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教师版

上传人:s9****2 文档编号:513680105 上传时间:2023-12-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教师版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太宗十思书》导学案教师版(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紫琅中学语文学科导学案【课 题】:谏太宗十思疏【备 课 组】:高一语文【主 备 人】:钟海英【审 核 人】:顾美娟【备课时间】:2010-3-5【教学目标】1. 辨析“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词义;积累文言虚词“以、哉、所”的用法;区别文中“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古今异义词的含义。 2.领悟“居安思危”“戒奢以俭”“虚心以纳下”的道理及“十思”的积极意义。 3.学习本文多用比喻说理的手法,体会对偶句、排比句的风格特征。 【教学重点】:1.掌握“浚、殷、冲、牧、壅、谬、董、振”等文言词的义项。 2.理清思路,理解“十思”内容及其意义。 3.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

2、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 【教学难点】 :学习文章用比喻说理,生动形象的特点,体会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整齐而富于变化的风格特征。2. 【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介绍背景材料,疏通文字障碍,理解并掌握课文大意。【课前预习】学生课外搜集相关资料,课上交流。1、作家作品简介 2、简介背景 3、文体介绍【文体介绍】:疏,是古代臣子向帝王陈述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如西汉晁错写给汉文帝的论贵粟疏。【魏征简介】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曲阳(现在河北省晋县)人。唐代文学家、政治家、史学家。 -少年孤贫,有大志。隋末参加李密义军,后随李密投唐。太宗即位,授以谏议大夫。由于他生性刚直,

3、善于直言诤谏,竭诚以事太宗,因此深得信任。唐太宗“数引征入卧内,访以得失”。魏征一生先后上书二百多次,达数十万言,大都被采纳。他死后,唐太宗悲痛不已,亲自为他写了碑文,并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这足见魏征在当时的影响【简介背景】唐朝初年,唐太宗常以隋朝的暴政为戒,不敢过分使用民力,能够节私欲,明赏罚,广开言路,积极纳谏。到了贞观中期,生产有了较大发展,人民生活逐渐富裕,加以对外战争年年胜利,边防巩固,国威远扬,于是在一片文治武功的欢呼声中,唐太宗渐渐骄奢,渐渐忘本,开始对百姓作威作福起来。尽管“百姓颇有怨嗟之言”,可

4、是这声音早被朝野上下歌功颂德的欢呼声淹没了。正直的魏征对此深感担忧,贞观十一年(637)从三月到七月,五个月内他一连给唐太宗上了四疏,劝太宗“鉴彼之所亡,念我之所以保”,励精政道,巩固统治。 十思疏便是四疏中的一篇,阐明了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道理。据说太宗看到奏疏后非常感动,于是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诚极忠款,言穷切至”,表示从谏改过。【导入】俗话说:伴君如伴虎。因为忠臣批“龙鳞”,逆“圣听”讽谏帝王确为不易之事。比干挖心、屈原放逐就是千古明证与教训。然而,唐代谏臣魏征一生上疏言事二百多次,非但没有招来杀身之祸,相反却得到了唐太宗的称赞“诚极忠款,言穷切至”,并说“公之所谏,朕闻过矣。

5、当置之几案,事等弦韦”。这是为什么呢?下面,就让我们在千古传诵的谏太宗十思疏中找找答案吧! 【活动一】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拿出笔来,在需要记录的字词上做记号。 2、学生自读、齐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画出难懂的字词句。【活动二】各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研讨课文的第一段。(如组内推举一个讲解员,逐字逐句讲解这一段,其他人员补充;可以组内分工,一人解决一句,再综合翻译;可以每人找出难懂的字词句,交由全组共同商讨解决。)教师提问如下文言知识,以检查学生掌握情况。(1.臣闻求木之长者 求:追求,想要。 之:取消独立性。 (2.必固其根本 根本:古根,今事物的本质。 (3.欲流之远者 流:泉流,名词。

6、(4.必积其德义 其:他们。 (5.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而:却 (6.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固:稳固 (7.臣虽下愚 虽:虽然(不能讲成“即使”,此句自谦)。 (8.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神器:帝位。重、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 (9.不念居安思危 念:考虑。 (10.戒奢以俭 以:用,实行,厉行。 (1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 亦:也。以:而,却。 (12.塞源而欲流长也 流:水流,名词。 【活动三】小组讨论,教师指定小组展示讨论成果(两个小组展示一个问题)。教师点评指导。1、第一段中有那些比喻句?包含了什么观点?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何在?比喻句:“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

7、必浚其泉源”“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观点:(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2).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喻证法把积德安国这个抽象的道理用固本求长、浚源欲远这种生活常识进行比喻,使论述变得更加生动形象而易懂; 正反对比论证法采用强烈、鲜明的对比使劝谏对象更加深刻地认识到思国之安必积德义的道理。 2、起义句中前两个分句对第三个分句起什么作用? 答:前两个分句说的是事物常理,可以顺其自然地引出所要阐明的观点,也能对观点起到论证说明的作用。 3、魏征虽是大胆直谏,但在劝谏中也讲究方式方法,言语也中听,你能说明这样的特点吗? 答:首先是用了比喻手法,使

