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文化山西戏曲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3790964 上传时间:2022-09-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原文化山西戏曲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中原文化山西戏曲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中原文化山西戏曲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中原文化山西戏曲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中原文化山西戏曲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原文化山西戏曲》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原文化山西戏曲(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原文化:山西戏曲以下是国学频道我为您整理的中原文化:山西戏曲,供您参考,()查看。中原文化:山西戏曲【一】蒲剧蒲剧流行于山西、陕西、河南、甘肃和青海等省的部分地区,是山西 四大 梆子中最古老的一种。晋剧、北路梆子等都是从蒲剧派生出来的。蒲剧,因兴起于山西南部的蒲州(今永济一带)而得名,亦称蒲州梆子 或 南路梆子。是晋南地区的主要剧种,临汾地区有许多古代戏剧活动遗迹,例如临汾市的魏村元代戏台、东羊戏台和王曲元代戏台等,造型逼真,表情丰富,再现了我国古代的戏剧艺术。这些实物史料证明,晋南地区戏剧活动历史悠久。蒲剧唱腔高昂,朴实奔放,长于表现慷概激情、悲壮凄楚的英雄史居L又善于刻划抒情剧的人物性格

2、和情绪。近百年来。涌现出几代著名演员。前有杨老六、孙广盛、王存才、景留根等一批,继是阎逢春、杨虎山、筱月来、张庆奎、王秀兰等享有盛名。更可喜的是一批优秀青年演员脱颖而出。全国戏曲首届“梅花奖”和全国戏曲表演一等奖获得者、青年表演艺术家任跟心,省级最佳演员、全国戏曲首届“梅花奖”获得者郭泽民,戏剧报向首都戏剧界和观众推荐的优秀演员崔彩彩等,是他们中间的优秀代表。中原文化:山西戏曲【二】上党梆子上党梆子流行于晋东南地区(古上党郡)。当地人过去称这为“大戏”。上党梆子起源于明代末年。音调高亢明朗,粗犷朴实,音乐曲调丰 富,音响 强烈。表演上,多用直出直人,强烈明快,侧重唱念工夫。在约材为400个传统

3、剧目中,以表现古代英雄、忠臣良将、外抗侵侮、内惩奸贼题 主,许多戏浸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富有积极意义。其中最负盛名的是表现杨家将的“杨家戏”,歌颂岳家军的“岳家 戏”, 演得慷慨悲壮,动人心弦。解放后,经过整理加工,许多传统剧目耀出新的光彩,重新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有三关排宴、天波 楼、皮秀英打虎,移植演出的薛刚反朝、法门寺,创作 和新编的现代戏十里店、山 村供销员等,受到城乡观众的欢迎。上党梆子在长期的发展过程这中,名角竞秀,人才辈出。著名的老艺 人杨 清海,工须生兼老旦、净角,他的雁门关、苦肉计,享有很 高的声誉。著名演员段二淼以饰演小生、 须生驰名,唱腔高亢激越,变化自如。长生殿、 雁

4、门关、甘泉宫,在太原演出获得“誉满并州”的美称。四十年代,郭金顺以扮演三关排宴中的杨四郎、雁门 关中的杨八郎、徐公案 中的海瑞、挂龙灯中的高怀德而著称。他的独到演技和唱工,常使人赞不绝口。上党梆子还培养出一些优秀女演员,其中著名的有吴婉兰、郝聘芝、张爱珍、吴国华等。她们的唱工和做 工,者B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党梆子在清代中期流传到山东荷泽地区和河北永年县,经过长期的 艺术实践,在当地形成了山东枣梆和河北西调两个剧种。中原文化:山西戏曲【三】北路梆子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与中路梆子(晋剧)、上党梆子、蒲剧并 称 山西四大梆子。是在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剧种之一。郭沫若同志曾用“听罢南梆又北

5、梆,激昂慷慨不寻常”的诗句,来赞誉北路梆子。北路 梆子, 大约形成于十六世纪中叶,至清嘉庆、道光年间的十九世纪初叶已 趋于成 熟。三百多年来,北路梆子以其慷慨激越的边塞风格,流行于晋北、内蒙古、张家口、包头、呼和浩特等地。深受城乡劳动人民的喜爱。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扩展的产物,是蒲剧北上演出留下的剧种,逐 渐与 当地语言和民间音乐结合融化而形成的新的剧种。北路梆子老艺人代代相传,有几句顺口溜:“生在蒲州,长在忻州,红火在东西两口(指张 家口至包头一 线),老死在宁武朔州。”宁武县、朔县一带是山区,许多老艺人上了年纪之后,到这一带搭班混饭,直至老死,可见这一带是北路梆子的重要基地。过去的北路梆子

