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说课稿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3655047 上传时间:2022-08-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512.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说课稿(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探究影响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说课稿一、选题背景: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够运用数学模型,分析和解释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的因素, 并 应用与相关实践活动中。教材分析:人教版必修三第四章第二节中要求学生初步探究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 的 规律,熟悉抽样检测法,尝试建构数学模型。学情分析:学生能够理解实验原理,尝试建构数学模型,但血球汁数板的使用不够熟练 ,对 影响种群数屋变化因素的综合性理解不全而。二、实验器材实验材料与试剂:安琪干酵陥 5%匍萄糖注射液,马铃萼,0.2%亚甲基蓝染液。 实验仪器与设备:数码显微镜,数显恒温水浴锅,多轨道摇床,溶解氧传感器,二氧化 碳 传感器,酒精检测仪,电子

2、天平,洒精灯,锥形瓶,血细胞计数板,滴管,移液管,烧 杯,封 口膜,皮筋。三、实验创新要点(一)创新一:综合利用实验设备,搭建新的探究平台 运用数码显微镜成像,学生观察更直观。数显恒温水浴锅、多轨道摇床、溶解氧传感 器、 酒精检测仪、二氧化碳传感器等仪器使结果数字化呈现,搭建了微观生物学与教学的平 台。(二)创新二:缩短实验周期,提髙探究效率由课本中连续 7天的实验观察、数据整理,缩短到 10小时实验观察、数据整理,使实 验更 便捷,有利于学生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三)创新三:多角度,深入科学探究 改造课本传统实验的单一因素,进一步探究温度、溶解氧、营养条件、代谢产物等因素 对 种群数量变化的

3、影响,建构数学模型,形成整体性思维。四、实验设计思路 基于科学思维、引导学生建构模型、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念指导下,【闻绕探究酵母 菌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进行实验创新。五、实验教学目标科学探究:在初步科学探究的基础上、进一步设讣探究方案并动手实践完成实验。 科学思维: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建构数学模型,阐释数量变化规律,形成整体性思维。 生命观念:运用数学模型,解释种群数量变化规律,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态观。 社 会责任:通过科学实践,解决日常生活中食品发酵问题,认同工业发酵的重要性。六、实验教学内容 本实验通过综合性利用多种数字化实验设备,搭建了探究温度、溶解氧、营养条件、代 谢 产物等的实验

4、平台,为学生综合性理解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提供了事实和证据,形成 严谨 的科学思维,建构了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生命观念。七、实验教学过程教材实验一发现问题一 深度探究f实践建模-关注生活(-)教材实验开放实验室,各小组进行教材实验,用概的葡萄糖溶液作为底物培养酵母菌,每天同 一时 间观察,连续 7天,记录数据,绘制曲线。在实验中学生利用两个酒精灯火焰间形成的 无菌区 域进行无菌接种:彻底淸洁血球汁数板,吹风机烘干:用 0.2%亚甲基蓝染色,区分 活细胞和死 细胞:数码显微镜观察,五点取样求平均值,使结果更准确。通过实验改进、关注细节、规范操作、垂复实验,尽可能减小误差。(二)发现问题问题1:从

5、曲线(图1)中看到,酵母菌1天时达到峰值,后而6天保持相对稳世,没 有 出现典型“S”增长。问题2: %组之间的数据(图2)有明显差异。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囿于定论,提出质疑,敢于批判,形成严谨的科学思维。(三)深入探究问题 1:从曲线中看到,酵母菌 1天时达到峰值,后而6天保持相对稳左,没有出现典 型“S”增长。针对问题 1,学生网上查阅资料:适宜条件下,不同种类的酵母菌大约2小时增殖一代 ,10 小时左右达到稳左期。新教材选择性必修三中也有相关实验。基于此学生设计实验, 以 5%的匍 萄糖作为底物培养酵母菌,每两小时观察计数一次,观察 12小时,实验10小时 可以观察到酵 母菌种群数量

6、的增长趋势和峰值。问题 1的解决为问题2的突破奠左了基础匚问题 2:各组之间的数据有差异。针对问题 2学生做岀假设:营养条件、温度、氧气、代谢产物等因素影响酵母菌种群数 量 变化。每组选择一个变量设讣实验,如何控制变量是关键。营养条件组:增加底物种类,增设无菌水组、马铃萼培养液组及 5%葡萄糖和马铃薯培养液混合组。(图 3)图 3 不同营养条件的培养液温度组:学生首先想到的是恒温培养箱,一台恒温培养箱只能设置一个温度,实验周期长。学校有多台数显恒温水浴锅(图 4)可以设宜多组实验,但只能设置髙于室温的温度, 对 于低于室温的温度,加入瓶装冰水(图 5)调节,上、下温度误差不超过0.5摄氏度。图

