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论语正义卷一1-5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3781591 上传时间:2023-07-30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125.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荐-论语正义卷一1-5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推荐-论语正义卷一1-5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推荐-论语正义卷一1-5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推荐-论语正义卷一1-5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推荐-论语正义卷一1-5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推荐-论语正义卷一1-5》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荐-论语正义卷一1-5(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論語正義卷一學而第一正義曰:釋文及皇、邢疏本皆有此題。邢疏云:“自此至堯曰是魯論語二十篇之名及第次也。當弟子論撰之時,以論語爲此書之大名,學而以下,爲當篇之小目。第,順次也;一,數之始也。言此篇於次當一也。”案:古人以漆書竹簡約當一篇,即爲編列,以韋束之。故孔子讀易,韋編三絕。當孔子時,諸弟子撰記言行,各自成篇,不出一人之手,故有一語而前後篇再出也。毛詩序疏引說文:“第,次也,從竹。”今本說文脫。“弟”字下云:“韋束之次弟也。從古字之象。”疑“弟”指韋束之次言,“第”則指竹簡言。釋名釋書契云:“稱題亦有第,因其第次也。”後漢安帝紀李賢注:“第謂有甲乙之次第。”集解正義曰:陸德明經典釋文載論語舊

2、題,止“集解”二字。在學而第一之下。自注:“一本作何晏集解。”一本必六朝時人改題。誤以集解爲何晏一人作也。然釋文雖仍舊題,而云“何晏集孔安國”云云,其文兩見,則亦爲後世之誤說所惑也。凡十六章正義曰:釋文舊有此題,其所據即集解本。今皇、邢疏無凡幾章之題者,當由所見本已刪之也。漢石經則每卷後有此題。蓋昔章句家所記之數。統計釋文各篇四百九十二章,趙岐孟子篇敘曰:“論四百八十六章”,較釋文少六章。然釋文先進篇二十三章,依集解宜爲二十四章。衛靈篇四十九章,依集解實爲四十三章。又陽貨篇二十四章,漢石經作卄六章。凡皆所據本異,故多寡迥殊。今但依釋文以存集解之舊,其有離合錯誤,各記當篇之下。至後世分析移併之故

3、,言人人殊,既由臆造,則皆略焉。又趙岐言章次大小各當其事,無所法也,明謂論語章次依事類敘,無所取法,與孟子篇章迥殊。而皇疏妄有聯貫,翟氏灝考異已言其誤。後之學者,亦有兹失,既非理所可取,則皆删佚,不敢更箸其說焉。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注】馬曰:“子者,男子之通稱,謂孔子也。”王曰:“時者,學者以時誦習之。誦習以時,學無廢業,所以爲說懌。”正義曰:“曰”者,皇疏引說文云:“開口吐舌謂之爲曰。”邢疏引說文云:“曰,也。從口,乙聲。亦象口气出也。”所引說文各異。段氏玉裁校定作“從口乙,象口氣出也”。又引孝經釋文云:“從乙在口上,乙象氣,人將發語,口上有氣,故曰字缺上也。”“學”者,說文云

4、:“斅,覺悟也。从教从冂。冂,尚朦也,臼聲。學,篆文斅省。”白虎通辟雍篇:“學之爲言覺也,以覺悟所未知也。”與說文訓同。荀子勸學篇:“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臨深谿,不知地之厚也;不聞先王之遺言,不知學問之大也。推荐精选”又云:“學惡乎始?惡乎終?曰:其數則始乎誦經,終乎讀禮;其義則始乎爲士,終乎爲聖人。真積力久則入,學至乎沒而後止也。”案:王制言:“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太子、王子、羣后之太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國之俊選,皆造焉。”是詩書禮樂,乃貴賤通習之學,學已大成,始得出仕。所謂先進於禮樂者也

5、。春秋時,廢選舉之務,故學校多廢,禮樂崩壞,職此之由。夫子十五志學,及後不仕,乃更删定諸經。史记 孔子世家言孔子當定公五年已修詩書禮樂,即謂此也。删定之後,學業復存。凡篇中所言爲學之事,皆指夫子所删定言之矣。“時習”者,說文:“時,四時也。”此謂春、夏、秋、冬。而日中晷刻亦得名“時”。引申之義也。皇疏云:凡學有三時:一是就人身中爲時。內則云:“六年教之數目,十年學書計。十三年學樂,誦詩,舞勺。十五年成童舞象。”並是就身中爲時也。二就年中爲時。王制云:“春夏學詩樂,冬夏學書禮。”三就日中爲時。前身中、年中二時,而所學並日日修習,不暫廢也。今云“學而時習之”者,“時”是日中之“時”。“之”者,詩蓼