6、演员中,不少演员是蒲州人,道白也说 “蒲白”。即使本地人招收 “娃娃班”,也请蒲州老师教戏。虽然北路梆子和蒲州梆子关系密切,渊源很深,但其剧目内容,表演手法,以及音乐 旋律都不同于蒲州梆子。北路梆子本 身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它的腔调高 亢、激越,表演强健有力,音乐节奏直爽 慷概,表现了塞外人民强悍的性格,因而受到晋北人民的喜爱。中原文化:山西戏曲【四】晋剧晋剧,即中路梆子,是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为山西省的四大梆子之一 C由于它的活动地区在山西中部,尤其是在太原附近、晋中一带,而且这一剧种历来受到山西中部广大群众的欢迎、喜爱,因称中路梆子。中路梆子的特点是旋律婉转、流畅,曲调优美、圆润、亲切,道

7、白清晰,具有晋中地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自己独特风格。中路梆子渊源于蒲州梆子,清道光、咸丰年间已经盛行。它吸收了蒲 居I的 许多特点,又经过许多艺人的丰富和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可以说,它是在蒲剧基础上大胆突破和创新而形成的一种别具一格的梆子 戏。近百年来,中路梆子的一些前辈、老艺人对这一剧种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孟珍卿(艺名“三儿生”)、张景云(艺名“十三红”)、高文 翰(艺 名“说书红”)、乔国瑞(艺名“狮子黑”)、田桂子、毛毛旦、油樵 旦等, 在唱腔和做派上,不断创新,不断改进,路子越走越宽,戏越演越精。尤其是著名晋剧演员丁果仙登台后,由于她的艰苦的戏曲舞台实践,在唱腔、道白、做派

8、等方面,都有新的改进,对今日晋剧风格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中路梆子最早主要活动在太原周围,很容易吸收兄弟剧种的长处,融会贯通。因此,这一剧种演出范围也随之逐步扩大。抗日战争以前,已经扩展到河北西部、陕西北部、内蒙地区。在以上地区,相继建立了固定的中路梆子剧团,演唱晋剧。 抗日战争中,许多中路梆子艺人参 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挽救民族危亡的英 勇斗争,在晋察冀、晋绥、太 行等革命根据地演出。他们不仅演传统戏,而且 还演现代戏、新编剧目。 在前方和根据地公演,受到人民的赞扬,对鼓舞人民 的士气,起到一定的 作用。晋绥七月剧社(中路梆子)曾随军到西安、成都、 甘肃天水等地进行过较长时期的演出活动。解

9、放以后,中路梆子剧团逐渐增多,尤其在晋中、吕梁、太原地区, 差不 多县县有专业剧团,许多村镇有业余剧团。著名剧目打金技已拍成电影。山西省晋剧院是山西省晋剧主要演出团体。成立于一九五九年二月。这个剧团演出历史较久,多年来,培养了不少青年演员,积累了丰富的舞台实践经验,许多优秀演员荟萃于此,受到了山西省晋剧到好者的拥戴。山西省晋剧院设在太原,现有演职人员二百八十七人。这个剧院,在 历史 上曾经汇集了山西省内晋剧的老艺人丁果仙、牛桂英、郭凤英、梁巧 云、冀美 莲等人。这些老艺人,经过舞台生活的千雕百凿,形成了自己一 套独特的表演 风格、唱腔,在群众中留有很深的印象和很高的威信。现在,这个剧院的著名演

10、员有王爱爱、田桂兰、冀平、马玉楼、刘汉 银、 郭凤英、王宝钗等。山西省晋剧院的代表剧目有传统戏打金枝、含嫣、小宴、杀宫、算粮等。中原文化:山西戏曲【五】戏曲风尚“山乡庙会流水板整日不息,村镇戏场梆子腔至晚犹敲”。 这副来自晋西 的旧戏台楹联,可以说集中反映了山西人民对戏剧的强烈爱好。这种 爱好,源 远流长,已经形成一种代代相因的传统风尚了。早在北宋年间,当北宋王朝的国都汴京的演出场所还被称作“勾栏”、“瓦舍”、“乐棚”的时俟,山西早已有了固定的砖木建筑、被称作“舞亭”、“舞楼”、“乐楼”的正式戏台了。 宋、金、元、明、清以来,山西戏台屡 有所建,虽然年深月久,几经沧桑,现 在的古戏台仍在百座以

