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近代篇 第7讲  含解析

上传人:hs****ma 文档编号:513103563 上传时间:2024-03-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近代篇 第7讲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近代篇 第7讲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近代篇 第7讲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近代篇 第7讲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近代篇 第7讲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近代篇 第7讲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高考历史通史版训练:第一部分 近代篇 第7讲  含解析(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历史备考资料通史限时集训(七)(对应学生用书第157页)(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后,英国商人要求“勿论与何商贸易,均听其便”,而不必跟官办贸易机构打交道:“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以便(英商)按例交纳。”据此可知()A英国要求对华贸易自由化B清朝官员贪污腐化严重C英国要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D损害了中国关税和贸易主权A材料中英国商人要求“中国制定并颁布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口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实际上是要求中国对英国开放市场,推动英国对华贸易自由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清朝官员贪污腐化

2、严重,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中英贸易数据的对比,不能反映出英国要扭转对华贸易的逆差,故C项错误;材料“中国制定并颁布关税和其他费用的则例”,不能体现出中国关税和贸易主权遭到损害,故D项错误。2据研究,1853年,印度人均消费英国棉纱、棉布909便士,而中国是094便士。这反映出当时中国()A经济受到鸦片战争的破坏B实行保护本国经济的政策C经济的发展水平低于印度D传统的小农经济根深蒂固D1853年之前,中国因鸦片战争战败而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导致大量英国商品涌入中国市场,但中国人均消费的英国棉纱、棉布远低于印度的人均消费,根本原因是中国小农经济发达,对英国商品进行了顽强的抵制,故选D项。3海国图志

3、问世16年后,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咸丰皇帝,要求“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学习海国图志,但这个建议如石沉大海,波澜不惊。这主要是由于()A海国图志并非官方编修B满汉贵族的极力反对C海国图志宣传学习西方D清政府固守锁国政策C海国图志是魏源个人编撰的,但这并非满洲贵族不学习海国图志的主要原因,故A项错误;根据“兵部侍郎王茂荫上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主张“师夷长技”,故B项错误;海国图志是介绍西方历史地理的专著,而当时的“亲王大臣、八旗子弟”大多闭目塞听,仍旧做着“天朝上国”的迷梦,不愿意接触和学习西方,故C项正确;锁国政策在鸦片战争中已经被打破,故D项错误。4定都天京后,

4、太平天国专设删书衙,根据拜上帝会的教义和原则删改儒家的典籍,特别是对专讲“吉礼”和“鬼神丧祭”之类的言辞统统删掉。这些措施表明太平天国()A试图构建一种新文化B对传统文化删改选用C全力破除传统文化D严格上下尊卑等级制B材料仅体现了太平天国对儒家思想进行删改,不能体现出其试图构建新文化,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的删书衙按照拜上帝教的原则删改儒家经典,反映出其试图把儒学改造为适合其利益和要求的文化,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是对儒学的删改,不是全力破除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太平天国的拜上帝教主张人人平等,故删改儒学不是为了严格尊卑等级,故D项错误。520世纪初,清政府颁发钦定大清商律,其中第3条规定,女子于

5、法定之场合,得营商业,但必须呈报商部;第4条规定,妻得夫之许可书,且呈报商部,得营商业,但夫于妻之债务,不能辞其责。这说明()A洋务企业出现多元化B清政府传统观念发生重大改变C“法律为本”思想深入人心D民族资本主义进入了繁荣阶段B20世纪初,洋务运动已经结束,材料与洋务企业的发展无关,故A项错误;传统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但是在清政府颁布的法律文献中可以看出,女子也可以在特定条件下从事商业活动,说明了清政府的传统观念发生重大改变,故B项正确;材料虽然出现了法律,但是法律并不是本题强调的主旨所在,故C项错误;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没有进入繁荣阶段,故D项错误。6鸦片战争后,“上海自设纱厂后,民

6、间自轧自弹,反不如买机器纱之便宜,于是遂不顾布庄之挑剔,而群焉买之且以机器纱为细洁,而乡间几无自轧自弹之纱也”。由此可见()A上海传统纺纱业遭到破坏B传统土布与洋纱各具特色和优势C中国沦为列强的原料产地D自然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开始解体A根据“乡间几无自轧自弹之纱”可知上海传统纺纱业遭到破坏,故A项正确;根据“机器纱之便宜”“机器纱为细洁”可知洋纱的优势,没有提到土布的特色和优势,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洋纱对传统纺纱业的破坏,没有反映土纱、土布的出口,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上海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而在广大农村,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7康有为在新学伪经考中认为,被奉为儒家经典的古文经实系

