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主要人物

上传人:鲁** 文档编号:513754554 上传时间:2022-08-22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主要人物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教师招聘考试主要人物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教师招聘考试主要人物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教师招聘考试主要人物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教师招聘考试主要人物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主要人物》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主要人物(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word【桑代克】1、人物介绍爱德华李1949.08.09)美国心理学家,动物心理学的开创者,心理学联结主义的建立者和教育心理学体系的创始人。他提出了一系列学习的定律,包括练习律和效果律等。2、学习理论试误说桑代克首先用实验法来研究动物的学习心理。他创造了迷路圈、迷箱和迷笼等实验工具,试验鱼、鸡、猫、狗等动物的学习。根据这些实验,桑代克认为,动物的学习并不具有推理演绎的思维,并不具有任何观念的作用。动物的学习方式是试误式的,即动物是通过反复尝试错误而获得经验的。这种学习的实质就是在刺激和反响之间形成联结。因此学习即联结的形成与巩固。3、学习律在实验的根底上,桑代克提出了三条学习定律:准备律。准

2、备律是反响者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一切反响是由个人的内部状况和外部情境所共同决定的。因此学习不是消极地承受知识,而是一种活动。学习者必须要有某种需要,表现为兴趣和欲望。此外良好的心理准备还应包括对该情境起反响所必不可少的素养和能力准备。练习律。练习律的实质就是强化刺激与反响的感应结。反响在情境中用得越多,它与这个情境发生的联结越结实。反之,长期不用这个反响,这种联结就趋于减弱。后来,桑代克修改了这条定律,指出单纯的重复练习,不如对这个反响的结果给以奖赏取得的效果更大些。效果律。这个定律强调个体对反响结果的感受将决定个体学习的效果。即如果个体对某种情境所起的反响形成可变联结之后伴随着一种满足的状况

3、,这种联结就会增强;反之,如果伴随的是一种使人感到厌烦的状况,这种联结就会减弱。桑代克在20世纪30年代进一步考察了这条定律,发现,感到满足比感到厌烦能产生更强的学习动机,因此他修正了效果律,更强调奖赏,而不大强调惩罚。4、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传统教育中的形式训练或“心智训练说认为,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是每个人最根本的心智官能,具有较好的某种官能在所有的情境中都能表现良好的功能。因此强调用严密组织、艰深难懂的古典学科训练学生的心智官能,以促进学生心智能力的整体开展,却无视了实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和训练。桑代克反对这种普遍的形式迁移,主X共同的要素迁移。他指出,学习迁移的发生决不是因为任何古典

4、学科训练的结果,因为在一种情境中所成立的反响不能迁移到其他一切的情境中去。只有当两种机能有了一样的因素时,这一机能的变化才使另一机能也有变化。第二机能的变化在分量上等于与它的第一种机能所共有的元素的变化。比如掌握了加法可以增进乘法的演算,因为加法和乘法的局部元素是一样的。从学习迁移的“共同要素说出发,桑代克反对形式学科,主X接近生活实际的实用学科。【巴甫洛夫】1、人物简介巴甫洛夫伊凡彼德罗维奇俄国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医师、高级神经活动学说的创始人,高级神经活动生理学的奠基人。条件反射理论的建构者,也是传统心理学领域之外而对心理学开展影响最大的人物之一,曾荣获诺贝尔奖。2、经典条件反射学说巴甫洛

5、夫做了一个相当著名的实验,他利用狗看到食物或吃东西之前会流口水的现象,在每次喂食前都先发出一些信号(一开始是摇铃,后来还包括吹口哨、使用节拍器、敲击音叉、开灯等等),连续了几次之后,他试了一次摇铃但不喂食,发现狗虽然没有东西可以吃,却照样流口水,而在重复训练之前,狗对于“铃声响是不会有反响的。他从这一点推知,狗经过了连续几次的经验後,将“铃声响视作“进食的信号,因此引发了“进食会产生的流口水现象。这种现象称为条件反射,这证明动物的行为是因为受到环境的刺激,将刺激的讯号传到神经和大脑,神经和大脑作出反响而来的。条件反射的情境涉与四个事项,两个属于刺激,两个属于机体的反响。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

6、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需要学习的反响。这是条件刺激(CS),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UCS)。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响: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即UCS,就引起唾液分泌。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反响叫作无条件反响(UCR)。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响。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响叫作条件反响(CR),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响。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

7、条件反响。一度中性的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3、高级神经活动类型说巴甫洛夫在心理学界的盛名首先是由于他关于条件反射的研究,而这种研究却始于他的老本行消化研究。正是狗的消化研究实验将他推向了心理学研究领域,虽然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内心也充满了激烈的斗争,但严谨的治学态度终于还是使他冒着被同行责难的威胁,将生理学研究引向了当时并不那么光彩的心理学领域,而后来,该项研究的成果条件反射理论又被行为主义学派所吸收,并成为制约行为主义的最根本原如此之一。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界的第二大贡献在于他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的划分,而这同样始于他对狗的研究。他发现,有些狗对条件反射任务的反响方式和其他狗不

8、一样,因而他开始对狗进展分类,后来又按同样的规律将人划分为4种类型,并和古希腊人提出的人的4种气质类型对应起来,巴甫洛夫认为人的气质是由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决定的。大脑皮层的根本神经过程有强度、均衡性和灵活性三种根本特性。根据这三种特性可以将个体的神经活动分为不同的神经活动类型。神经过程的强度是指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能力,兴奋与抑制能力强,其神经活动就是强型,兴奋与抑制能力弱,其神经活动就是弱型。均衡性是指兴奋与抑制能力的相对强弱。根据神经活动的均衡性,可以将强型又分为两类:如果兴奋与抑制的能力根本接近,就是平衡型;兴奋能力明显高于抑制能力,就是不平衡型。灵活性是指兴奋与抑制之间相互转换的速度