7、5加入瓶装冰水的数显恒温水浴锅氧气:用过氧化氢分解制造氧气,用注射器向培养瓶中注入不同体积的氧气,得到高氧 组低氧组和无氧组。但这一装置,不能持续供氧,且对酵母菌种群计数时,不易控制氧气予以否泄。溶解氧:通过改变摇床的转速,改变溶液中溶解氧的浓度。为了避免讣数时对装置中溶解氧产生影响,同时设置 6 个组进行实验(图 6),每 2 小时取 1 个进行测量计数。图 6 多轨道摇床如何测左溶解氧呢?利用溶解氧传感器。学生首先进行调零校正(图 7),再进行数据 测量(图8)。对未接种的5%葡萄糖溶液在不同转速下进行溶解氧测左(图9),发现在一泄范用内,溶解氧随转速的增加而增加。图 7溶解氧传感器的调零

8、校正图 8溶解氧传感器的数据测量图 9 不同转速下溶解氧的测虽数据代谢产物:利用二氧化碳传感器和酒精传感器测量二氧化碳(图 10) 和酒精(图 11),由于实验条件限制,只是将其作为因变量进行检测没有作为自变量。通过检测发现,在一 泄时 间内,随着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增加,二氧化碳和酒精逐渐枳累。图 10 二氧化碳传感器测量 其 他各组按照实验方案完成实图 11 酒精传感器测量验,并展示交流。(图 12) 、(图 13、(图 14)图 12 营养条件组的展示交流图 13 温度组的展示交流图 14 溶解氧组的展示交流学生通过践行实验,进行数据处理,分析与综合,建构数学模型,提升了实验动手和 科学 探

9、究能力。(四)实践建模学生对不同营养条件(图 15)、温度(图 16)、溶解氧条件(图 17)下的数学模型进行汇 总,发现在一定空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不是单一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而 是综合性的, 受多种环境因素的的共同作用。深刻理解了环境容纳量的概念,形 成概念模型。14Oh 2h 4h 6h 8h IOh 12hT-无茵水组-5%呀萄槍组T-马铃薯溶液组T-研葡萄槍+马铃薯溶液组4.5身olOh 2h 4h 6h 8h IOh 12h5C -15Co-25Co-35Co图 15 不同营养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图 16 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5030201002468102

10、50pmin 组 f三450pmin 组 i-50pmin%&图 17 不同溶解氧下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 学生对数学模型进行归纳与综合,建构概念模型,实现模型的转化,发展认知水平,确 立 正确的生态观,形成整体性思维。本实验中,学生综合利用实验设备,搭建新的探究平台,改造课本上传统实验的单一因 素,多视角进行科学探究,结合科学事实与证据,运用科学思维的方法,理解影响酵母菌种 群 数量变化的因素。20),参观了河北正定子龙醉酒厂(图 19),看到了拌粮与装甑(图 21)的过程,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在他们心中埋下了科研的种子。图 18 石家庄市华北制药新药研发中心图 19 河北正定子龙醉酒厂(五

11、)关注生活 将知识迁移到日常生活的食品发酵。学生进行面粉发酵,通过队医未发酵面团和发酵一 小 时面团的大小,发现,29摄氏度比 26摄氏十度更适宜,加白糖组比加牛奶组面团发酵的 更 大。我们还走访了石家庄市华北制药新药研发中心(图18), 了解了他们的研究方向(图大宗理品图20研发方向图 21 拌粮、装甑八、实验效果评价(-)学生反思(1) 易阳:严谨的生物实验,需要无菌操作,多次重复实验.取平均值。利用图像分 析数据,直观判断数据变化。(2) 周皓宇:小小细节也有可能导致实验失败,寻找原因的发散性思维,探究时的专 注, 实验时的严谨,使我感受到了生物实验的科学性。(3) 梁冬玉:生物实验不是

12、简单的动手操作,需要极大的细心和耐心。实验也不是一 个人 的实验,需要团结协作、分工配合。学生通过践行实验深刻的感受到了严谨.建模、重复、发散、专注、团结、耐心在科学探究 中的 重要性。(二)教师感悟(1) 溶解氧传感器使结果数字化呈现,数码显微镜便于微观世界的生物准确计数,多 种数 字化设备综合运用,使定性实验转化为定量实验。(2) 由课本中连续7天的实验观察缩短到10小时实验,优化实验进程,缩短了实验周 期,有效提高学生的探究效率。(3) 在课本实验的基础上,増加了对温度、溶解氧、营养条件、代谢产物等多因素的 探 究,学生对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了综合性的认识,把数字化的数学模型及时转化为 生物 学概念模型,形成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整体性思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