6、莪鄭箋云,“之,猶是也。”此常訓。“不亦說乎”者,孟子滕文公上:“不亦善乎。”趙岐注:“不亦”者,亦也。爾雅釋詁:“說,樂也。”皇本凡“說”皆作“悅”。說文有“說”無“悅”,“悅”是俗體。夫子自言:“發憤忘食,樂以忘憂”,又稱顏囘好學,雖貧不改其樂。皆是說學有然也。“乎”者,說文云:“乎,語之餘也。”廣雅釋詁:“乎,詞也。”此用爲語助。注:“子者”至“悅懌”。正義曰:白虎通號篇:“子者,丈夫之通稱也。”與此注義同。言尊卑皆得稱“子”。故此孔子門人稱師亦曰“子”也。邢疏云:“書傳直言子曰者,皆指孔子。以其聖德著聞,師範來世,不須言其氏,人盡知之故也。”“誦習”者,說文:“誦,諷也;諷,誦也。”周

7、官大司樂注:“倍文曰諷,以聲節之曰誦。”“諷”、“誦”皆是口習。故此注言“誦習”也。但古人爲學,有操縵、博依、雜服、興藝諸事,此注專以“誦習”言者,亦舉一端見之也。說文:“習,鳥數飛也。”引申爲凡重習,學習之義。呂覽審己注:“習,學也。”下章“傳不習乎”,訓義亦同。“學不廢業”者,廢者,棄也。說文:“業,大版也。所以飾縣鍾鼓,捷業如鋸齒。”簡册亦用竹爲版,故亦名“業”。曲禮云:推荐精选“請業則起。”注:“業爲篇卷也”是也。“說懌”者,說文新附:“懌,說也。”注重言以曉人。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注】包曰:“同門曰朋。”正義曰:宋氏翔鳳樸學齋札記:“史記世家:定公五年,魯自大夫以下,皆僭離于正

8、道,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眾,至自遠方,莫不受業焉。弟子至自遠方,即有朋自遠方來也。朋即指弟子。故白虎通辟雝篇云:師弟子之道有三,論語曰“朋友自遠方來”,朋友之道也。又孟子子濯孺子曰:其取友必端矣,亦指友爲弟子。”按:宋說是也。釋文云:“有或作友,非。”考白虎通引“有朋”作“朋友”,疑白虎通本作“友朋”,即釋文所載或本,後人乃改作“朋友”耳。隸釋載漢婁壽碑“有朋自遠”,亦作“有朋”。盧氏文弨釋文考證云:“呂氏春秋貴直篇有人自南方來,句法極相似。陸氏謂作友非是也。”“自遠方來”者,廣雅釋詁:“自,從也。”爾雅釋詁:“遠,遐也。”淮南兵略訓:“方者,地也。”禮表記注:“方,四方也。”爾

9、雅釋詁:“來,至也。”並常訓。學記言:“學至大成,足以化民易俗,近者說服,而遠者懷之,此大學之道。”然則朋來,正是學成之驗。“不亦樂乎”者,蒼頡篇:“樂,喜也。”與“說”義同。易象傳:“麗澤,兌。君子以朋友講習。”“兌”者,說也。禮中庸云:“誠者,非自誠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此文“時習”是“成己”,“朋來”是“成物”。但“成物”亦由“成己”,既以驗己之功修,又以得教學相長之益,人才造就之多,所以樂也。孟子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爲樂,亦此意。注:同門曰朋。正義曰:文選古詩十九首注引鄭注此文,與包同。“同門”者,謂同處一師門也。禮學記云:“古之教者,家有塾。”注:古者仕焉而已者,歸教於閭里,朝

10、夕坐於門,門側之堂謂之塾。孔疏:周禮,百里之內,二十五家爲閭,同共一巷。巷首有門,門邊有塾。當夫子時,學校已廢,仕焉而已者多不任爲師,夫子乃始設教於魯,以師道自任,開門授業。洙、泗之間,必別有講肄之所。而非爲舊時家塾矣。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注】愠,怒也。凡人有所不知,君子不怒。正義曰:“人不知”者,謂當時君卿大夫不知己學有成舉用之也。“不愠”者,鄭注云:“愠,怨也。”詩緜正義引說文同。“君子”者,白虎通號篇:“或稱君子者,道德之稱也。君之爲言羣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禮哀公問:“君子也者,人之成名也。推荐精选”禮中庸記:“子曰,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又論語下

11、篇:“子曰:莫我知也夫!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正謂己之爲學,上達於天,爲天所知,則非人所能知,故無所怨尤也。夫子一生進德脩業之大,咸括於此章。是故學而不厭,時習也,知也;誨人不倦,朋來也,仁也。遯世不見,知而不悔,不知不愠也。惟聖者能之也。夫子生衰周之世,知天未欲平治天下,故惟守先王之道,以待後之學者。記者因以其言,列諸篇首。注:“愠怒”至“不怒”。正義曰:詩緜傳:“愠,恚也。” 恚、怒義同。皇疏後一解云:“君子易事,不求備於一人,故爲教誨之道,若人有鈍根不能知解者,君子恕之而不愠怒之也。”此即注義。焦氏循論語補疏:“注言人有所不知,則是人自不知,非不知己也。我所知而人不

