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上传人:桔**** 文档编号:513780461 上传时间:2022-12-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长亭送别》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亭送别》教学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长亭送别教学设计 王实甫 汕头市新溪第一中学 谢燕玲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欣赏长亭送别中情景交融、充满诗情画意的艺术境界。 过程与方法: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教学重点】:体会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教学难点】:揣摩人物的心理活动。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了解戏剧知识、王实甫以及西厢记,整体感知课文,把握剧情 【第二课时】 重点分析崔莺莺心理矛盾复杂的活动及体会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第二课时 1、导入:跟离别有关的名句,你想到的是什么呢?(

2、提问)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自古多情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今天我们将重点来体会莺莺离别在即的矛盾复杂的心理活动以及文中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同时欣赏同学表演的现代诗剧。 2、鉴赏分析 有人说,最动人的文字,最难写的文字都是跟离别。王实甫可谓是抒写秋景的高手,课文一开篇便设置戏剧环境,渲染气氛。整理用几个典型的意象,把读者引向富有诗情画意的情境里。 1、情景交融的意境意象 炼字 (1)、选取哪些意象?营造什么意境?这些景物衬托了什么心情? 在赴筵席途中,所看到的景物是:碧天白云,黄花满地,西风阵阵,北雁南飞,霜林染红,营造伤感的意境,衬托出莺莺为离

3、别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2)、你认为曲词中哪个字最传神? “染”字,沟通了景与情的了解,使大自然的景物融入了凝重的离愁和浓郁忧伤的感情色彩,萧瑟的秋景与悲凉凄苦的心境化二为一。不晓得是谁把霜林染成红色,像喝醉酒一样红这是离别情人的眼泪呀哪一个字沟通了景物和情感的了解?染。大自然的景物融入凝重的离愁。因景而生别离之愁情。萧瑟的秋景与悲凄的心境化而为一。 这里没有呼天喊地,没有抱头痛哭,有的只是令人伤感的意境难怪这曲子被誉为剧曲中的“秋思之祖”。我们来品读一番,带着感情。我们来欣赏一段视屏,通过视觉来体味这其中的意境。(播放视屏) 2、思考: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视屏里的一细节跟我们课文不一样 莺莺

4、是坐在马车上,而张生是走在后面。课文:张生是骑马走在前面,莺莺在后面紧追着。哪一句看得出?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 古人在离别的折柳相送,王实甫是否也会设置剧中人折柳相送呢?他构思更让人称绝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得使斜阳一直挂在疏林上,让时光停止。此乃“由情及景”。(时间:傍晚) 3、比较鉴赏端正好 一煞 同样是写景,在【一煞】中,我们看看有什么区别?你觉得哪一幅画面的意境更凄冷?此时的场景变化了,由原来的途中到长亭深秋郊外黄昏 和刚才的景象相比,氛围更加萧瑟凄冷。哪个关键词?无人词 听马嘶 (以有声衬无声,以动衬静) 夕阳古道无人语原来还

5、有惜别的话语,现在却归于一片寂静。突然间一声(马嘶)无声和有声两相映衬,更烘托出当时环境的凄清和莺莺的悲凉。这情景本来就够冷清凄凉了,偏偏这时候传来马的嘶鸣,它打破了夕阳古道上的沉寂,也撕裂了莺莺本来就破碎的心。现在让我们来看看莺莺和张生离别相送的情景。欲见不能的惆怅和不忍离去的眷恋。 到最后:人物消失在四围山色中。(收尾只恐这大小车儿,载不动许多愁。 长亭送别拉下维幕。我们通过刚才的鉴赏可以总结出:戏曲的鉴赏方法可以参照古诗词的鉴赏,通过意象、通过炼字,通过比较,来进行个性化的品读鉴赏。 三、探究分析 一、在此情景下,人物的心理是什么?(揣摩崔莺莺临别时极为矛盾复杂心理活动)从哪些曲词可以看

6、得出她内心的矛盾呢? 1、(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她的心理复杂矛盾?情态、动作、语言) 曲词不同于小说,戏曲处理中,人物的心理往往是通过直抒胸臆来表达。 在临别叮嘱中,莺莺她最担心的是什么? 请看二煞(学生讨论) 2、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理? 封建社会,对男性的要求就是读书、考功名,光宗耀祖,然后全家鸡犬跟着升天。文中崔母看不起张生、即便木已成舟仍然要求张生“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莺莺明白,她和张生的爱情正到了一个危险地带,张生得中与否都是对他们的爱情的巨大考验。张生得中,他将成为高门大族的择婿对象,说不定会被皇帝招为附马,如果落第,老夫人又不承认这个白衣女婿。巨大的阴影笼罩着莺莺。这里,我们

