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课后附录古诗词

上传人:新** 文档编号:513750814 上传时间:2023-03-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上课后附录古诗词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八上课后附录古诗词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八上课后附录古诗词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八上课后附录古诗词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八上课后附录古诗词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上课后附录古诗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课后附录古诗词(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八上课后附录古诗词1-长歌行汉乐府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注释此诗选自汉乐府。乐府是自秦代以来设立的朝廷音乐机关,汉武帝时得到大规模的扩建,从 民间搜集了大量的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本诗是其中的一首。长歌行:汉乐府曲调名。葵:古代的一种蔬菜。晞:晒干。阳春:就是春天,是阳光和露水充足的时候。布:散布,洒满。德泽:恩泽。秋节:秋季。节,时节,节令。焜黄:枯黄。华:同“花”。衰:为了押韵,这里可以按古音读作。百川:无数条江河。川,河流。徒:徒然,白白地。译文园中的葵菜呵郁郁葱葱,晶莹的朝露阳光下

2、飞升。春天把希望洒满了大地,万物都呈现出一派繁荣。常恐那肃杀的秋天来到,树叶儿黄落百草也凋零。百川奔腾着东流到大海,何时才能重新返回西境少年人如果不及时努力,到老来只能是悔恨一生。赏析这首诗从“园中葵”说起,再用水流到海不复回打比方,说明光阴如流水,一去不再回。 最后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发愤努力,不要等老了再后悔。这首诗借物言理,首先以 园中的葵菜作比喻。“青青”喻其生长茂盛。其实在整个春天的阳光雨露之下,万物都在争 相努力地生长。何以如此?因为它们都恐怕秋天很快地到来,深知秋风凋百草的道理。大自 然的生命节奏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一个人如果不趁着大好时光而努力奋斗,让青春 白白地浪费

3、,等到年老时后悔也来不及了。这首诗由眼前青春美景想到人生易逝,鼓励青年 人要珍惜时光,出言警策,催人奋起。简评这是汉代乐府古诗中的一首名作。诗中用了一连串的比喻,来说明应该好好珍惜时光, 及早努力。诗的前四句,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明媚的春景,园子里绿油油的葵菜上还带着露水, 朝阳升起之后,晒干了露水,葵菜又沐浴在一片阳光中。世上的万物都在春天受到大自然雨 露的恩惠,焕发出无比的光彩。可是,秋天一到,它们都要失去鲜艳的光泽,变得枯黄衰落 了。万物都有盛衰的变化,人也有由少年到老年的过程。时间就像大江大河的水一样,一直 向东流入大海,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在年少力强的时候如果不珍惜时光,好好努力的话,到

4、老的时候就只能白白地悲伤了2.野望王绩东皋薄暮望,徒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注释 选自东皋子集卷中。王绩(约589644),字无功,绛州龙门(现在山西河津) 人,唐代诗人。 东皋(gao):诗人隐居的地方。 薄暮:傍晚。 徙倚(xiyi):徘徊,来回的走。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du):小牛,这里指牛群。 禽:鸟兽,这里指猎物。 采薇:薇,是一种植物。相传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不愿做周的臣子,在首阳 山上采薇而食,最后饿死。古时“采薇”代指隐居生活。今译傍晚时分站在诗人隐居的地方纵目远眺,徘徊不定不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金

5、黄的秋色,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牛群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回去。我看到这些人又并不认识,咏一曲长歌来怀念古代采薇而食的隐士。赏析(一)全诗于萧瑟怡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东 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他归隐后常 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短歌行 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

6、。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 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 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然而,王绩还不能像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 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 了。读熟了唐诗的人,也许并不觉得这首诗有什么特别的好处。可是,如果沿着诗歌史的顺 序,从南朝的宋、齐、梁、陈一路读下来,忽然读到这首野望,便会为它的朴素而叫好。 南朝诗风大多华靡艳丽,好像浑身裹着绸缎的珠光宝气的贵妇。从贵妇堆里走出来,忽然遇 见一位荆钗布裙的村姑,她那不施脂

