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站安全知识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3723707 上传时间:2023-07-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氨站安全知识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氨站安全知识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氨站安全知识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氨站安全知识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氨站安全知识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氨站安全知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氨站安全知识(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5液氨的安全性阐明 5.1概述液氨的使用应遵守压力容器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常用化学危险品贮存通则等有关国家规范的规定和氨供应商的安全指南,并根据液氨安全数据表(SDS)采用必要的安全措施。 化学名称: 液体无水氨商业名称:液氨化学分子式: 3CS 注册号:664-1-UN编号:UN 005SHA PE:TWA: 50 m (35 gm)工作环境空气卫生中国原则(容许最大氨含量): 30/3沸点: -33.4比重: 0.68(在 0时)蒸汽密度: 0.6(在 0时)燃烧极限: 16 在空气中 (NPA 978) 燃点: 6外观: 无色气体和液体刺激、 倒胃口、难闻臭味重要

2、提示:液氨系有害物质。与液氨有关的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于氨发生泄漏时没能得到有效控制导致的。违规操作、粗心大意或操作工没有训练过、或设备自身有缺陷是导致氨发生泄漏事故且得不到有效控制的重要因素。根据有关规定,在氨区必须有保护装置,穿戴防护服和防毒面具可以非常有效地减小氨泄漏导致的伤害限度。氨反映呈碱性,能腐蚀铜、锌及其合金(黄铜)。5.2液氨的特性1、气味氨在常温常压下呈无色透明气体,且具有特殊气味。空气中氨的浓度达到50ppm时,能通过嗅觉闻到;浓度达到5000m时,人将会失去知觉,且无法逃离现场以致窒息。 2、储存压力 在加压或冷却条件下,氨呈液体状。在加压条件下储存氨,可以增长储存量。立方米

3、的液氨气化后体积约为790立方米。3、温度与压力 若液氨从储罐中泄漏到大气中(0MPa),温度将减少至-3,此时接触到人体皮肤将会导致皮肤严重冻伤。氨发生泄漏后,将不久从泄漏点向四周扩散,如发生忽然破裂,喷出的氨将射出3至6米。表 液氨温度压力对照表温度-330530压力0 Pa0.3 MPa.63MPa1.06MPa9a 4、可燃性1) 液氨具有毒性,但不是易燃危险品。液氨燃点超过0C,很难着火。氨与空气混合后的体积浓度达到1625%时容易发生爆炸。2) 在任何氨容器或管道上进行焊接前必须彻底清理干净内部残存氨,并且通风良好。5、无水性液氨不含水,遇水生成氢氧化铵,致使器官组织不久脱水、细胞

4、坏死。身体内任何含水部位,如眼睛、耳朵、鼻子、 喉咙、支气管、肺、 潮湿的皮肤都容易受到液氨侵蚀而被化学烧伤。 6、腐蚀性 液氨与人体皮肤接触后,如果没有大量的水冲洗稀释,会导致皮肤组织进一步化学烧伤,使皮肤变成一种粘糊的物质且不能自愈。被氨化学烧伤后的皮肤必须经医生清除解决后才干进行治疗。7、亲水性 液氨对水有非常强的亲和力。发生喷溅后,如果及时用大量的水进行冲洗稀释,能最大限度地减轻对身体潮湿部位的伤害, 这些部位涉及眼睛、呼吸系统(口、喉咙、肺)和特别潮湿的皮肤。8、自由释放1) 氨在空气中形成氨雾,并随空气流动,就像风同样能不久变化方向。在某些大气条件下,氨雾几乎是不可见的,但当空气潮

5、湿时,氨雾变得就像云同样白。空气中的氨被雨水吸取后除去。 2) 氨雾比空气重,会进入周边环境的低地中,如公路沟渠、泥沼地和山沟中。氨气对其他生物也会形成威胁,应警告受威胁地区的人们有关泄漏氨的危害,使她们尽快离开现场,直到泄漏得到有效控制并确认该地区恢复安全。5液氨接触急救与防护措施5.1第一救济:水水+水1) 一旦有人不小心接触了液氨,必须立即进行现场急救。现场急救指在现场用大量的水长时间对身体受害部位进行冲洗,在伤者被送到医院前始终保持持续不断的水冲洗。冲洗时尽量多用水,水不要反复使用。 2) 在进行现场急救的同步,立即联系医院,使伤者尽量及时送到医院得到有效治疗。伤者被送往医院的途中,最

6、佳能继续保持水冲洗急救的措施。53.2皮肤伤害急救防护措施1) 当液氨喷溅到潮湿的皮肤和衣服上时,衣服将被冻结在身体上,此时必须先解冻,牢记不能试着脱下任何被冻结在皮肤上的衣服,否则连同皮肤也会被扯下来。2) 液氨腐蚀后,皮肤和器官组织有灼伤感,牢记不能给受伤部位用膏药、面霜、或任何油膏,必须立即用大量的水进行冲洗稀释,制止其进一步被烧伤。 5.3.3眼睛伤害急救防护措施1) 液氨将吸取眼睛中的湿气,致使眼睛烧伤损坏,如白内障、青光眼,甚至导致永久性视力丧失和毁容。 2) 如果眼睛不小心被溅入液氨,必须立即持续用水冲洗眼睛(至少20分钟),冲洗时,伤者必须努力睁开眼皮,让留在眼皮下的氨被水冲洗

