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概念的掌握发展思维能力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3650196 上传时间:2023-01-2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过概念的掌握发展思维能力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通过概念的掌握发展思维能力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通过概念的掌握发展思维能力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通过概念的掌握发展思维能力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通过概念的掌握发展思维能力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通过概念的掌握发展思维能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通过概念的掌握发展思维能力(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通过概念的掌握,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给教师提出的教学建议。显然,创设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体验和理解数学、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也有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由此可见,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时代的需要,也是数学学科教学要不断解决的重要课题。 下面,就我在教学中的体会,谈一下概念的掌握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概念是思维的基础。为此,在学生头脑中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是数学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学中,我注意根据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

2、主的特点,鉴于数学概念本身的魅力。利用儿童的好奇、向上、好学、主动的特点,最大限度地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一、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实物演示建立概念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一堂课的丰富性大多源于它本身的生成性,也即在课的进行过程中会生成一些即发的、非预期的教育性因素。实践证明,教师对课堂的生成性加以把持与整合,可对学生产生最佳的教育影响。比如,在第一册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时,不动手靠教师讲学生也会计算。但是从培养学生素质的角度来说,我们应从小问题着手,可以让学生根据算式摆小棒9+3 ,左边摆9根,右边摆3根,然后问,怎样移动小棒使我们一眼就知道是多

3、少根呢?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最后学生想出了很多办法,先从右边拿一根放到左边,左边凑成10根,左边的10根和右边剩下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先从左边9根中拿7根放到右边,右边凑成10根,右边的10根和左边剩下的2根,合起来就是12根。这样,通过有序的操作过程。要求明确、步骤清楚、重点突出。学生在动手中明确算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手是脑的老师”“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上”我们提出手脑结合,注重实践习惯,就是在知道学生学习书本知识的时候经常引导、鼓励学生用手比比划划做做实验等来帮助思维。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的学具,让学生实际操作。低年级学生要求摆、想、说,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在实际生活

4、中理解并加深概念。例如:一年级学生在理解、掌握“同样多”和“相差数”的概念上,我抓住一下层次的训练。(1) 利用实物,让学生感知比多比少。 5比3多2 4比6少2(2)利用摆实物,找出一一对应的两个量及不同样多的量,从而理解“同样多”和“相差数”的概念。 同 样 多 相 差 数(3)看线段图,口述图意,加深理解概念。 5朵黄花: 多3朵红花: ?朵口述:红花和黄花比较,红花比黄花多3朵,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3朵,要求红花有几朵,也就是黄花和红花同样多的5朵,加上红花比黄花多的3朵,就是红花的朵数。这样训练不仅为学生以后解答这类应用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5、。二、激趣引思,理解概念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再创造“,是根据学生自己的体验,并用自己的思维方式重新去创造有关数学知识,坚持对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的探索性学习,它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而去主动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自我探索、自我建构。学生的学是课堂教学的中心,一学生主动、积极思考为出发点,教师只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大胆思考,“施教之功,贵在引导,巧在开窍”。教师在这过程中当学生的合作伙伴和点拨者、不重复学生已学到的方法,就学生知识水平、思维状况产生疑问的共性作为突破口,有的放矢地引导思维。我非常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根据儿童的从直观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思维方

6、式,为此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来理解并运用概念。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时,由于学生刚接触乘法,所以时刻注意让学生动手摆,动脑想,开始为了引入新课,教师出现这样几个算式:2+2+2= 2+3+5= 8+8+8+6= 9+9+9+9+9= 让学生明确有一些加法算式中的加数是相同的。从而使教师讲清了两个概念,相同加数和相同加数的个数。然后教师出示几个例子,让学生反复说,求几个几相加,再要求学生举几个例子。这时教师设疑激思问,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了用加法外,还有一种方法计算起来比较简便,同学们想不想学。学生产生了好奇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通过直观演示,形象、逼真、具体、有针对

7、性地动手、动脑,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教到学,由学到归纳,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在教学分数意义一节时,开始一步铺垫复习打好基础。黑板、课桌的长度,1个苹果平均分给2名同学,3个苹果平均分给4个同学等都不能用整数来表示。从而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第二步通过过渡沟通,巧妙扩展,由于以前学生学过分数的初步认识,所以教师通过把一块月饼平均分成2份,1份是,把一个正方形纸对折成4份,一份是,3份是。把一条线段,几个苹果,几只熊猫等教具都平均分成几份,1份表示几分之一,几份则表示几分之几。第三步通过逐步抽象恰当概念。老师逐步把“单位1”抽象出来,即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

8、数叫做分数。第四步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分子、分母的含义,做到讲中有练,练中有讲,讲练结合。在讲质数、合数这一节中,我是这样做的:学生已经学过自然数、奇数、偶数,在此基础上,可以提出问题,你都学过哪些数?学生举例回答。整数中包括 1 2 3 40和自然数,根据这些数(5 6),观察出自然数特征。恰在学生不解时教师7 8问,你观察这些自然数的约数有什么特点?(列)学生经过思考得出,前列约数是1和它本身,后列约数有很多,通过学生的讨论,学生自己总结出什么是质数。通过对比,得出什么是合数。最后讨论“1”属于质数还是合数。通过教师的导,使学生自己得出相应的概念。这样就大大减轻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9、理解随之深刻了。记忆也牢固了。为学生运用概念进行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课堂教学过程中,触发学生的情感,让师生的情感在教学中互动,既激发教师的教学潜能,又唤起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和态度,使学生主动展开思考和判断,并在这个过程中掌握各种技能,最后达到认识、理解和提高,如此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这样,学生从中体验到学习的兴趣,就乐于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并对学习活动产生持久的兴趣,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在教“倒数”这一概念时,教师设计了( )=1 ,4( )=( )=1这样两道题,让学生来填。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就自告奋勇迅速填完。学生怀疑教师提前备好了答案。教师就让学生出几道

10、这样的题,他们出完题,老师会流利地说出答案,并让他们自己亲自计算一下,教师填的对不对,结果全对,学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感到奇怪。这时,再让学生看一看,想一想,议一议,老师为什么填的这样快而且准呢?通过计算、观察、思考、讨论。学生发现每组数的乘积都是1,老师总是把已知的分数的分子、分母位置调换后填在括号里,当学生的发言得到教师的充分肯定时,学生心中充满了成功的快感。这样,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学到了新知;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以及怎样求一个数的倒数。这样在新课过程中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模仿学”为“善学”,把发表见解看成是学习成就,从而获得学习数学成功的喜悦。 通过各种方式,采用各种途径对概念进行教学,逐步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周围的世界,真正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得到培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