8、劝谏生动形象化;再就是借贬低自己来抬高君主,使对方耳听直言心悦诚服。 4、本段三句话各是从什么角度来阐述自己的看法的? 答:第一句正面引出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重要性;第二句从反面论述自己的主要观点,阐明积德义的必要性;第三句从皇帝自身地位的角度来阐明不积德义的严重后果,进一步论证治理国家,必积德义。 板书: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排比句 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正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中心论点;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德不厚而思国之安,排比句 反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第二课时【教学要点】学习本文第二第三段,掌握相关文言知识,体会“十思”的积极意义。【活动安排】【活动一】全

9、班齐读课文,教师提问学过内容,小组抢答。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长”、“远”、“安”,形容词。分别解释为:高大、长远、安定。“固”、“浚”、“积”动词。 分别解释为:使固(使动用法),疏通,积聚 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明哲:明智、通达事理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当”、“居”,动词。分别解释为担负,身处【活动二】研读第二、三段。各组提出需要解释的字词句给另一小组,相关小组作答后,由第三小组检查评价(具体操作:第一组给第二组出题做,第三组负责评价;第二组出题给第

10、三组做,第四组负责评价,以此类推)。小黑板不够用,可在前后黑板上完成。全班评出扣分最少的三个小组,依次加3分、2分、1分。教师点评,注意下面字词,看学生是否掌握。第二段(1.凡百元首 元首:指帝王。 (2.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繁:多。盖:大概。 (3.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取:攻取。守:保卫。 (4.盖在殷优,必竭诚以待下 盖:因为。以:来。 (5.既得志 既:已经。得志:实现愿望。 (6.则纵情以傲物 以:而,表并列。物:别人。 (7.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骨肉:至亲之人。行路:名词。 (8.虽董之以严刑 虽:即使。之:代人民。以:用。 (9.振之以威怒 振:同“震”,威吓。 (10.貌恭而不心

11、服 貌:表面。而:然而。第三段(1.诚能见可欲 诚:(如果)真的。 (2.则思知止以安人 思:想到。安:使动用法。 (3.念高危 高危:(地位)高高在上充满危机。 (4.惧满溢 惧:担心。 (5.则思江海下百川 下:动词居于之下。 (6.乐盘游 乐:意动用法,以为乐。 (7.则思三驱以为度 以为:以(之)为。度:限度。 (8.则思虚心以纳下 虚:使动用法,使谦虚。 (9.惧谗邪 谗:动词作名词,说别人坏话的人。邪:形容词作名词,邪恶的人。 (10.则思正身以黜恶 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11.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无:同毋,不要。 (12.总此十思,宏兹九德 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13.简能

12、而任之 简:选拔。能: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 (14.择善而从之 善: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 (15.则智者尽其谋 尽:形作动,用尽。 (16.信者效其忠 效:献出。 【活动三】赏析二三段。1、2、4个问题较简单,各组讨论后,口头展示,快速抢答。第3题结合你所学的知识,不同观点的小组进行辩论。1、作者在第二段概括了什么历史教训?这样的历史教训原因 是什么?答: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 在于统治者得天下之后“纵情”“傲物”。2、作者在第二段所阐述的主要看法是什么?采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答: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对比善始与善终;竭诚待下与纵情傲物。比喻载舟覆舟,所宜

13、深慎。3、作者魏征对以严法治国持什么看法?我们现在强调健全法制,你认为可行吗? 答:魏征对“严法治国”既没有推崇,也没有反对,只是认为“法制”不是问题的关键,根本还在于统治者对天下黎民要竭诚相待。我们强调健全法制,实际也是为了使天下变成一个公平合理的社会,这与魏征主张“竭诚以待”是一致的,那当然是可行的。 4、第三段提出了哪“十思”? “十思”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十思各从哪些角度去谈论治国之道?作者理想的政治境界是怎样的? 答: 核心:正己安人。角度:一二思戒奢侈;三四思戒骄躁;五六思戒放纵;七八思戒蒙蔽;九十思戒主观。境界:智者尽其谋垂拱而治。【教师小结】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

14、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为了将自己的意思表达清楚,作者言词恳切而情感真挚,处处为对方的江山着想。 运用比喻而深入浅出,时时把握对方心理; 骈散结合而句式整齐,既有语势又简明扼要。 板书:思 人君当思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提出问题 为什么思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分析问题 思些什么 诚能十思,垂拱而治 解决问题 第三课时【教学要点】整理本课的文言知识,巩固练习。【活动一】完成谏太宗十思疏知识清单文言知识积累一、古今异义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古义:树木的根部,在土里的那部分,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2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感。 今义:尽情。 3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 古义:“以之为”的省略,即“把它当作”。 今义:认为。4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使心虚。 今义:一种谦虚的美德。 二、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做动词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2形容词作名词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3形容词使动用法必固其根本 则思知止以安人则思虚心以纳下则思正身以黜恶三、文言句式1判断句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