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3745913 上传时间:2022-09-01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6.2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5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新开工作项目可行性报告工作项目名称: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估方法研究工作项目负责人:孟晖承担单位名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盖章)计划项目名称: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 实施单位名称: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盖章)日 期:二一年十月十二日iiii项目概况项目名称及起止时间项目名称: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起止时间:2010年2015年承担单位与参加单位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参加单位:地质力学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立项依据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的重要依据2、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是履行国土资源部职责的要求 3、地质环境安全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中的关键问题目标任务总体目

2、标任务:在总结前人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成果的基础上,选择不同地质环境典型区,建立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为国土规划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2010年度目标任务:收集整理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或承载力评价成果,开展国内外文献研究,梳理评价的主要指标和评价方法,建立区域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的初步框架,结合国土规划的需求调研,研究提出评价指标选取和评价分区的初步工作流程,研究编制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方法工作方案。技术路线与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已有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人类工程活动现状和重大地质事件等工作成果和资料,总结国内外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区划方法,从

3、国土规划的需求出发,以地质环境现状为基础,从地质环境安全问题的发生与地质环境背景因素的相关关系分析入手,以区域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为核心,实现全国和典型区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与分区,为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全国国土规划编制提供基础和技术支撑。实施方案前人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成果总结、全国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方案研究、全国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与分区研究、典型区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方案研究、典型区地质环境安全机制研究、典型区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典型区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典型区合理规划与地质环境保护对策建议、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方法总结研究。主要实物工作量2

4、010年度主要实物工作量有:(1)国内资料、成果和案例收集及分析研究;(2)国外文献查询及研究;(3)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质安全评价综合成果专著1部;(4)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工作方案1份;(5)咨询研讨1次;(6)底图等基础图层1套。预期成果2010年阶段成果:(1)专著:汶川地震灾后重建地质安全与水土资源保障程度综合评估(2)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工作方案组织管理本项目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组织实施,实行项目负责人负责制;成立项目指导组和项目组,项目指导组由部、局、院三级专家组成。项目组由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成都理工大学和地科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等单位技术人员和学生组成。经费预算20

5、10年总经费60万元,其中委托业务费25万元。目 录一、概况1二、项目起止时间1三、立项依据和背景1(一)立项依据1(二)立项背景3四、以往工作研究程度4(一)“安全岛”评价4(二)地质安全评价6(三)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划11(四)存在问题12五、目标任务及实现的可行性论述14(一)目标任务14(二)实现的可行性论述15六、技术路线、技术方法15(一)技术路线15(二)技术方法17七、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分年度工作安排建议19(一)具体实施方案19(二)分年度工作安排建议21八、预期成果22(一)预期总成果22(二)年度成果22九、主要实物工作量23十、质量保证24十一、组织管理25十二、201

6、0年经费预算25十三、专用仪器设备购置计划50十四、单位资质情况52一、概况1项目名称、承担单位项目名称: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2项目所属的计划项目名称、实施单位计划项目名称:全国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实施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二、项目起止时间1项目起止时间2010年2015年2项目所属计划项目的工作周期2010年2015年三、立项依据和背景(一)立项依据1、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的重要依据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的重要依据,地质环境安全评价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国际上,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所长莱斯

7、特布朗在1977年最早提出了环境安全的概念并进行了专门阐述,并著文提出“重新定义安全”。之后,我们共同的未来、里约宣言等重要文献中都强调了环境安全概念及其对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对环境安全概念和地位、环境安全与生态安全关系、全球环境安全的模型与评估、国家环境安全问题、环境安全理念等方面也进行了研究。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优化国土开发格局”,“加强国土规划,按照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0年召开的西部大开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是国土规划、主体功能区建设、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等的重要依据。在资

8、源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时,需要地质环境方面的评价,包括地形地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域地壳稳定性、活动构造活动性、地下水环境、特殊不利地球化学背景、斜坡稳定性等等方面的评价。开展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为国土规划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提供国土资源综合基础支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谋求地质环境良性演化与实现人类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保障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科学规划、合理开发和保护国土资源的迫切要求。2、地质环境安全综合评价是履行国土资源部职责的要求 国土资源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明确规定,“组织编制和实施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其他专项规划”、“组织矿产资源、海

9、洋资源的调查评价,编制矿产资源和海洋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规划、地质勘查规划、地质灾害防治和地质遗迹保护规划”、“组织监测、防治地质灾害和保护地质遗迹”、“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的过量开采与污染,保护地质环境”等是国土资源部的重要职责。利用已有的基础地理测绘、国土资源大调查、基础地质调查等地质环境调查工作成果,分析基础地质环境与国土开发的空间匹配关系,评估现状国土开发的地质环境安全程度,是履行上述职责的重要基础。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评价是全国国土规划纲要编制的重大问题之一,“国土资源调查评价十二五及长远规划框架”明确提出:开展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和区划,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式。

