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点》教学案例

上传人:cn****1 文档编号:513583719 上传时间:2023-09-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雨点》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雨点》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雨点》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雨点》教学案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雨点》教学案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雨点》教学案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雨点》教学案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雨点教学案例 旧县小学小学:秀美仙 教学内容雨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 2 课课文。这是一首诗歌, 全诗 8 行,4 句,句式整齐,韵律优美,读起来节奏感很强,朗朗上口。 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雨点落入池塘、小溪、江河和大海里的不同模 样: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种动作是 一年级 的孩子所熟知的, 也是他们可以真切感受甚至直接表现出来的。 再加上课文分别给雨点的 四种状态配了插图,也大大方便了孩子们把抽象的文字具体化。就这篇 文章来说,具体化的过程也就是情趣化的过程。再仔细读来,文字表面 上全是在写雨点,但背后却表现了池塘、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所 以,透过雨点的变化还应引导孩子发

2、现以上四处地方的不同特点。 教学目标1、会读本课 9 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 1 个字只识不写,会写“落、 海、洋”三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利用插图理解课文。初步认识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并通过 雨点的动态变化认识他们的特点,激发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兴趣。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4、能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 展开想象,仿造课文中的句式练习说话。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情趣。1、师:这节课,徐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些朋友,看,他们来了。课 件出示顽皮的小雨点从云上翻筋斗跳下来,并配音:“哈哈哈 - ,我 们下来了!”师同时提问;“他们是谁呀?”学生在回答“雨点”的同时,

3、屏幕上左右闪动“雨点”两个字(出示题目)。多可爱的雨点啊, 谁来跟他打个招呼?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 2 课雨点,齐读课题。2、这些雨点是从哪儿来的?3、这些雨点都落到哪儿去了?读了课文后,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答 案。(设计意图:创设情境,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调动起来了,这符合 学生的心理特点。孩子们兴趣盎然地跟雨点打着招呼,自然而然地过渡 到新课中来。)(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1、出示学习目标:借助拼音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正确、 读通顺。2、学生自由读课文。3、检查生字词大家读得这么认真,把小雨点给吸引过来了,他们带来了好多词语, 想考考大家,大家有没有信心读好?课件出示词语:落进

4、池塘小溪 海洋睡觉散步奔跑 跳跃采用各种形式读词语。4、词语读准了,相信大家一定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1)指名读:谁来展示一下?(2)这首诗歌一共有几句话?小组轮读。三)图文结合,读懂课文。1、刚才我们跟小雨点去了哪里?(句式:雨点落进。)2、谁能用“雨点落进、和。”的句式说一说?(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 重视朗读 ,理解内容,体验情感,都要以学生的充分阅读为前提 。因此, 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性阅读,并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 们潜心读书,深入思考。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从学生的学习 出发,在读中学习生字,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3、这

5、篇课文不仅告诉我们雨点落进了这些地方,还告诉我们雨点落 进不同的地方样子是不一样的。4、出示学习目标:雨点落进不同的地方有什么不一样呢?请边读课 文边把句子中不一样的地方用“”画出来。5、自读课文,交流,展示。理解“睡觉、散步、奔跑、跳跃”。6、那你能读出它的不一样吗?为什么这样读?7、师:真是一群活泼可爱的小雨点!他们来到平静的(),慢慢流淌的( ),急速流动的( ),波涛翻滚的( )。 现在你能把课文读好吗?8、把课文读好,要做到什么?(读准字音,有感情,有表情,还可加 动作。) 自由练读。9、指名学生读,并作出恰当的点拨、评价,从而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 的。10、练习背诵。 (设计意图:雨

6、点落进不同地方, 样子也不同。 结合图片,认识“池塘”、 “小溪”、“江河”、“海洋”的特征。想象池塘的平静安逸,联系生 活体验,感受“睡觉”的安适;从缓缓流淌的小溪,联想到平时散步的 悠闲自得、轻松舒适,并说说平时散步周围环境怎样、心情怎样、谈些 什么从而读出舒缓、轻松的语气;利用江水奔腾不息的画面,请同学谈谈大江是什么样的;认识海洋的特征时,仔细看图,想象小雨点蹦跳的 心情、感觉,联系自己玩蹦蹦床时的情绪、感觉,从而读好最后一句。 这一过程,实质是学生由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品味到内在情感的真切流 露,更是学生内心与文本产生共鸣的过程。这也就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 与文本对话。)(四)、课间休息,音

