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出发

上传人:pu****.1 文档编号:513796601 上传时间:2024-02-1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出发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出发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出发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出发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出发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出发》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出发(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从学生回答问题的认知水平出发,大体可以把提问划分为五种类型。记忆型提问。这一类提问要求学生用所记忆的知识照原样来回答,而不需要 深入的思考。例如:杜甫在绝句当中是怎样描绘春天的?请大家一起背诵:“两 个黄鹂鸣翠柳”。鲁迅先生的原名是什么?他是什么时候的人?哪里人? 了解型提问。这一类提问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对所学内容感知的能力,为其深入 理解打下基础。例如:1、请你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天 游峰的扫路人)2、每一个同学出声读遍课文,看看主要写了些什么内容?(爷爷的芦笛)3、课文第一自然段可分几层?每一层写了什么内容?(陶校长的演讲) 这三个问题,有针对全篇而问的(第

2、1、2 题),有针对局部的(第3 题); 第1 题要求复述,第 2、3题可复述,也可概述。回答这一类问题,要以记忆为 基础,但又不同于记忆一一记忆型提问要求照原样答出,内容、语言分毫不能差, 而了解型提问,学生回答时,则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转移和重新组合,用自己的语 言来回答。总体轮廓大致意思不能错,但在组织语言上,则会一个人一个样。理解型提问。这一类提问主要在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利用所获得的联系来理解 文章的能力。例如:1、按地点转移顺序我们可把课文分为哪几部分呢?(只拣儿童多处行)2、文章哪几段写雪前?哪几段写雪时?哪几段写雪后?(第一场雪)3、荷花写得细。先写什么?后写什么?再写什么?(荷花)

3、4、“醉里吴音相媚好”中的“醉”为什么是“陶醉”的意思?(清平乐 村居)5、为什么说烟台的海是“活剧”?(烟台的海)6、为什么武松面对猛虎最初那三招最厉害的进攻所用的动作都是“闪”? (景阳冈)7、灵车缓缓地开走了,可人们还是静静地站在长安街上久久不肯离去。想 想看作者想告诉我们什么呢?(十里长街送总理)8、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自然段中运用的“感叹一一举例一一反问”的 结构对表达文章的主题有什么意义呢?这八个问题,我们大体可以将其划分为三组。第1、 2、 3题属于分析性问题, 即要求把整体分解为几个有机的组成部分。其中第 1、 2 题是针对通篇而提的, 但问法不一样;第3题是针对句中的一个细节而

4、问;第4、 5、 6题属于综合性提 问;其中第4 题是针对句中的一个细节而问;第5题是针对一句话的修辞而问; 第6题是针对文中的一个细节而问,无论回答哪一个问题,都要在分析的基础上 再以综合;第7、 8题属于概括性问题,其中第7题要求对文章内容作概括,第 8题要求对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作概括。概括这种思维形式的特点,是在分析与综 合的基础上,抽象出规律性的认识来。在第7、 8两题中,无论是对十里长街 送总理一文的主题的概括,还是对再见了,亲人的自然段中的结构与表达 主题之间的关系的概括,都不仅对理解本篇有意义,而且对阅读其他作品也有认 识意义。运用型提问。这种类型的提问是以心理学中迁移的理论为依据

5、,要求学生把 所学知识运用到阅读中去,从而把所学基础知识转化为阅读技能。例如:1、“从香山归来,路过颐和园,看见成千盈百的孩子,闹嚷嚷地从颐和园 门内挤了出来,就像从一只大魔术匣子里飞涌出一群接着一群的小天使”。(只 拣儿童多处行)这里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里表达了冰心奶奶怎样的思想感 情?2、谁能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的顺序来谈谈这件事?再想想作者为什 么不按这个顺序来写呢?(艾滋病小斗士)这两个问题要求学生分别运用修辞、读写知识来分析阅读中的问题,既可以 复习旧知识,加强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又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这些知识在表达中的 作用,这一类提问对提高读、写能力是很有意义的。评析型提问。这种

