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Word版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3774414 上传时间:2023-05-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3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Word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Word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Word版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Word版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Word版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Word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自然环境对人类影响)Word版(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灵丘一中高三地理一轮复习教学设计学科地理课题第九部分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执笔王鸫课时6课型自主 1 节 展示 5 节设计时间复习内容综述本专题可分为四个部分:一、是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二、是全球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三、是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四、是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危害。高考重点:(1)理解、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通过图表资料分析,明确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的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理解自然资源在不同生产力水平下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变化特点,理解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途径。考纲解读1命题内容:偏重于考查自然环境、自然资源对生产、生活影响,

2、如能源的生产和消费,聚落的形成与分布,特别是重大的环境问题等内容更是考查重点。2考核形式:多以时代背景为材料,以表格的形式和景观图、趋势图等提供各种信息,题型有选择题,也有综合题。3能力考查:考查学生提取和获取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复习 目 标1.掌握地形对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的影响。2.掌握交通选线的一般原则及其影响因素。3.能运用资料说明地质时期、历史时期和近现代气候变化的特点。4.能举例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5.了解自然资源的概念、属性和分类。6.以煤炭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7.了解自然灾害的

3、概念、类型及主要危害。8. 掌握我国洪涝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危害。复习重 难 点1掌握地形对农业生产、聚落分布、交通运输的影响,关键要学会从等高线地形图上分析。2掌握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主要从气候变化的原因、主要危害和预防措施三方面入手。3掌握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影响,可从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存在问题综合利用等方面入手。4掌握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可从灾害的时空分布、产生原因、主要危害和预防措施等方面入手。 / 教学过程设计本部分内容采用小组自主合作和问题探究式的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情景创设及引导点拨,引领学生主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并能

4、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努力实现地理教学方式的转变。依据这一思路本部分内容我设计了需六课时及以下六个环节的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启发导学(1)创设引人入胜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产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为启迪创新思维创设有利条件。(2)出示由现成的知识结论改编成的探究学案,为学生提供学习、思考、探究的目标和方向,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前提。2、自主探究质疑(1)教师引导鼓励每一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经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自读教材内容,自查资料、自主探究。(2)引导学生对本部分基础知识有基本了解并能达到简单的 分析应用。(3)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

5、在自主学习中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边学边思,边学边问,解决一些问题,提出一些问题。3、小组合作探究(1)教师引导鼓励各小组成员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可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共同研究、取长补短、共同提高。(2)教师引导学生对自主探究环节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来集中通过这一环节解决。每个同学都可以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会的同学还必须教会不会的同学,以达到共同提高和小组整体成功的目的。(3)教师作为其中的一员,要有针对性地参与到部分小组的学习中去,并综合学生的疑问,然后再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让学生合作探究。 4、课堂展示、能力提升(1)各小组选派代表上讲台对学案中要求的讲解式展示问题进行讲解,

6、其它小组可对其进行补充或质疑,教师也要参与到补充或质疑当中。通过讲解展示使问题在各组间进行了研讨探究,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提升了学生的能力。(2)教师选定学生上讲台对学案中要求的背诵式展示问题进行展示,根据情况进行批评或鼓励,以督促检查学生对本部分基本知识点的记忆,以夯实基础。5、重点讲评、拓展延伸(1)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探究展示的情况,对本部分内容进行简要归纳、概括。(2)教师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点拨,要联系典型试题对重点难点问题进行讲解。(3)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知识的系统性,要注意知识的迁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各种知识应用能力。6、自主反思,总结经验教训(1)留出一定时间让学生自我

7、反思,首先反思在本部分内容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中的体会、感受或经验、教训等,并进行小组间交流,以实现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效果。(2)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本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进行反思归纳,建立知识体系。 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从理解问题的方式方法及知识的迁移应用上去反思总结,从而通过不断的积累而形成能力。(3)在具体的操作中,学生可以通过建立“反思总结本”、“备忘录”等来强化这一环节。小组自主课问题反馈学生自主展示中暴露的问题教师针对学生反馈问题的解答点拨及补充解决问题方式方法设计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一、地形对聚落的影响在聚落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地形因素的作用尤为突出。不同的地形条件,对于

8、聚落的类型、分布、规模和发展,都具有深刻的影响。除地形外,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还有气候、水源、资源、交通等。具体影响表解如下:1、聚落概念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活动而聚居的场所。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与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分类城市和乡村2、地形影响北方平原地区规模一般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的人口较多。南方丘陵和山区规模一般较少,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的人口较少。影响表现原因典例聚落的区位平原是城市等聚落发育的理想环境地势平坦、节省建设投资,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交通便利我国的城市多分布在地势较低的第三级阶梯上,如北京、上海山区和高原,一般气候寒冷,城市多分布在山间谷地中地势相对较低,温度