9、。由此,他又向心理学领域迈进了一步。到老年的时候,巴甫洛夫对心理学的态度有了松动,他认为:“只要心理学是为了探讨人的主观世界,自然就有理由存在下去,但这并不明确他愿意把自己当作一位心理学家。直到弥留之际,他都念念不忘声称自己不是心理学家。但尽管如此,鉴于他对心理学领域的重大贡献,人们还是违背了他的“遗愿,将他归入了心理学家的行列,并由于他对行为主义学派的重大影响而视其为行为主义学派的先驱。1、人物简介戴维奥苏贝尔(David P.Ausubel,19182008 )或有的翻译为奥苏伯尔,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贝尔主要关注学校学习理论的研究,同时在理论医学、临床医学、精神病理学和开展心理学等领域

10、也有研究。他曾在美国心理学会、美国教育协会、美国医学协会、全国科学院农业教育部、白宫吸毒问题研究小组、生物学课程研究委员会等组织里参与工作,并在1976年获美国心理学会颁发的桑代克教育心理学奖。2、学习中的动机因素奥苏贝尔主要关注的是成就动机,即学生试图获取好成绩的倾向。与众不同的是,在奥苏贝尔看来,成就动机主要由三方面的驱力所组成:认知驱力(cognitive drive)是成就动机三个组成局部中最重要、最稳定的局部,它大都是存在于学习任务本身之中的。所谓认知驱力,就是指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与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言之,即一种求知的需要。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是一种通过自身努力,胜任

11、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从而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的需要。它与认知内驱力的区别在于:认知内驱力的指向是知识内容本身,它以获得知识和理解事物为满足;自我提高的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地位为满足。附属的内驱力是指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或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的内驱力表现为,学生为了赢得家长或教师的认可或赞许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成就动机的这三种内驱力成份,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民族和不同人格结构的学生中比重各不一样,也随着这些因素的变化而变化。3、“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与学习迁移奥苏贝尔有意义言语学习理

12、论的核心思想是,有意义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为根底。也就是说,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为根底,没有一定知识根底的意义学习是不存在的。认知结构对新知识获得和保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三个:(1)认知结构中对新知识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可利用性;(2)新知识与同化它的原有旧知识之间的可区分性程度;(3)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的稳定性和清晰性程度。认知结构中的这三个因素称为认知结构的三个变量。正是认知结构的这三个变量影响着新知识的获得和保持,同时也影响着知识学习的迁移。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近年来受到一些研究者的重视和开展。研究者在奥苏贝尔原来定义的根底上开展了组织者的概

13、念。现在认为,组织者一般呈现在新知识的讲授之前,但也可放在新知识学习之后呈现。它既可在抽象和概括水平上高于新学习材料,也可低于原学习材料。组织者可根据它的作用而分为两类:一类是陈述性的组织者,它的作用在于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提高有关旧知识的可利用性;另一类是比拟性组织者,它的作用在于比拟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相似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区分性。【科尔伯格】1、个人简介劳伦斯科尔伯格19271987是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和道德哲学家,哈佛大学教授,在现代道德认知开展理论和道德教育实践方面具有创造性贡献。1945年,二次大战接近尾声。中学

14、毕业的科尔伯格亲眼见到了德国纳粹屠杀犹太人,还曾经被关在集中营中。这一段经历对他的学术研究起到了独特的作用,使他从历史上的血腥屠杀中认识到人类需要道德教育,需要对道德教育进展指导的哲学。1948年科尔伯格进入芝加哥大学学习,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 2 年后获得文学学士学位,不久又获硕士学位。大学期间,心理学和哲学(特别是道德学)是他最喜欢的两门课程,他很喜欢 J.皮亚杰的儿童的道德判断,修读博士学位时本拟专攻临床心理学,但因受皮亚杰认知开展理论的影响,改而研究道德认知开展。他的博士论文题为10-16 岁学童道德思维与判断方式之开展,是研究儿童在面对道德的两难情况时所做的推理,他假设道德的困境会使

15、他们经由一个固定的顺序开展出更多更具弹性的道德推理。由于他的论文题目搜集资料比拟困难,所以一直到 1958 年才完成论文获得心理学哲学博士学位,创下 9 年读完博士的记录。获博士学位后,1959 年应耶鲁大学之聘担任心理学副教授兼高级行为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1961 年出任芝加哥大学心理学教授,1968 年改任哈佛大学教育研究学院教授。他被誉为皮亚杰之外对道德开展研究贡献最大的人。2、主要理论观点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开展阶段论。他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汉斯偷药,来进展道德的研究。柯尔伯格在80年代初对其理论作全面的总结时,提出了他的最新的、最全面的、也是他生前最后一次修正的道德开展阶段模型。其

16、具体内容如下:(1)前习俗水平阶段1: 惩罚与服从阶段儿童评定行为好坏着重于行为的结果,认为受赞扬的行为就是好的,受惩罚的行为就是坏的。阶段2: 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儿童评定行为的好坏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和利益。所以第二阶段的观点经常被视为道德相对主义。(2)习俗水平阶段3: 相互性的人际期望、人际关系与人际协调阶段儿童认为凡取悦于别人,帮助别人以满足他人愿望的行为是好的,否如此就是坏的(他们的推理受众人的共同愿望和一致意见决定)阶段4 :社会制度和良心维持阶段儿童认为正确的行为就是尽到个人责任,尊重权威,维护社会秩序,否如此就是错误的(他们已经意识到良心与社会体系的重要性)(3)后习俗水平阶段5 :至上的权利、社会契约或功利阶段儿童认为道德法如此只是一种社会契约,可以改变,不能以不变的规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