12、知,因而愠之,矜也。後漢儒林傳注引魏略云:“樂詳字文載,黃初中,征拜博士。時有博士十餘人,1學多褊,又不熟悉,惟詳五業並授。其或難質不解,詳無愠色,以杖畫地,牽譬引類,至忘寑食。”此亦焦氏就注說證之。實則教學之法,語之而不知,雖舍之亦可,無容以不愠即稱君子。此注所云,不與經旨應也。1“時有四博士”四字原脫,據後漢書何焯校本補。2有子曰:【注】孔子弟子,有若。“其爲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注】鮮,少也。上,謂凡在己上者。言孝弟之人必恭順,好欲犯其上者少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正義曰:阮氏元論語解:“弟子以有子之言似夫子,而欲師之,惟曾子不可彊,其餘皆服之矣。故論語次章,即列有子

13、之語在曾子之前。”案:曾子不可彊,非不服有子也。特以尊異孔子,不敢以事師之禮用之他人。觀曾子但言孔子德不可尚,而於有子無微辭,則非不服有子可知。當時弟子惟有子、曾子稱子,此必孔子弟子於孔子没後,尊事二子如師,故通稱子也。至閔子騫、冉有各一稱子,此亦二子之門人所記,而孔子弟子之於二子仍稱字。故篇中於閔、冉稱字,稱子錯出也。“其爲人”者,尚書大傳注:“其,發聲也。”周官典同注:“爲,作也。”並常訓。禮運曰:“人者,其天地之德,陰陽之交,鬼神之會,五行之秀氣也。”又曰:“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別聲被色而生者也。”“孝弟”者,爾雅釋訓:“善父母爲孝,善兄弟爲友。”此文不言友言弟者,友是兄弟

14、相愛好,此則專指爲人弟者,不兼兄言也。賈子道術云:“子愛利親謂之孝,反孝爲孽;弟敬愛兄謂之悌,反悌爲敖。推荐精选”“悌”即“弟”俗體。論語釋文云:“弟本作悌。”皇本、高麗本,亦作“悌”,並從俗作也。“好犯上”者,皇疏云:“好,謂心欲也。”爾雅釋詁:“犯,勝也。”說文:“犯,侵也。”“鮮”者,鄭注云:“鮮,寡也。”此本爾雅釋詁。說文:“尟,是少也。”“尟”正字。“鮮,魚名,出貉國。”假借字。時世教衰,民知德者鮮,故孝弟之人容有犯上,故云“鮮”也。“作亂”者,爾雅釋言:“作,爲也。”左宣十二年傳:“人反物爲亂。”十五年傳:“民反德爲亂。”作亂之人,由於好犯上,好犯上,由於不孝不弟。故古者教弟子就外

15、舍,學小藝焉,履小節焉;束髮就大學,學大藝焉,履大節焉。皆令知有孝弟之道。而父之齒隨行,兄之齒鴈行,朋友不相踰,又令知有事長上處朋友之禮。故孝弟之人鮮有犯上。若不好犯上,而好作亂,知爲必無之事。故曰“未之有也”。曾子立孝云:“是故未有君而忠臣可知者,孝子之謂也。未有長而順下可知者,弟弟之謂也。未有治而能仕可知者,先脩之謂也。故曰孝子善事君,弟弟善事長。君子一孝一弟,可謂知終矣。”是言孝弟之人必爲忠臣順下,而不好犯上,不好作亂可無疑矣。春秋之時,學校已廢,卿大夫多世官,不復知有孝弟之道,故事君事長,鮮克由禮,而亂臣賊子,遂至接踵以起也。注:“孔子弟子,有若。”正義曰:皇本作孔安國注。史記仲尼弟子列傳:“有若,少孔子三十三歲。”論語邢疏及禮檀弓疏引作“四十三歲”。裴駰史記集解引鄭玄云:“魯人”。此出鄭氏孔子弟子目錄,今佚不傳。注:“鮮少”至“少也”。正義曰:“鮮少”者,說文:“少,不多也。”“上”者,謂凡在己上者。蔡邕獨斷:“上者,尊位所存也。”亦謂位在己上。“凡”者,總舉之辭。“恭順”者,說文:“恭,肅也。”釋名釋言語:“順,循也,循其理也。”注以犯上則非恭順,故人能孝弟,必恭順於上也。丘光庭兼明書以犯上爲干犯君上之法令,亦此注義所括。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爲仁之本與!”【注】本,基也。基立而後可大成。先能事父兄,然後仁道可大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