6、类型的提问,要求学生对课文(或全篇、或局部、或内容、 或形式)进行欣赏、鉴别和评论。例如:1、“凡卡怀着甜蜜的进入了梦乡”凡卡的希望是什么?能够实现吗?他的 结局会怎样呢?(凡卡)2、天鹅究竟靠什么使得斯杰潘老人放弃了打猎?(天鹅的故事)3、“昆明湖静得像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 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中为什么用“滑”,而不用“划”?(颐和园) 这三个问题,既有针对文章如何选择词语的,也有针对文章主题的;既有鉴赏 性问题,也有评论性问题。回答这些问题,要融进自己的感受,要综合运用所学 内容,综合运用自己多方面的知识和经验,进行独立思考。对这些问题的回答, 往往会带有一定

7、的主观色彩。这种类型的培养,对培养语感,培养创造性思维的 能力都是有益的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 学生实现预期学习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是否有效,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 优劣与成败。但综观目前的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缺失的现象普遍存在:有的问 点随意,缺乏目的;有的问题肤浅,缺乏思维深度;有的问法呆板,缺乏技巧; 有的不考虑时机,机械发问;有的习惯于包办代替,不重视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探寻课堂有效提问的常见策略。我认为,课堂有效提问的 常见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精心选择问点,明确提问的目的所谓问点,就是提问的切入点。同一个教

8、材内容,可以设问的方面很多,但 又不能随意设问,这就需要我们精心选择问点。问点的选择一般要把握以下几点:1.问点要着眼于突出教材重点在教材重点处设置问题,要求教师不仅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的重 点,而且要紧扣教学目标,巧妙地处理教材。现以九色鹿这一课的三种提问 设计为例:第一种:(1) 调达为什么会背信弃义?(2) 调达受到国王的惩罚后心里会想些什么?第二种:(1) 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从中可以看出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2) 九色鹿为什么要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第三种:(1) 从九色鹿救调达不图回报以及在国王面前怒斥调达两件事中,可以看出 九色鹿具有怎样的品质?(2) 从调达前后两副截

9、然不同的嘴脸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3) 你想对故事中的王妃和国王分别说些什么?九色鹿一文的主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颂扬九色鹿见义勇为、 不图回报和机智沉着的高尚品质,另一方面谴责调达恩将仇报、背信弃义的卑劣 行为。从以上三种问题设计来看,第一、二种问题设计,就问点的整体属性而言, 都存在偏颇和缺陷,没有准确、全面地把握课文的重点。第一种问题设计,一是 把着力点放在调达上,显然没有准确全面地把握课文的重点;二是意在揭示调达 的泄愤心理,似乎要把调达背信弃义的责任推向王妃和国王,从而要为调达“平 反昭雪,落实政策”。第二种问题设计,只是一味赞扬九色鹿高尚的品质,同样 没有全面把握课文

10、的重点。相比之下,第三种问题设计,既准确全面地把握了课 文的重点,又兼顾到课文的次重点,即对王妃和国王的评价,显然比第一、二种 问题设计优化了。2问点要立足于突破难点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内容的障碍所在,抓住难点进行 设问,能化难为易,点要害,通关隘,帮助学生突破难点。例如我的伯父鲁迅 先生这篇课文中有这样两句话:(1)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2) “哦!”我恍然大悟,“墙壁当然比鼻子硬得多了,怪不得您把鼻子碰扁了。” 其中的“碰壁”“四周黑洞洞”到底是什么意思,这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了突破这个难点,教师可这样设问:“恍然大悟”是什么意思?作者真的“悟”了

11、吗?鲁迅 的鼻子真的是给墙壁碰扁的吗?这里的“四周黑洞洞”和“碰壁”分别蕴含着什么 意思?以上提问由浅入深引导学生联系课文深入思考,从而懂得“四周黑洞洞” 是比喻当时的社会一片黑暗,看不到一点儿光明,人民失去自由;“碰壁”指的是 与反动势力作斗争时受到的挫折与迫害。围绕文章的难点设问,可以帮助学生深 刻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3. 问点要有思维价值如果所设计的问题过于简单,仅停留在简单的是非选择上,学生的思维能力 便难以得到提高。因此,精心设计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 兴趣,培养其良好的思维品质,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那些精于设问之道的名师 常常能独具眼力,在易被常人忽视之处,捕捉到