11、上。特别是明代中叶以后,山西地方戏曲如雨后春笋,蓬勃兴起,民间 唱戏 之风日盛。朔州志记载清朝雍正年间,朔州有个知府叫汪嗣圣 的,颁布 了一个禁夜戏令,企图改变这种风尚。这个禁令说:“朔、武风俗,夜以继日,惟戏是耽而愚夫愚妇方且杂沓于稠人广众之中,倾耳注目,喜谈乐道,僧俗不分,男女混淆。风俗不正,端由于止匕。”结果怎么样呢?官方的禁令虽然堂而皇之,民间的“愚夫愚妇”“倾耳注目,喜谈乐道”乃至“夜以继日”的盛况依然如故。到了乾 隆年间,定襄县 有个叫樊先瀛的举人给帝上了一个保泰条目疏(见定襄补志),急于借助皇帝的力量来“裁演剧,。止夜唱,戒淫 戏”。 他列举的“淫戏”种类,不仅有戏曲,还包括舞拳

12、棍、弄刀枪等卖艺活动,女筋斗、上刀山、跑刀、缘绳、弄猴、耍熊等“异方杂戏”,以及打花鼓、凤秧歌、霸王鞭、莲花落等,这正好从反面说明:民间百戏,在清代的山西农村是多么兴盛!这位举人还在奏疏中对演戏提出了具体的限制:“大村每岁戏止一台,中树则二年一台,小村则三年一台。每台戏 止三日。”从这里 我们不难看到,当时的农村村村有戏台,一年唱数台,一台连唱许多天的景象是确有其事的。定襄县如此,山西广大农村也是这样。旧社会各村镇都有大小不同的村社组织,有些大村社下还有个社。这 种村 社与行政管理无关,是一种自发的娱乐组织。他们各有自己一套传统节目,象百戏技艺、吹弹歌舞、民间小戏等等,种类繁多。至于唱大戏(即

13、梆子戏),那更是人心所向,必不可少的了。除职业班社外,不少村社 还有自己的“什好 班”、“自乐班”等等。存心要看戏,要唱戏,自然能找到各种机会。逢年过节当然要唱戏,迎神赛社也要唱戏,宗祠祭祖要唱戏,天旱祈雨也要唱戏,消灾免病、晚年得子等等还要唱“还愿”戏。死了人办丧事,自然不便唱戏了,但也要带吹鼓手“吹”戏。有条件的人 家,还在死者的墓室壁上“画”戏。戏 至能唱能吹而能画,既娱人又娱鬼 还娱神,真是入神入化、天神人鬼共有之了。清朝中叶,中国戏曲开始了“花部”(即梆子戏)和“雅部”(即昆曲)之争,山西民间赛戏之风也日趋炙热。大村镇往往同时邀两个戏班演 出,叫做唱“对台戏”,还有同时邀请三个戏班的

14、,以至出现了“连二舞台”、“连三舞台”、“品字舞台”之类的戏台布局。赛戏的时候,如果其中一班唱“红” 了,村社就给他们送猪送羊,以示犒赏。如果某个青年演员 唱“红” 了,群众就会当场给他鸣炮奏乐、披红挂彩,这叫做“挂红”。并根据他们的年龄或演出的地点送一个光彩的艺名,比如叫“十三红”(十三 岁挂的红)、“尧庙红”(在尧庙唱戏挂的红)等等。演员一旦“挂红”,声誉倍增,而观众对他的要求和期望也就更高更大了,这就鞭 策 他在艺术上精益求精,不断前进。山西人民为什么这样喜爱戏曲?为什么驼戏箱的骡子一进村,小商小贩随之而到,男女老幼四方云集呢?这是有着深厚的社会根源的。旧社会,穷乡僻壤,交通闭塞,精神文化生活十分贫乏。戏曲,是他们唯一的文化娱乐,唯一的精神寄托,看戏也成了他们唯一的社交场所。戏台上,唱出了他们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唱出了他们保家卫国的激情,唱出了他们 对理想、对 爱情的渴望和追求。山西的四大梆子戏,传统剧目中大多是杨家将、岳家军、公案戏、爱情戏,这是不难理解的。这也说明了山西的地方戏和人民群 众保持着休戚相关的血肉联系山西地方戏的繁荣,还有着悠久的历史根源,这就是我们下面将讲到的:山西是中国戏曲的摇篮,在这块桑叶形的文明土地上,哺育了无数的 戏 曲艺术大师,可谓源远而流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