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的解剖结构

上传人:枫** 文档编号:513756632 上传时间:2023-04-06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4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叶的解剖结构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叶的解剖结构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叶的解剖结构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叶的解剖结构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叶的解剖结构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叶的解剖结构》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叶的解剖结构(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叶的解剖结构【植物学】叶的解剖结构2022-01-18一、双子叶植物叶的解刨结构(一)叶片的解剖结构1. 表皮表皮是由初生分生组织的原表皮发育而来,位于叶片上、下表层 的初生保护组织。构成表皮的细胞或组织有表皮细胞、气孔器和表皮 附属等组织。表皮细胞是活细胞,通过显微镜观察叶片表面,可见表皮细胞形 状不规则,彼此间紧密嵌合,一般不含叶绿体,有额植物表皮细胞内 含有青花素,使叶片呈现红、紫、蓝灯颜色。叶片表皮细胞厚度相仿, 基本呈长方形,外切向壁较厚,常覆有一层角质层。角质层有较强折 光性,可减少强光对植物的伤害,还有减少水分过度蒸腾和防止病菌 入侵的作用。角质层并非完全不通透,喷洒在叶面上的

2、药液,一部分 通过气孔,一部分通过角质层进入叶片。表皮一般为一层细胞,但少数植物的表皮可为多层细胞,称为复 表皮,如印度橡皮树、夹竹桃等植物的叶,其复表皮由 34 层细胞组 成。气孔器通常由两个保卫细胞及其细胞间的气孔组成。保卫细胞形 态与表皮细胞差异巨大,表面观为肾形;细胞壁厚薄不均,与气孔相 邻处的细胞壁较厚,其他部分较薄,有弹性;所含叶绿体及细胞质均 较表皮细胞丰富;有些植物在保卫细胞旁还有两个至多个形态大小与 表皮细胞、保卫细胞均不同,排列整齐的副卫细胞,形成特定的气孔 结构,成为植物分类的显微特征之一。气孔可开闭,其开闭与调节水 分蒸腾有关系,当保卫细胞含水较多时,细胞鼓胀外凸,气孔

3、开张; 当失水较多时,细胞横向瘪缩,气孔关闭。多数植物的气孔宝田开放, 干热的中午及夜晚关闭。表皮上还有一些形态不同的附属物,由表皮细胞向外突出分裂形成。表皮附属无形状多样,多呈单列毛状,还有分枝状、星形或鳞片状,其形态是鉴定植物的特征之一;表皮附属物组成不同,有些是单细胞的,有些是多细胞的;表皮附属物功能,有些为分泌结构,有些起保护作用。表皮附属物反射强光,分泌黏性物质,限制叶表面的空 气流动,使干热风不致直入气孔,减缓蒸腾作用,使表皮的保护的到 加强。2. 叶肉1)栅栏组织栅栏组织是紧贴上表皮的一至数层长圆柱状薄壁细胞,长轴垂直 于 表皮,排列紧密如栅栏状,细胞内富含叶绿体、光合作用强。细

4、胞内叶绿体可随光照条件而移动,使自身即免遭强光破坏又可 充分接受光能。光强时,叶绿体贴近细胞侧壁,减少受光面积,以免 过度发热;光弱时,叶绿体分散在细胞质内,以充分利用散射光。2. 海绵组织海绵组织细胞形状不规则,含叶绿体少,排列疏松,细胞间隙大, 光合作用最弱,但气体交换和蒸腾作用较强。有些植物上表皮内侧为栅栏组织,下表皮内侧为海绵组织,这种 上、下表皮内侧的叶肉组织形态不同的叶称为异叶面。海绵组织所含 叶绿体较栅栏组织少,所以异面叶的背面一般绿色较浅。上、下表皮 内侧的叶肉组织形态相同,或叶肉细胞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分化 的叶称为等叶面。3. 叶脉叶脉是叶片中贯穿于叶肉组织间的脉纹结构。

5、1)叶脉的组成一般叶脉含有厚角组织,薄壁组织及一至数个维管束。薄壁组织 包围在维管束外形成维管束鞘。较大叶脉的维管束由木质部、韧皮部 和束中形成层组成,属无限维管束;束中形成层活动能力弱,活动时 间短。只形成极少量的次生维管组织。叶脉中维管束可视作茎中维管 束的延伸,茎中维管束的类型,影响叶中初生木质部、初生韧皮部的 相对位置。在叶片中,多数植物木质部上表皮、韧皮部近下表皮,也 有些植物上、下表皮内侧均有韧皮部,木质部居于中间。主脉及侧脉中组成分子较多,尤其是厚角组织和薄壁组织,因而 叶脉常会在叶面形成隆起。叶脉中结构趋于简单,一般没有束中形成 层和机械组织,维管束鞘细胞也较少,木质部和韧皮部