12、具有较大思维价值的问点。例如, 有一位教师在执教凡卡一文时,围绕凡卡的信爷爷能否收到这个中心,设计 了这样一组问题:凡卡的信爷爷能不能收到?为什么?联系爷爷的处境想一想, 即使爷爷收到凡卡的信,能不能改变凡卡的处境?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这 样的问题显然具有较大的思维价值,它们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4问点要明确具体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因此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 明思维的方向。女口,有一位教师在执教穷人一文时,先问学生:“对课文用穷 人作题目你们有什么想法? ”学生的回答是:“因为桑娜是穷人,所以用穷人 作题目。”“因为桑娜收养的是穷人的孩子,所以课文题目叫穷人

13、。”显然, 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存在困惑。于是,教师接着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这篇课 文着重写的是桑娜,为什么不用桑娜为题,而是用穷人呢?谁能从课文描写 的人物和事件中去仔细想一想,找到答案呢? ”这样的问点明确具体,学生经过 思考后有所悟:“课文描写了三个人物,他们都是穷人。”“课文叙述的事情都发 生在穷人之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又进一步追问:“作者描写这些穷人,叙述穷 人之间发生的事,为的是什么?”此时,学生恍然大悟:“为了歌颂穷人的高尚品质。”5问点要灵活应变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这就要求教师的提问要灵活应变。如,一 位教师在教学穷人第一节时,为了让学生从桑娜家的温暖而舒适”中理解

14、桑 娜的勤劳能干,问学生:“桑娜家温暖而舒适说明什么呢? ”结果有的学生认为 说明桑娜家富有。显然,学生的回答偏离了思维目标,此时,教师针对学生的回 答作了及时的调控:“桑娜家真的富有吗?看看她家到底怎么温暖而舒适? ”这 就把学生思考的焦点引到了对“温暖而舒适”的正确理解和原因的探究上,从而达 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二、讲究提问的技巧,提高提问的艺术性在选择了合适的问点后,问法就变成了需要讲究的问题了。提问是一门高超 的教学艺术,而教学艺术的活力在于创新。因此,有效的提问需要问题设计者倾 注心血,不断追求创新。只有这样,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做到问法新颖,形式灵 活,富有情趣,从而为学生所喜闻乐答

15、。要达到这些要求,使所设计的问题具有 较高的艺术性,必须讲究提问的技巧。1变直为曲直,就是直接发问,问点显露,问题明确,学生容易回答。但直问的最大弊 端在于形式呆板,缺少变化,难以激发学生思维的欲望。曲,就是曲问,就是不 从正面发问,而是绕道迂回,旁敲侧击,问在此而意在彼。曲问的妙处在于含蓄 生动,饶有情趣,让学生有足够的思维时空,从而调动学生答问的积极性。因此, 在教学中恰当运用曲问,可以提高答问的效果。两位教师在教学将相和 “完璧归赵”这部分内容时,对相同的问点,采用 了两种不同的问法:第一位教师: 蔺相如是采用什么办法智胜秦王,实现完璧归赵的?从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是 一个怎样的人?第二位教

16、师:蔺相如是真的要将和氏璧撞在柱子上,还是故意吓唬吓唬秦王?为什么? 第一位教师采用的是直问,问题明确,答案可以从课文中直接找到。第二位 教师采用的是曲问,不但答案不能直接从课本中找到,而且问题中包孕着多种诱 答的因素。它需要学生围绕是真撞还是假撞进行多向的思考。这样的曲问,不仅 可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力度。又如,在教清平乐村居时,针对“最喜小儿无赖”一句,若直问“无赖”这个 词是什么意思必定索然无味,不如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可问: “小儿子是个无 赖,怎么还会讨人喜欢呢? ”问在此而意在彼,则可以增加思维含量,使提问别 具一格,新颖有趣,富有启发性。通过讨论,学生便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