

2、汽车和飞机等等。以上材料可用实物,也可用图片。2 环境创设:将以上材料按难易程度编号放暨在数学活动区内供幼儿操作摆弄。四、设计思路一一对应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重叠,另一种是并放。对于幼儿而言,通过重叠的方法更容易发现两个集合之间的对应关系,所以在活动区内应该先投放可供幼儿进行重叠比较的材料,然后再提供并放对应的材料。这样便于幼儿 “发明 ”一一对应的方法,并通过这种方法发现物体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供幼儿进行一一对应操作活动的材料有两种, 一种是诱发对应性材料, 即两种材料之间有内在联系。另一种是自发对应性材料, 那两种材料之间没有内在联系。很显然,前一种材料容易引发幼儿的对应行为,因此,应该先让幼

3、儿操作诱发对应性的材料,当幼儿形成了一一对应的意识后,则应多提供自发对应性的材料,使幼儿能自觉运用一一对应的方法去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从而真正形成通过一一时应确定等量的观念。一一对应地比较出两个集合之间的数量关系是一种不经计数比较的前数概念,因为它并不依靠对数的理解,相反,它是这种理解的一个基础。因此,在活动中 教师不要向幼儿传授一一时应的方法, 而应该让幼儿自己去发现, 这才有利于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 有利于他们以后对数概念的理解。五、活动流程操作探索活动- 讨论归纳活动- 巩固操作活动1 通过操作探索活动让幼儿 “发明 ” 一一对应的方法。并发现两个物体集合之间的多、少和等量关系。说明各种

4、操作材料应按难易编号后放置在数学活动区内。教师引导幼儿按次序开展操作活动。2 通过讨论归纳活动及幼儿确立通过一一对应确定等量的观念。3 l )出示可重叠比较的诱发对应性材料,如小朋友和椅子,让幼儿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说明教师出示教具时,一组物体可排列整齐,另一组物体应放成一堆,然后通过提问,如 “怎样才能知道小 朋友多还是椅子多?启发幼儿提出对应的方法,并请幼儿操作验证。4 2 )出示可并放比较的自发对应性材料,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5 3 ) 出示有一定间隔距离的一排积木, 让幼儿用另一种颜色的积木做一个等量集合, 并讨论为什么这 两组积木是等量的。4 )出示两头对齐,中间间隔距离有异的两组物体的图片,让幼儿辨别其是否等量。3 通过巩固操作活动提高幼儿对应的技能。说明教师可在数学活动区内提供数目超过 5 ,或各种排列形式的材料,以增加对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营销创新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