7、粉的朴素美就会产生特别的魅力。王绩的野望便有 这样一种朴素的好处。这首诗的体裁是五言律诗。自从南朝齐永明年间,沈约等人将声律的知识运用到诗歌创 作当中,律诗这种新的体裁就已酝酿着了。到初唐的沈俭期、宋之问手里律诗遂定型化,成 为一种重要的诗歌体裁。而早于沈、宋六十余年的王绩,已经能写出野望这样成熟的律 诗,说明他是一个勇于尝试新形式的人。这首诗首尾两联抒情言事,中间两联写景,经过情 景情这一反复,诗的意思更深化了一层。这正符合律诗的一种基本章法。(二)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几分彷徨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皋是水边地。东皋,指他家乡绛州龙门的一个地方。

8、他 归隐后常游北山、东皋,自号“东皋子”。“徙倚”是徘徊的意思。“欲何依”,化用曹操 短歌行中“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的意思,表现了百无聊赖的彷 徨心情。下面四句写薄暮中所见景物:“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举目四望,到处是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在这静谧的背景之上,牧人与 猎马的特写,带着牧歌式的田园气氛,使整个画面活动了起来。这四句诗宛如一幅山家秋晚 图,光与色,远景与近景,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到好处。然而,王绩还不能象陶渊明那样从田园中找到慰藉,所以最后说:“相顾无相识,长歌 怀采薇。”说自己在现实中孤独无依,只好追怀古代的隐士,

9、和伯夷、叔齐那样的人交朋友 了。(详细鉴解)初唐诗人王绩的野望一洗齐梁间的绮丽浮艳之色,有朴素自然之美。这种朴素之美源于诗人追求的野趣。诗人的眼光从阁闱转向山村田园,他退隐林泉, 倾慕陶渊明,这首诗也有陶诗中时时出现的对田园山村、自然风物的欣赏喜爱,有作者忘情 于田野的心怀。这首诗是清澈质朴的牧歌。当然田园并不能慰藉他,苦无知己的苦闷是诗的 “主旋律”。这种朴素美通过粗朴、富有山野味的意象来表现。薄薄的秋天暮色,山野间尽染的层林, 起伏的山峦,落晖的光与色,再加上牛犊猎马,归家的牧者猎人,交织成一幅有着浓郁田园 牧歌情调的山乡秋晚图。这种朴素美还表现在写景抒情的手法上。诗人在首联借“徙倚”的动

10、作和“欲何依”的 心理描写来抒情。诗人对眼前的景物没有精雕细刻,而是用白描的手法加以粗线条的描绘。 全诗写景动静、结合、远近结合:颔联写树写山,一派安详宁静,颈联中用几个动词“驱” 返”“带”“归”进行动态式的描写,以动衬静。这四句静态与动态,搭配得恰 到好处。尾联借典抒情,而颔联通过落日下的秋景,渲染了孤独无依的苦闷,此联情景交融。 全诗含蓄蕴藉,让人久久回味3.早寒江上有怀孟浩然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注释*选自孟浩然集 木落:树木的叶子落下来。雁南度:大雁南飞。 襄(xidng)水曲(qu):在汉水的转弯处。襄水,指

11、汉水,流经孟浩然的家乡襄阳(现 在属湖北)。曲,曲折转弯处。 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 天际:天边。 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在某些句子中津的解释是道路的意思)。 平海夕漫漫:形容长江水势很大【译文】草木枯黄凋零了,阵阵鸿雁飞向南,北风呼啸刮不停,一江秋水一江寒。家乡是那鹿行山,茅庐就在襄水湾,遥望远方的楚地,楚地茫茫在云端。思乡眼泪已流尽,客旅生活多辛酸,孤帆远方在天际,此情此景不堪看。我想找人问一问,迷路渡口在哪边?暮色苍茫无所见,只见江海水漫漫。作品鉴赏秋风乍起,树叶飘零,大雁南飞,诗人站在长江边上遥望云端,思念自己的家乡和 亲人。看到孤帆从天边驶过,勾起乘船返乡的念头。然而江水