6、的组成分子逐 渐减少。到了脉鞘,仍有一圈薄壁细胞围成的维管束鞘;维管束中仅 余一列狭短的筛管分子和 12 个螺纹管胞,有时甚至没有筛管,只有 管胞存在与小脉进行物质交换的维管束鞘薄壁细胞,常具传递细胞或传输 细胞特征,传递细胞的细胞壁多网状内突,由此相应增大了质膜面积, 这种特有的结构,对该细胞与周围细胞间进行快速的物质运输非常有 利。在脉鞘,伴胞常特华为传递细胞。维管束的存在,使任何物质进 入或离开维管组织必须穿过维管束鞘,水分不会由维管组织直接释放 到细胞间隙内,这对于水分的缓慢释放有重要意义;维管束鞘所起的 作用非常类似于根的内皮层,控制着物质进出维管组织。在叶脉系统中,主脉及侧脉主要是

7、起轴向长距离输导作用,细脉 则是释放水分、装载光合产物的横向输导作用。此外,叶脉叶因自身 的机构而具有支持叶片的功能。2)叶脉的类型双子叶植物多具网状脉;单子叶植物多具平行脉,弧形脉,射出 脉,偶尔也有网状脉时,也与双子植物具有游离脉鞘的网状脉不同, 而细脉多相互交汇、无脉鞘游离。裸子植物多具单一主脉;蕨类多具 叉状脉。(二)叶柄的解剖结构叶柄一般细长,横切面为半月形,其结构与茎大致相同,也是由 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三部分组成的。二、单子叶植物叶的解剖结构(一)禾本科植物叶的解剖结构1. 叶片1)表皮上表皮由表皮细胞、短细胞、泡状细胞和气孔器组成;下表皮组成稍有不同,眉头泡状细胞。通过显微镜

8、观察叶片上表皮,可见细胞排列规律,沿叶片轴方向 成整齐纵列。表皮细胞近长方形,长轴与叶的长轴平行;端壁较平; 侧壁具细密锯齿,相邻两列细胞侧壁嵌合紧密;外壁角化且含硅质, 可形成乳突。短细胞包括硅细胞和栓细胞,二者常成对分布;硅细胞肉充满硅 质,外切向壁外突成齿状或刚毛状。表皮细胞硅化及硅细胞的存在, 增强了叶片的硬度和抗病虫害的能力。气孔器由一对哑铃形的保卫细胞和一对菱形或半球形的副卫细胞 组成。保卫细胞壁厚薄不均匀,与气孔相邻的细胞壁较厚,其他部分 较薄,有弹性。保卫细胞吸水后,哑铃形的头部膨大明显,相互撑开, 使气孔开放;保卫细胞失水后,细胞萎蔫,气孔关闭。表皮上常生有表皮毛,有些表皮毛

9、基部较大,先端尖锐,且有木 质化的厚壁。称为刺毛。横切叶片可见长,短细胞均近长方形;位于上表皮的泡状细胞呈 扇形排列,是仅外壁厚的薄壁细胞,其经向壁远大于表皮细胞。叶片 失水时,泡状细胞较其它细胞萎蔫明显,因仅上表皮具泡状细胞,上 表皮壁下表皮收缩程度大,所以叶片肉卷,这样可有效减少蒸腾;待 植物吸水后,叶片又平展如初。2)叶肉禾本科植物的叶片为等面叶,叶肉没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 化。叶肉细胞形状随植物种类不同而不同,在有些植物中细胞壁具发 达的内褶。3)叶脉禾本科植物的叶具直出平行脉。叶脉维管束由初生韧皮部,初生 木质部和维管束鞘组成,无束中形成层,为有限外韧维管束。较大的 叶脉,其维管

10、束上、下方常有厚壁组织与表皮相连。大部分禾本科植物,最初的光合产物是三碳化合物( 3-磷酸甘油 酸),这类植物被称为C3植物维管束鞘由二层细胞组成,内层为后壁 细胞,细胞较小,几乎不含叶绿体;外层维管束鞘为薄壁细胞,较大,所含叶绿体明显少于周围的叶肉细胞。 有些禾本科植物,最初的光合作用是四碳化合物(如草酰乙酸、苹果酸和天冬氨酸等),这些植物被称为C4植物。C4植物利用CO2 的能力强于C3植物,且光合效率高,在高温、干旱等不利条件下尤为 明显,因此C4植物被称为高光效植物。C4植物维管束鞘由一层薄壁 细胞组成,细胞较大,所含叶绿体比周围叶肉细胞内的叶绿体大,且 分布密集于叶肉细胞一侧,常呈明