9、条件相对优越;地形、水源等条件好拉萨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宁位于湟水谷地,兰州位于黄河谷地热带地区的城市多分布于高原上热带气候炎热,高原上相对较为凉爽巴西利亚、墨西哥城聚落的形态平原广阔的地区,聚落多呈圆形或多边形平原地区的城市用地较为规整,自然条件对聚落形态的制约作用小,聚落往往以某功能区为中心向四周发展成都、北方的村落河网密度较大的平原地区,聚落多呈条带状山区和丘陵地区的城市用地比较破碎,聚落往往沿河分布和延伸,这样一方面可获得较好的用水条件;另一方面交通便利南方的村落、重庆学生自主解答学案的问题。2、小组学生代表发言,根据其发言内容,延伸拓展问题。通过其它小组成员讨论、分析,逐次加深知识

10、的学习过程。对湿地的定义大家要认真读清,联系实际去理解。二.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二.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1、影响交通线路分布的因素2.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内容影响程度举例分析备注地势对交通线路密度的影响大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交通线路空间分布表现出西部稀疏、东部密集的特点在进行交通线路选线时,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选择有利地形,避开不利地段,尽可能降低工程造价,设法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地形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不断减小地形类型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明显在平原地区,地形对交通建设的限制较少,交通线路一般呈网状分布;山区地

11、形起伏较大,限制较多,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造价较高讲述: 交通运输业的生产是凭借天然和人工的线路在运动中进行的,它涉及的空间很大,自然环境对交通线路的影响是深刻的、复杂的。有些自然因素如水力、风力和空气的浮力等,是水运和航空运输等不可缺少的辅助力。所以,一定深度和达到一定浮力的天然河道是水运发生和分布的基础。高山大川和地质灾害区,则是陆上交通的阻力,它影响着线路的质量、走向、分布和投资。科学技术的提高使交通运输网伸展到更广阔的范围。在科学技术水平较低的年代,自然因素的作用往往是最主要的。有些自然条件比较恶劣的地区,尽管经济发展要求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但有许多不可逾越的自然障碍。在科技高度发展

12、的今天,自然条件比重逐渐下降,而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因素。教师补充:一、城市区位:1地形与城市区位 2气候与城市区位城市分布在气温和降水适中的中低纬度沿海地区,在这个地带内,沿海地区气候条件一般比内陆地区优越,使世界多数城市集中在临海的边缘地带。气候条件恶劣地区 很少有城市分布或城市密度、规模小。世界:荒漠干旱地区、高纬度寒冷地区、湿热的热带雨林地区。中国:我国西部的青藏高原区、西北干旱区。世界三大片城市密集区:大约60N以南的欧洲地区、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东部沿海和平原地区;让学生对课本知识有基本了解和能达到简单的 分析应用,让学生体会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培养学生理性分析地理现象的能力

13、。1、教师根据其发言内容,延伸拓展问题3河流与城市区位原因: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古代更明显,沿河设城是我国南方城市分布的一般规律 河运的起点或终点,货物在此转运,促进人口集中、经济发展。如江西赣州、四川宜宾沿河城市区位 河流汇合处,人流物流量大,常作为货物集散地。如宜宾、武汉、重庆分别位于岷江、嘉陵江、汉水与长江干流汇合处 河口处,大量人流物流在此集散,常与海运相连,交通位置更加重要。如上海、广州等河流弯曲度最大处、河心岛等处,军事防卫。如伯尔尼、巴黎、波士顿4自然资源与城市区位水资源:沿河沿湖分布,如包头、兰州矿产资源:矿产丰富地区出现新工业城市,如大庆、攀枝花 煤矿发展起来的城市:伯明翰

14、、曼彻斯特、匹兹堡 世界 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阿伯丁 金矿开采兴起城市:约翰内斯堡 铁矿发展起来的城市:鞍山、包头、攀枝花中国 石油发展起来的城市:大庆、玉门 煤炭工业城市:大同、鹤岗、抚顺、开滦5交通与城市区位城市分布的趋势是向交通方便的位置集中。世界上的城市,尤其是大城市,一般都建在主要的交通线上。沿海、沿江、沿铁路干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不同交通运输时代,城市产生的区位因素不同 古代城市:南方多位于河流汇合处,北方多位于大道汇合处,如邯郸 现代城市:铁路公路沿线形成城市。铁路枢纽兴起城市如石家庄、郑州、蚌埠、宝鸡,株洲有京广、浙赣、湘黔通过,是个火车拉来的城市交通线变化对城市发展分布的影响:京杭运河的开凿通航和南北方贸易的日渐频繁,扬州、济宁得到发展,大运河的淤塞、海上运输的发展和京沪铁路的建成,扬州、济宁发展缓慢6政治、军事、宗教与城市区位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