7、窥见了封建时代妇女身上所承受的巨大无形压力,如果剧中张生不是一位忠厚专一的君子的话,莺莺的弃妇命运是不可避免的。 这也正是崔莺莺临别时心里极为矛盾复杂的原因。 “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这是莺莺对张生赴考所持的态度。这就使西摆脱了表现才子佳人离愁别绪的老套,升华到否定世俗传统偏见的高度,使艺术形象迸发出闪光的民主思想的火花。 长历来为人们所激赏,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在思想上有新意,不仅表现了爱情和封建家长的矛盾,而且对读书追求功名利禄那一套世俗观念做了一定程度的批判。 大家想想,在此之前的文学作品中,比如我们读过的孔雀东南飞。 刘兰芝和焦仲卿是以死来捍卫对爱情的忠诚,追求的是恋爱自由

8、婚姻自由。但在剧情中,焦母希望儿子把精力寄托在追求仕途上,刘兰芝有没有表现出你不要考取功名,我们两夫妻有爱情不要面包也行?没有。 即使是明代的桃花扇,丽娘和柳梦梅,他们也只是停留在追求自主选择追求婚姻的表层上。他们还一起去进京考取功名。 但是,莺莺却做出了第一步: 张生科举考试的态度上是如何?张生本人孜孜以求的“凭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这一去夺了一个状元”、“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他不会和崔莺莺一起象贾宝玉和林黛玉那样一起来否定社会、反对束缚。和那些海誓山盟比较一下,这些可能更是张生的内心话。他要不是普救寺的这段艳遇,早就扎进书堆到了考场拿了状元了。 然而,崔莺莺的思想理念并

9、不一样,在她眼里状元只不过是“蜗角虚名、蝇头微利”,“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在她心中没有功名的烦扰“得官不得官,疾便归来”、只有爱情的执著“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名誓不归”。尽管她所追求的只是个人的单纯的爱情、不是自觉的反封建思想,但这位女性形象所否定的社会价值体系、社会观念让我们为之喝彩! 后来的红楼梦,宝黛爱情,上升到更高的境界。红楼梦宝黛的形象则更为丰满、深刻。贾宝玉是封建贵族的叛逆者,他具有反对封建束缚,要求自由平等的思想。他蔑视世俗、卓然独立的种种表现,反映了他对封建道德的反抗。我们肯定红楼梦,并不是因为书中爱情的缠绵、古文化的丰富,而是对宝黛二人心相通、共同

10、否定社会的价值体系为什么一定要读书考功名? 四、学生活动参与送别 今天将给大家欣赏由语文课代表谢雪玉和谢彦龙同学为我们表演的现代诗剧长亭送别。掌声有请“黯然消魂者,唯别离而已。”再次用掌声感谢他们的倾情演出。 五、现实意义 讨论1:张生和莺莺就这样分别了。大家猜猜故事的结局会是怎样的?终成眷属。当然,王实甫在西厢记中道出了“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的心声。这也是古往今来,老百姓共同的咏叹。 于是有了: 关关雎鸠的吟唱,孔雀永远的飞翔, 那哭倒的长城,哭不倒的爱情, 沉没的百宝箱,沉没不了的爱的向往, 还有罗密欧与朱丽叶,梁山伯与朱英台的千古绝唱,才有了“问世间情是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 就算是在现

11、实生活中,不管是平民百姓,还是王孙贵族,对于爱情,从古到今,劳动人民对爱情婚姻的追求都带有共性。都希望能够爱情自由,婚姻自主,希望构建一个平等、自由、和谐的社会。这是所有时代共同的呼声。查尔斯终于和他的情人有情人终成眷属。是什么让他们冲破重重阻力,让王子爱上一个离过婚的半老徐娘?爱情。追求自由的爱情让他们走到了一起。 讨论2:你如何看待“非诚勿扰的女嘉宾马诺 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上笑”的价值观? 六、总结 所以呢,对于处在敏感时期的我们,对爱情,请你三思而后行 七、作业 试将长亭送别中的【一煞】改编成现代诗,要求语言优美,富有诗味。 附:板书设计 意象 意境 烘托 人物(心理) 动作、语言、情态、细节描写 表现 友情提示:部分文档来自网络整理,供您参考!文档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