7、出来,并立即将患者送到医院。 5.3.4肺伤害急救防护措施1) 当氨浓度较低时,操作人员闻到氨的臭味一般会远离现场;当氨浓度比较高时,操作人员还没来得及逃离现场前就已经吸入了危险剂量的氨。由于整个呼吸系统很潮湿,氨很容易被吸进身体。当一定浓度的氨被吸入,其烧伤呼吸系统的速度不久,致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死亡。2) 一旦浮现严重的氨中毒,第一时间达到现场的救援人员也无法救济伤者,由于浮现呼吸困难,带来的呼吸器也派不上用场了。因此,如果现场发生氨泄漏事故,保护呼吸非常重要,但由于受条件限制不能及时得到有效的呼吸设备,使伤者人身安全受到严重威胁。因此操作者必须注意防护用品的佩戴,防患于未然。氨泄漏浓度和

8、对人体的伤害氨泄漏浓度ppm对人体的影响在泄漏浓度中暴露的时间50ppm(35mg/m)10m时,有明显的臭味持续暴露或反复暴露,不会对人体导致伤害13m鼻和喉咙感到不舒服最大暴露时间小时70pm (0.0 %)咳嗽,眼刺激,也许导致失明最大暴露时间1小时170m(0.7%)肺受到严重损害, 如果不采用措施会导致死亡不容许暴露pm在几秒内就会皮肤起泡和烧伤不容许暴露500pm几分钟内就会窒息不容许暴露53.5防护装置 1) 为了避免液氨泄漏时产生严重后果,个人安全防护装置必须维护良好,涉及护目镜、橡皮手套、呼吸器、防毒面具、重型长袖防护衣和防护长裤。2) 护目镜和手套要放在从地面就能直接拿到的

9、安全位置。手套应为橡胶材质,氨不能透过,并有长的袖口翻边,当手举起时可以避免液滴流下。护目镜必须是不透气的,能避免液氨进入眼睛,禁用敞开通风的护目镜。6氨系统异常事故解决氨系统常用故障诊断及解决措施表5氨系统常用故障诊断及解决措施序号故 障也许的因素解决措施1闻到氨臭味气氨泄漏查找泄漏点,采用措施密封泄漏处。储罐区液氨泄漏关闭泄漏部位有关阀门,释放压力并密封泄漏处。 危险:戴防毒面具!2系统紧急停车按下任一紧急停车按钮查找紧急停车因素,解决问题,重新启动。危险:立即派人至现场并佩戴好防毒面具!任一氨泄漏检测仪检测到氨浓度达到“高高”位报警检查空气中与否有氨气味,查找泄漏位置并采用措施修复。进行

10、修复前,槽车驶离现场,释放泄漏部位压力,并用氮气吹扫残存氨。危险:立即派人至现场并佩戴好防毒面具!3卸载过程不得不中断浮现任何紧急状况槽车驶离现场,停止液氨卸载并释放管道压力。压缩机出口压力过高压缩机气液分离器液位过高压缩机油压过低卸载储罐液位达到“高高”位设定值检查压缩机出口压力、气液分离器液位和油压与否正常,检查液氨储罐液位状况,分析因素并排除故障。4蒸发器气氨出口管道发既有结冰现象流速过快,液氨也许进入气氨管道检查SCR系统烟气进出口O浓度值,氨耗量与否超过最大设计值。蒸发器水温过低,液氨得不到足够热量蒸发直接灌入气氨管道检查蒸发器水温设定温度与否过低蒸发器水位过低,液氨得不到足够热量蒸

11、发直接灌入气氨管道检查蒸发器水位状况,并向蒸发器内补水,使液位高于最低值5气氨供应压力局限性液氨储罐已空切换至其他储罐压力调节阀故障检查压力调节阀。如有必要,调节设定值6压缩机启动后进出口压差不大某阀门关闭检查卸载管线所有阀门位置,并打开误关的阀门压缩机四通阀位置不对的对的调节四通阀位置气/液分离器液位过高打开底部排放阀释放压力,使液氨气化,重新启动压缩机7没有气氨供应某阀门关闭检查氨供应管线所有阀门位置,并打开误关的阀门氨耗量过高,使进入蒸发器的液氨流量过大体使系统产生过流保护重新启动蒸发器(或切换至备用蒸发器),并检查流量调节阀与否正常。蒸发器因水位过低自动关闭向蒸发器补水,使液位高于最低

12、值蒸发器因水温过高自动关闭切换至备用蒸发器,并检查温度控制系统8蒸发器出口气氨温度过高蒸发器内水温过高检查设定值和温度控制系统6.2氨系统泄漏应急解决措施1、告示和报警 液氨罐泄漏事故发生时,发现人员应根据发生的状况,应立即用电话向当班化学主值、值长报告。当班值长在得知液氨罐泄漏事故发生后,立即指挥事故解决并告知“液氨泄漏事故安全应急预案”领导小组、由应急预案领导小组向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报告。2、应急解决措施1) 液氨储罐泄漏的解决液氨储罐泄漏也许的因素为各测点、阀门的法兰连接处泄漏。解决措施是穿戴好防护用品后用消防水进行掩护将隔断门关死,如果仍然泄漏就需始终保持喷水,直到泄漏完毕。 2) 连接管路泄漏解决对从液氨储罐之后的泄漏,必须先关死液氨储罐的出口阀门,再进行连接处泄漏的解决,如果仍然泄漏就需用消防水进行长期喷水。3) 事故发生后,因特殊状况短期内无法控制局面时,当班值长或运营班长必须迅速清点人员,组织现场人员迅速疏散到上风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