7、乐欣赏。 播放小雨沙沙,学生唱一唱,跳一跳,放松休息休息。 (设计意图:一首小雨沙沙,引起学生的无限遐想,把学生的思维 引发开去,使他们随着小雨来到田野,共同倾听种子高兴的说话共 同畅游美丽的大自然,激发起他们表达的欲望。)(五)、拓展练习,训练口语。启发学生看池塘、小溪、江河、海洋图后,想:“小雨点还会落到 哪些地方?去干什么?” 生发挥想象、畅所欲言。(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潜能,促进 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教师应大胆面对孩子的想象, 充分挖掘“异想天开” 的合理因素,使他们敢想,敢说,敢于创新。)过渡:“小雨点可高兴了,他们到了这么多地方去玩耍,它说如果 你们能

8、把这些生字写好,它会更开心的!”(六)、读写结合、书写生字。1、请生读准“落”“海”“洋”的字音。2、请学生观察三个字的结构,以及在田字格中的摆法,并说一说。3、引导学生说出“海”“洋”两个字的偏旁为什么是三点水,加 强学生对汉字造字规律的了解。4、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批阅。(设计意图:给优秀作业加圈圈,对老师来说是举手之劳,但对孩子的 激励作用很大,这一设计满足了学生的情感需要。) 综合阐述新课程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 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多方位创设说、演的情境,由浅入深,迁移反馈, 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语感得到深 化、内化,并开

9、发学生的语言潜能,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得到提高。1. 激发情感,诵读诗歌。教学中针对文章优美的语句,让学生充分地感受,全身心地诵读, 让语言所抒发的情感溢出纸面,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 鸣。在与文本的碰撞中学生仿佛觉得自己就是小雨点,在池塘里甜甜地 睡觉,在小溪里愉快地散步,在江河里兴奋地奔跑,在海洋里尽情地跳 跃。这样朗读课文, 由我及物, 学生和语言合二为一, 进入了情景交融、 物我同一的审美境界。2. 启发想象,编写诗歌。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语文 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 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思,

10、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 力。”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 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在雨点教学设计中, 我安排了这样一个迁移练习, 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小雨点 还会落到哪里?它在这些地方又是什么样儿的?学生在这方面有较多 的生活积累,通过教师启发,生活中的许多场景很快在学生脑中再现, 并能以课文为例,说出雨点落到不同地方的不同形态或带来的变化。雨点落在山坡上,在山坡上玩滑梯 雨点落在树叶上,在树叶上打滚。” 雨点落在树枝上,在树枝上荡秋千。” 雨点落在房顶上,在房顶上做游戏。” 雨点落进草地里,在草地里跳舞。” 雨点落在花朵上,在花朵上捉迷

11、藏。” 雨点落在马路上,在马路上玩耍。” 雨点落在操场上,在操场上休息。” 雨点落在水池上,在水池里游泳。” 雨点落在水桶里,在水桶里弹琴。” 雨点落在麦苗里,在麦苗里嬉笑。”学生你一言,我一语,智慧的火花在课堂上迸溅。我想这样灵活地处理教材,能较好地拓展语文教学的空间,有利于 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中学语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在努力实践 着让学生与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也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3、尊重学生,自主探究。心理学家布希尔指出,创造力的形成离不开个性这一因素。无数事 例证明,有个性的人,才有思想,属于自己的独特思想,才有奇才,才 能创造。叶圣陶先生说过: “教师教任何功课, 教都

12、是为了不需要教。 为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目的。我们进 一步认识到,让学生“会学”比只要学生“学会”重要得多。在教学中,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探究,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课堂 上,安排了这样几个环节:首先,学生字的时候,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 读书,自己借助拼音去识字,在此基础上,采用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等多种形式进行检查,不断的纠正、巩固,使学生都能正确读准字音。 其次,探究以下问题:雨点落到哪儿去了?落在不同的地方有什么不一 样呢?去读书思考, 去动笔画画, 找出不一样的地方。 沉下心来思考后, 全班交流,进一步感悟语言文字的内涵,体会情感。第三,在拓展训练 这一环节,雨点还会落到哪些地方,它们又会干什么呢?在学生交流的 基础上,合作作诗,学习起来兴趣盎然,既进行了语言的训练,又培养 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较好地落实了学习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活动策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