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行为学笔记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3685720 上传时间:2024-02-1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行为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环境行为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环境行为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环境行为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环境行为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环境行为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行为学笔记(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环境行为学(一章) 环境行为学也称环境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部分涉及人类行为(经验、行动) 与环境(物质的、社会的和文化的)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研究内容 研究人的行为与其相应的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应用这方面的知识改善环境,提 高人类的生活质量。 解决环境问题学习的意义与必要性解决日益 严重的环境问题。当今世界 32 种环境威胁 更好地满足使用者的需求。提高环境、景观以及城市规划设计的质量。(二章) 感觉、知觉与认知环境知觉的性质 1:感觉反映的是当前直接接触到的客观事物,是对物体个别属性的反映,如声、形、色。 2:知觉也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但是对事物整体的反映,需要过去经验或知识的 帮助。是

2、以生理机制为基础的纯粹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主观因素的参与。知觉的产生以各 种形式感觉的存在为前提,与感觉同时发生。一旦感觉的客观事物消失了,感觉和知觉就 停止了。现实生活中,人们都以知觉的形式直接反映客观事物,感觉只是作为知觉的组成 成分。二者统称感知 认知是获得知识的过程,包括感知、表象、记忆、思维等,而思维是它的核心。3 环境知觉是环境信息的最初集合,是我们捕捉并解释环境信息从而产生组织和意义的过 程,是对客观环境属性的整体反映。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感觉接受环境信 息.人的感官中视觉最为重要 ,人从外界接受的信息 87%来自眼睛。 75-90%的人体活动是由 视觉引起的。1. 环

3、境知觉依赖于环境信息和知觉者自身的经验。2. 环境知觉包括的过程:感觉登记、模式识别(特征抽取)、 知觉加工3 日常生活中的环境知觉分为:功利性和美学的环境知觉的特点: ( 1)意匠作用: 知觉是一个主动的过程,经验和习惯起支配作用。如透 视偏差等。( 2)知觉常性:( 3)认知容量: 人类的环境知觉受到其加工信息容量有限性的影响。 (4)对环境的无意识(5)灾害的知觉 ( 6 )个体差异环境知觉理论: (1)格式塔知觉理论 (胡塞尔建立了现象学,主张以自然的观察去 研究纯粹的意识。 格式塔心理学以现象学作为理论基础, Wertheimer 认为, 似动现 象绝不是某些感觉元素的总和,而是感知

4、到的一种运动整体 一种格式塔。 他把这一理论推广到其他知觉现象,认为作为整体的知觉不可分解为元素。),( 2)生态知觉理论, (3) 概率知觉理论。 格式塔知觉理论基本观点:一切心理现象的基本特征是其在意识经验中具有结构 性、整体性,即格式塔性,否定构造主义的元素论和行为主义的分子行为论观点。 以知觉为分析心理现象的基点,以直接经验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为直接经验即个体直接观察所呈现的心理事实,是不能再分析还原为其他元素或 部分的一个整体,整体并非部分的简单相加,整体先于部分并决定部分的性质。格式塔基本原则: (1). 图形与背景 (2). 群化原则:邻近性、相似性、连续性、封闭性(知觉系统

5、把视野中的个别成分综合成一个有组织的整体结构。)( 3)简化原则封闭原则:不完整的视觉对象在完整时呈现简单形状、这一简单形状具有某种合乎 逻辑的连续性。格式塔组织原则从理论上阐明了知觉整体性与形式的关系,对环境 设计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生态知觉理论基本观点: 吉布森在 视觉世界的知觉 强调知觉的目的与功 能,即人类的生存适应。 (环境客体为人类生存提供衡定的功能特征、知觉 反应是先天本能:感知觉是机体在环境中进化适应的结果,且具有遗传性。 人类对工具的依赖,使人丧失某些先天的本能。 ) 生态知觉的运用与景观设计 :环境客体的功能特性分为 :外显功能 :与制造 目的相关的功能。 潜在功能 :使用者发