12、漫漫,试问路在何方?此诗载 于全唐诗卷一百六十,一作江上思归,又作早寒有怀。孟浩然的五律,古意悠悠, 非骈俪声病小技所能束缚者,正是大家风范。此诗格律为仄起式首句不入韵格。中二联皆宽 对,不雕琢。平仄规范。首联写秋冬之交时令特征起兴;颔联叙述隐含思乡之情;颈联描写 思乡之深、之久;尾联写欲归不得之郁积。称得上是一首乡情力作。诗的开头两句,扣诗题“早寒江上”。“木落雁南度”是眼中所见“早寒”景象, “北风江上寒”更多地着眼于自身的感受。两句诗很具体的写出了季节气候特点,应该说, 就是写实;但这两句写早寒景象的诗是为下面的抒情做准备的,所以又有起兴的作用。面对 秋末冬初的萧条景物,不禁勾起思乡情怀

13、,于是首先就想到自己的家乡:家乡在襄水湾曲处, 远隔着楚地云天,很远哪!远隔难到,因此思念更加深切。“乡泪客中尽”,正面抒发了思 乡之情,一个“尽”将诗人的思乡之情作了尽情的抒发。如此思乡,当然就想到回乡,于是 才有“孤帆天际看”的表现。看天际孤帆,就勾起了乘船返乡的念头。这念头实在是乡思所 致,然而想回乡,也没有那么容易,因为迷失了道路;迷失道路本来可以询问,但江水与海 相平,水势漫漫,不知道到哪里去问路。最后两句,从表面看写归路之难,仔细推敲读者可 以发现这里并非纯粹写实,而是既实写当时情形,又隐喻诗人自己仕途失意的悲慨。孟浩然曾于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年)到长江下游漫游过一次,公元

14、729733 年(开元十七年至二十一年)孟浩然再到吴越漫游。这首诗可能作于漫游时期。因离乡日久, 触景生情,便在诗中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并抒发了心境的迷茫之情。写景自然典型,抒情 真切深入,可以称之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作品注释 张丞相:指张九龄(673-740),唐玄宗时宰相,后贬为荆州长史。 涵虚:包含天空,指天倒映在水中。涵:包容。虚:虚空,空间。 混太清:与天混成一体。清:指天空。 云梦泽:古时云泽和梦泽指湖北南部、湖南北部一代低洼地区。洞庭湖是它南部的一角。岳

15、阳城:在洞庭湖东岸。 济:渡。 端居:安居。 耻(chi )圣明:有愧于圣明之世。圣明:指太平盛世,古时认为皇帝圣明社会就会安定。 徒:白白的。 楫:(jC划船用具,船桨作品译文秋水胜涨,几乎与岸平,水天含混迷茫与天空浑然一体。云梦大泽水气蒸腾白白茫茫,波涛汹涌似乎把岳阳城撼动。我想渡水苦于找不到船与桨,圣明时代闲居委实羞愧难容。闲坐观看别人辛勤临河垂钓,只能白白羡慕被钓上来的鱼。:作品赏析首先点明时令,时值“八月”,湖水泛溢,可见当年秋汛汹涌,一个“平”字,可见湖水涨 漫,已溢出堤岸,造成湖水与湖岸相平的景象。洞庭本来就号称八百里,加上这样的浩大水 势,其水岸相接、广阔无垠的情状更增浩瀚气势。此时,诗人面对洞庭,极目远望,则不仅 水岸相平,而且呈现出水天相接的景象,仰观俯瞰,天空映照湖中,似乎是湖水包孕了天宇, “涵虚”,足见其大,“混太清”,足见其阔。如此壮阔的湖面,自然风云激荡,波涛汹涌, 古老的云梦泽似乎在惊涛中沸滚蒸腾,雄伟的岳阳城似乎被巨浪冲撞得摇荡不已,一个“蒸” 字,一个“撼”字,力重千钧,自然的湖泊一下子具有了自觉的意识,静态的地理由此取得 了飞扬的动势,足见其非凡的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