10、开展重点区域国土资源综合调查,加强调查数据的系统整合与综合集成,建立综合评价的方法和标准体系,为国土空间规划、资源保护与利用、区域发展和社会经济宏观布局提供依据。3、地质环境安全是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中的关键问题不论是汶川、玉树和还是舟曲的“灾后重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都是在造成了惨重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环境的破坏后,在灾区恢复重建时,寻找具有地质安全的和一定水土资源保障的城镇恢复重建和民宅恢复重建用地,以保证当地居民的安居乐业而开展的。评价的基本思路是以灾后重建安全第一,而造成灾害的主要问题是地质环境问题,因此,地质安全评价就成了汶川、玉树、舟曲这三次“灾后重建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关

11、键问题。地质环境是人类活动的载体,为人类活动提供实实在在的空间,而且它是具有国土资源特色的。(二)立项背景1、近年地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和恶化需要从“安全的视角”重新认识和评价地质环境作为自然环境重要组成部分的地质环境是一种贵的自然资源,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人类活动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且与地质环境的关系尤为密切。在我国,随着科技水平和社会生产力的不断提高,人类开发、利用和改造地质环境的规模、强度、速度越来越大,地质环境受到的影响和压力与日俱增,地质环境问题日显突出:工程建设大规模的开挖和加载,破坏了地壳表层的力学平衡,使工程设施产生沉降、位移、失稳,有些地区还会产生采空

12、区地面塌陷以及地裂缝、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过量抽取地下水造成水位下降、水资源枯竭,引起了地面沉降和岩溶塌陷;城市人口不断增加,排出包括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工业垃圾、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在内的大量废弃物,严重污染了地下水和土壤。特别是“5.12“汶川地震次生地质灾害和舟曲泥石流灾害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震惊中外。这些地质灾害或地质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今天,人们终于认识到,地质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承受能力是有限的。因此,需要从“安全的视角”重新认识和评价地质环境。2、地质环境安全是可持续发展观的一个基本点2009年至今,国务院先后批复了1

13、3个区域规划,并升为国家战略,这13个区域包括:珠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江苏沿海、横琴新区、辽宁沿海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和压力必将大大增加,这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需要”和“限制”这2个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要求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而维护地质环境安全正是人们的一种基本需要,同时也是对重大地质环境问题的强制性限制。实现地质环境安全,既要使地质环境能够提供给经济社会必要的安全空间,又要避免因内外动力地质作用、水土环境污染给经济社会和人类生活造成的

14、短期灾害和长期不利影响,以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说, 地质环境安全是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前提和基础,可持续发展为达到地质环境安全的目的提供了衡量的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所处的地质环境状况能维系其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时,它的地质环境是安全的;反之,则不安全。3、为资源环境承载力综合评价提供支撑近年地质环境安全评价工作主要是在汶川、玉树和舟曲进行,从地质环境类型上是山地地质环境,从灾害类型上主要是滑坡、崩塌、泥石流。而编制国土规划需要分析全国及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环境本底,综合评价全国及不同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及其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匹配性,提出国土资源优化配置的对策建议。因此,需要在不同地

15、质环境条件区域弄清地质环境主要特征,揭示地质环境特有的演变规律,研究地质环境质量和地质环境承载力,达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本研究的开展,对于如何有效地控制或调整人类活动去适应地质环境条件、合理开发利用地质环境,谋求地质环境良性演化与实现人类最大的社会效益、环境安全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保障人类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四、以往工作研究程度(一)“安全岛”评价六、七十年代, 李四光教授曾提出在活动构造带内选择相对稳定的“安全岛”作为工程建设基地和场址的重要论点。这一论点已被较多事实所验证, 如1920 年宁夏海源8.5级大震, 在震中区内出现烈度度的地方, 如极震区中的袁家窝窝, 清朝同治年间所掘的土窿口处仅有轻微的破坏, 相当于烈度度;又如1976 年7月28日唐山7.9 级大震, 在极震区中存在烈度度区, 房屋震害率仅30 %40 %。更令人注目的是位于极震区内的凤凰山顶的亭阁建筑物,震后仍巍然峙立, 未遇破坏。这种高烈度地区, 出现低烈度异常, 如果不是由于建筑物本身材料、结构因素所左右, 而仅仅是地基岩(土) 体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