11、显的“花环”状结构,而不同于 C3 植物。2. 叶鞘 叶鞘由表皮、基本组织、维管束组成,维管束较多且彼此平行,维管束结构与茎中维管束结构相似。3. 稃片与芒 稃片和芒对植物的光合作用在粒子中的积累起重要作用。稃片的结构组成与叶片的结构组成相似,分为内外表皮,基本组织的维管束。 其中外表皮上硅质层厚,很少有气孔的分布,内表皮上一般不硅质化, 有少量气孔分布;基本组织中含有叶绿体,其光合作用能力的强弱与 籽粒产量有关,维管束常35 条,少数 9 条,韧皮部较木质部发达。芒的结构组织与叶柄结构相似,分为表皮、基本组织和维管束三 部分。表皮细胞外壁厚,其上有气孔和硅质层;基本组织包括表皮下 方的厚壁组

12、织、发达的同化组织和少量的薄壁组织细胞;维管束一般 只有 1 条,含有维管束鞘、木质部和韧皮部三部分。(二)非禾本科植物叶片解剖结构 非禾本科植物的叶在形态和组成上具有多样性。其叶形态各异, 主要为条形、披针形等。其组成叶不一致,多数非禾本科植物的叶是 不完全叶,由叶片和叶鞘两部分组成;少数植物的叶是完全叶,具有 叶片、叶柄和叶拓三部分。非禾本科植物的叶,尤其是叶片的解剖结构也由表皮、叶肉和叶 脉三部分组成。少数非禾本科植物叶片的表皮细胞外壁角质化,具明 显的角质层,表皮上的气孔器由两个肾形保卫细胞所组成;有的植物 的叶肉具有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的分化,有的植物的叶肉则没有栅栏 组织和海绵组织的

13、分化;有的植物的叶脉为网状脉。三、裸子植物叶片的解剖结构 裸子植物的叶片,除了银杏等少数植物以外,多数植物的叶片窄 细,呈针形,鳞形等,具单一主脉。以松树为例,横切松叶,其叶片 由表皮、下皮层、叶肉和叶脉几部分组成。其表皮为一层细胞,细胞 腔小,细胞壁厚,外壁上覆有厚的角质层。表皮下有几层厚壁细胞, 称为下皮层;构成气孔的保卫细胞深陷于下皮层,副卫细胞拱盖在保 卫细胞上方。叶肉组织不分化为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为具内褶的薄 壁细胞;叶肉内多分布有树脂道。叶肉与内部的维管束之间有一圈明 显的细胞,细胞壁可增厚并木质化,称为内皮层。叶脉为单一主脉, 一般仅含 1-2 个 w 维管束。维管束主要由管胞

14、和筛胞所组成;维管束 与内皮层之间的薄壁细胞具有传递细胞的特点,有利于维管束与叶肉 组织间的物质运输。四、离层与落叶(一)落叶及其生物学意义1.落叶与控制 落叶是叶片衰老的结果,或是在逆境下植株自我保护的现象。植 物整体或器官的生命功能自然衰退的过程称为衰老,叶逐渐衰老、干 枯后,常会从母体脱落。落叶也是植物对不良环境的一种适应。另外 还具有排泄作用,过多重金属的存在对植物体有一定毒害性,落叶之 前,许多金属元素就主动转移到老叶中,并随落叶脱离植物体。植物基因、激素及营养条件等多种因素均与叶片衰老有关,目前 发现,使植物缺乏营养,喷乙烯、脱落酸、硫氰化铵及马来酰胼等物 质,均可促进叶的衰老、脱

15、落。喷洒细胞分裂素,生长素、赤霉素, 多胺和钙调素等多种物质,均可延缓叶片衰老。2.常绿植物与非常绿植物 非常绿植物:当寒冷或干旱季节到来时,全树的叶同时枯死脱落, 仅存秃枝;在下一个生长季节才再次长出绿叶。常绿植物:四季均有叶,叶多为绿色。3. 离层与保护层可产生离层的植物,在树叶落时,叶柄基部或近基部的部分薄壁 组织细胞开始分裂,产生数层小细胞,这就是离区。离区包括位于远 茎端的离层和近茎端的离层两个部分。离区细胞层数多,但离层细胞 仅有13层。离区产生不久,离层细胞开始黏液化、细胞彼此近乎游 离状态,在其自身重量及外力的作用下,叶从离层处脱落。离层下方保护层,由数层栓质化的细胞所组成,与加速叶的脱落, 承担叶脱落后的初期保护有关。保护层的存在,使叶柄脱落后在茎上 留下非常整齐、光滑的痕迹叶痕。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 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 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转藏分享献花(0)来自: 0条评论请遵守用户类似文章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热门阅读最新原创1013789328%e3%80%90% 10137893286199948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