6、现的其他功能 有益的潜在功能发现提高景观的实际使用价值, 不利的潜在功能则给环境带 来不必要的麻烦。概率知觉理论:由布伦斯维克提出,也称透镜论。基本观点:环境知觉是人从纷杂的环境中筛选出一部分有用意向的过程, 个人在知觉中 起着极其主动的作用。环境中只有一小部分线索是有用的,个人从环境线索中筛选出这一小部分, 而忽略其余大部分。人在环境中不知所措是因为被淹没在环境线索中。 环境提供给我们的感觉信息没有一条完全可信或完全不可信, 仅仅是一种概 率估计。概率知觉理论的运用与环境设计:按不同环境的功能性质恰当的运用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利用视觉错觉创造出人意料的效果 空间认知:空间认知是对环境中空间信息

7、的排列、储存和回忆的方式方法。 (这是 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空间认知则涉及更多的心理过程,包括知觉、表象、记忆、 思维、概念形成和问题求解等过程。空间认知研究的重点是环境意象、场所的记忆与学习以及空间问题的求解等。 感知过的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成为意象或表象。具体空间环境的意象称为认知地图。1. 认知地图的特点:多维的、不精确、完形、简化、个人差异2. 认知地图的构成要素路径:旅行的通道: 大街、公路、铁路边界:不同区域的边界线: 河岸、围墙、绿篱 区域:具有共同特征的较大的空间范围: 宿舍区、一些国家的中国城等 节点:城市中具有战略地位的焦点: 交叉路口、广场、车站、码头等 地标:特征明显

8、且在地景中突出的元素: 建筑、纪念碑等 指路地图与标准地图不同之处 在于指路地图的方位不一定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只要是在自我指向时,图示位置与周围环境结构匹配就可以了。标准指路地图的各 方面还是客观的,不能任意添加、减少、歪曲。而认知地图是主观的,很多主客观 因素会影响它的准确性和对客观环境的吻合程度。(三章) 唤醒概念:处于一个连续体中的状态,这个连续体的一端是睡眠状态,另一 端是高度觉醒的兴奋状态。通常用情绪来解释唤醒。情绪具有两种属性:强度和形式。唤醒与环境评价: 唤醒水平决定情绪的强度;认知和评价决定情绪的形式。 广泛探索 心理上的刺激不足与生理上的饥饿一样令人难以忍受,会驱使人们

9、到 环境中去寻求刺激,以提高唤醒水平。特殊探索 当个人被特定的刺激所唤醒而引起注意时,就可能在好奇心的驱动下 企图通过探索环境的某种不定性唤醒与绩效耶尔克斯 -多德森定律: 当唤醒水平中等程度时,绩效最佳。即唤醒水平与绩效之间 呈倒 U 型关系。从事某项任务时,需要维持一定的唤醒水平。在从事复杂任务时, 唤醒水平偏低。应激:令人不愉快的刺激所引起的紧张反应。 应激源:引起应激反应的环境刺激。 应激反应包括了生理反应、情绪反应和行为反应。 环境应激理论的主要内容:应激源的特性、对应激源的评价、应激反应的种类 应激包括两个方面:主观反应与客观刺激 客观刺激的性质和强度能否对主体构成威胁或干扰主体的

10、认知评价和承受力 一个事件是否具有应激性,取决于事件本身的特点和个体对它的评价方式。 应激过程必定是以人们认为某个刺激具有威胁的认识评价为起点 评价的类型: (1)伤害 -损失评价,关注已造成的损坏。 ( 2)威胁性评价,关注未来 的危险。(3)挑战性评价,关注战胜应激的可能性。 应激反应的种类和特点:生理反应塞利 GAS警觉阶段( Alarm reaction) 促进自主反应(心率、肾上腺素分泌等)加速,个体的耐受能力下降 抵抗(适应)阶段( Adaptation and resistance) 主体对应激源重新评价, 耐受能力逐渐恢复, 常常达到较原本耐受能力还高的状态。 衰竭阶段( Ex

