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化氢防范措施

上传人:人*** 文档编号:513722048 上传时间:2022-12-2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硫化氢防范措施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硫化氢防范措施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硫化氢防范措施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硫化氢防范措施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硫化氢防范措施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硫化氢防范措施》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硫化氢防范措施(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硫化氢防治措施补充规定一、硫化氢概述硫化氢 (H2S)是一种极毒的可燃气体,无色,带有臭鸡蛋气味。其化学活动性极大,能使银、铜等金属表面发黑。H2S极易溶于水形成氢硫酸, H2S在水中的溶解度是CO2的 2.7 倍,是 CH4的 93 倍多。H2S比空气重 ( 相对密度为 1.19) 。人体能够闻到硫化氢气味的浓度下限为 (0.2-0.3) 10-6 。当硫化氢浓度为 (20 30) 10-6 时就出现强烈气味,当浓度为(100 150) 10-6 时,将使人嗅觉麻痹,臭味“减弱”或“消失”,反而嗅不到。当浓度在100010-6 时,在数秒钟内会致人死亡。当浓度达4.3%46%时具有爆炸性。二

2、、硫化氢( H2S)的危害硫化氢不但能使人中毒, 同时对眼睛及呼吸道黏膜具有强烈的刺激作用,能引起鼻炎、气管炎和肺水肿。人体受硫化氢中毒时的征兆如下:1、H2S浓度达到 0.01 0.015%时,流唾液和清水鼻涕、瞳孔放大、呼吸困难。2、H2S浓度达到 0.02%时,经 58 分钟后,引起眼、鼻、喉、黏膜的强烈刺激,昏睡、呕吐、头痛、四肢无力。3、H2S浓度达到 0.05%时,经 30 分钟就失去知觉,痉挛,脸色变白,不进行急救就会死亡。4 、硫化氢极毒,人吸入浓度为 1g/m3的 H2S在数秒钟内即可死亡。三、硫化氢防治1、加强职工的安全教育培训工作。利用全员培训、班前会等时间,针对井下施工

3、作业环境复杂、瓦斯和硫化氢气体灾害严重的问题, 提前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 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 了解硫化氢气体对人体的危害及其灾害预防, 掌握突发预兆 , 提高职工的自救和互救能力。2、在施工前打排放孔或煤层注水等方法稀释硫化氢等有毒有害气体。3、加大工作面风量 , 防止硫化氢积聚。增大掘进面风量, 确保有效稀释和排除瓦斯和硫化氢, 防止硫化氢浓度超限。按照工作面排除瓦斯、硫化氢、最低风速等诸多因素计算决定通风机的选型。当掘进工作面有大量硫化氢气体涌出时, 加大供风量集中抽排, 风筒末端到掘进面距离不得超过5m,以保证掘进工作面风量充足;局部通风机指定专人负责管理保持正常运转。4

4、、由瓦检员随时检查工作面硫化氢气体浓度,做好相关记录,下班后及时向相关领导汇报,每班瓦检员配备一台DVW-50型多种气体采样器,比长式硫化氢测定管,量程为0-100ppm,同时将测定结果告知现场工作人员和带班队长,严禁在任何时间、 任何有害气体情况下超限作业。5、硫化氢毒性极大,但硫化氢比空气重( 相对密度为 1.17) ,且极易溶于水,故在采掘作业过程中,加强工作面及巷道两帮的洒水工作,使爆落下来的煤体湿润,降低有毒有害气体浓度; 在突发事故中用湿毛巾等捂嘴、鼻,向上风侧撤离等。6、工作面应备足量的生石灰,每班在硫化氢积存处抛洒一遍,用水浇水,覆盖整个工作现场, 使其产生水雾溶解硫化氢气体,

5、降低其浓度。7、每次放炮时、必须使用水炮泥和黄土炮泥填充炮眼,放炮后,用大量水冲刷煤壁 . 尽量稀释溶解 H2S,降低其浓度。8、工作面放完炮后,至少等待 15min,待巷道炮烟完全吹散后,由当班瓦检员、安全员检查巷道的瓦斯及硫化氢情况, 在确保巷道有毒有害气体不超限的情况下, 才能由外向里逐步检查, 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当巷道内瓦斯浓度在( 1%)以下和硫化氢浓度在( 0.066%)以下时,作业人员才能进入作业场所。9、加强日常通风管理工作。现场作业人员、瓦检员、安全员、安全管理人员要加强局部通风的管理, 迎头停风后,工作面施工人员要及时撤出,在工作面送风 15min 后,经检测硫化氢及其它有毒有害气体不超标的情况下,方可进入;在未送风前严禁所有人员进入迎头,严格执行风电、瓦斯电闭锁, 对临时停风的巷道恢复通风前,必须先检查硫化氢及其他有毒有害气体浓度。10、对地质资料提供有水或断层、裂隙等地段时,打超前钻孔,提前释放、抽放或封堵硫化氢气体; 矿井出水都会伴随大量硫化氢气体溢出,因此对有出水可能的地段进行超前钻探,避免硫化氢突然溢出。11、加强个体防护, 作业人员配戴防毒面罩、防尘口罩,并在眼睛周围涂抹药水。12、13、14、15、16、(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17、1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演讲稿/致辞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