11、haustion ) 应对策略:直接行动策略以问题为中心。缓解策略以情绪为中心。 适应:当一个厌恶刺激反复出现多次时,个体对他的应激反应就会越来越弱,这种 过程称之为适应。对应激适应的有利方面:应对应激既能提高自信心,也可发展应对技能 适当的应激导致的唤醒状态有助于提高绩效。对应激适应的弊端:当所有应激总和远远超出个体应对能力时,就会导致身体或心 理上的崩溃,如身心紊乱、工作绩效以及抵抗力下降。认知超负荷,导致认知加工 能力负荷过重,容易出错。一、环境负荷理论内容: 由梅拉比安( 1976)提出 认为,环境信息从三个方面影响环境负荷:强度、新奇性和复杂性。1. 个人处理输入信息的能力以及对输入

12、刺激的注意力是有限的2. 当来自环境的信息量超过个人的处理最大能力时, 就会导致信息超载。 此时的一 般反应是视野狭窄,即忽略与手头任务无关的信息。3. 一个刺激越强烈、越不可预测或不可控,就需要给与越多的注意。4. 长时间的注意会引起信息超载现象, 导致个人注意力涣散, 很难再从事需要继续 集中注意力的工作。5. 通过减少信息加工或到有利于恢复健康和体力的环境中,如林间小路、公园等, 注意疲劳会得到恢复注意恢复理论。有两种方法来达到与环境的平衡: ( 1)适应改变对刺激的反应; (2)调节 改变刺激本身。行为约束理论( Behavior constraint ):某些因素限制或干扰了我们想要

13、做的事情, 并且从认知角度把这种情境解释为超出了自己的控制,即失去控制感。这是反应的 第一阶段。关注行为背景对大多数人行为的影响,也被称为非个体行为模型 把行为背景作为一个独立实体,会随时间改变,但具有特定的物理结构;使用现实 环境中的真实行为作为研究对象。行为背景的人员配置:执行者、次要执行者、最小维持量、容量、申请者。(四章 )减少噪声措施: 1. 降低交通噪声:合理规划、绿化;选择适当墙体材料;制定相应的法律和监控系统;2. 限制施工噪声:通过法律加以管理。3. 治理商业噪声:政府出面,改变不合理的布局。 行为堕落:即动物的行为随着数量的增加而出现变态或具有攻击性,伴随着出生率 下降、死

14、亡率升高。社会密度和空间密度以不同的形式影响人的情感体验。增加社会密度时,人们往往 采取退缩行为,空间密度增加会引发儿童的攻击行为。攻击性与空间大小有关,而 不是过多的人存在引起的行为。从环境 -行为关系的多种角度来解释:在什么情境下,高密度会被评价为拥挤? 答:(1)环境负荷 人被动的接受不需要的环境刺激, 导致过度唤醒或信息超载。 ( 2)行为约束 高密度导致阻塞,妨碍人的自由和行为选择,如环境拥挤、交 通堵塞。(3)生态心理学 过多的人在争夺过少的资源。(五章) 个人空间定义:是指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不见边界的、不容他人侵犯,随我们 移动而移动,并依据情境扩大和缩小的领域。人际距离 4种:

15、亲密距离( 045厘米)、个人距离 (45 120厘米)、社交距离( 1.20 2.10 和 2.103.60 米)、公众距离 (3.607.60 米间,甚至大于 7.6 米) 私密性定义: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是指对生活方式 和交往方式的选择与控制。私密性可概括为两方面:行为倾向 退缩、心理倾向 信息控制 领域性定义:个体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 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领域性三个类型:主要领域 (使用时间最多,控制感最强;为个人或群体独占和专用,得 到明确公认和法律保护) 、次要领域 (不归使用者专门占有,属于半公共质;主要领域

16、和公 共领域之间的联系地带) 、 公共领域 (可供任何人暂时和短期使用,不能违反规章、如果公 共领域频繁的被同一个体或群体使用,很可能变成次要领域) 。 用,得到明确公认和法律保护)性质;主要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联系地带) 、 公共领域 (可供任何人暂时和短期 使用,不能违反规章、如果公共领域频繁的被同一个体或群体使用,很可能变成次 要领域)。纽曼提出可防卫空间与 形成易于被感知并有助于防卫的领域 、自然的监视领域 有关 六章 城市复兴定义:为保持和提高城市的环境、经济和社会健康状况而采取的一系列 步骤和措施。可防卫设计: 在看起来具有一定防御性的地域内,入侵者不会轻举妄动,他们认为主人 一定会主动还击。促使居民彼此之间的联系、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