7、伪造。1891年该书刊印后风行国内,但很快遭到清政府禁毁。这主要是因为该书旨在()A揭露历史真相B引介西方理论C倡导变法维新 D颠覆孔孟学说C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康有为写作新学伪经考的目的。新学伪经考倡导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因此才会遭到清政府禁毁,故A项错误,C项正确。康有为把西方民主思想与儒家思想相融合,托古改制,利用孔子学说宣传变法,主要是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故B、D两项错误。8近代某学者在揭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困境时曾说:“工艺不兴,制造不讲,土货销场,寥寥无几,能争利乎?而洋人则可以利用条约特权,投我所好,制造百物,畅销内地,如是则通商不如不通。”该学者()A反对开辟通商口岸发展国

8、际贸易B反思近代民族企业缺乏市场意识C批判清政府限制民间办厂的政策D认为条约制度束缚民族资本发展D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学者是反对洋人利用条约特权,“投我所好,制造百物,畅销内地”,并不反对开辟通商口岸发展国际贸易,故A项错误;材料认为近代民族企业“工艺不兴,制造不讲,土货销场,寥寥无几”,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清政府限制民间办厂的政策,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信息可知,该学者是反对洋人利用条约特权,“投我所好,制造百物,畅销内地”,故D项正确。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而引发的案件迅速增多,但在1901年后数量又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这一变化

9、最能够反映当时()A中外民族矛盾日趋走向缓和B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C西方各国加强对中国的控制D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B1901年辛丑条约的签订,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中外民族矛盾一直是近代中国社会最主要的矛盾,故A项错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传教士、教民与普通民众不断发生冲突反映了中外民族矛盾激化,国人存在盲目排外的倾向,1901年冲突案件数量又迅速递减,直至辛亥革命前后此类案件已渐趋为无,说明此时国人对西方的认识不断深入,故B项正确;西方列强加强对中国的控制,中国的民族危机不断加深,国人不断掀起救亡图存运动,故C项错误;救亡的路径由自强转向革命与题目无关,故D项错误。101903年,湖南

10、第一女学堂创办,第二年湖南名儒王先谦纳女学生为妾不成,指使巡抚上折称“湘省女学并无实用,徒为伤风败俗”,导致学堂被清廷查封。1905年,朱剑凡以办“家塾”之名偷办女校,为周南女校的缘起。这主要反映出清末()A地方守旧势力与官府勾结B新政推行在地方举步维艰C女学社会基础尚不广泛D女权兴盛已成滚滚潮流C“湖南名儒王先谦纳女学生为妾不成”不能说明其守旧性,而应理解为利益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报复心理,故A项错误;“1903年,湖南第一女学堂创办”不是清末新政的内容,故B项错误;“巡抚上折称湘省女学并无实用,徒为伤风败俗,导致学堂被清廷查封”“以办家塾之名偷办女校”可见社会对女学并没有充分认可,故C项正确

11、;“1903年,湖南第一女学堂创办,第二年湖南名儒王先谦纳女学生为妾不成,指使巡抚上折称湘省女学并无实用,徒为伤风败俗,导致学堂被清廷查封”不能体现女权兴盛已成滚滚潮流,故D项错误。11“自从光绪二十八年把路办,银子凑了万万千;也有官的商的款,也有土药烟灯捐。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这首歌谣表明()A清朝统治不得人心 B保路运动胜利在望C武昌起义已经爆发 D风俗习惯影响革命A根据材料“要办铁路为的哪一件?怕的是外国人来占路权”可知,这首歌谣所抨击的就是清政府出卖铁路修筑权的丧权辱国行为,从客观上反映了清政府统治的不得人心,故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对保路运动斗争情况的相关提及

12、,故B项错误;光绪二十八年指的是公元1902年,距离武昌起义的爆发尚有九年之久,故C项错误;爱国色彩极为浓厚的保路运动并非是一种习俗,故D项错误。12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光荣革命”,是一场胜利了的“光荣革命”。该观点主要着眼于辛亥革命()A以较为和平方式结束了帝制B中国民主政治政体建立C实现了社会性质的转型D民主革命任务得以完成A根据材料“光荣革命”,突出和平的手段,结合所学知识,辛亥革命最后以较为和平的方式,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故A项正确;革命强调和平的一面,故B项错误;辛亥革命后中国仅发生政体的变化,社会性质并未发生根本转变,故C项错误;从革命任务角度看,辛亥革命并未完成反

13、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13(25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要求。材料一伴随着中西交通的逐渐开通与发展和双方之间经济交流的扩大,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日益加深。这种了解,一直远及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当时中国所了解的“大秦”即罗马帝国,恐怕主要还限于它的东部边区,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人就知道了“黎轩”。此后我国的史籍中,更有“犛li离靬”“犁靬”“犁鞬”等记载。这个令中国人的兴趣经久不衰的绝远国度,就是亚历山大城。摘编自任继愈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材料二中国传统的文化优越感,在鸦片战

14、争中受到了一次不大的冲击。堂堂天朝竟败在了“蕞尔岛夷”手下,着实使君臣们为之一惊。但这场战争毕竟只使君臣慑于对手的船坚炮利,中西之间还只是在器物层次上发生文化冲突。所以一时的忧患意识和战败的屈辱感很快随着和约的订立而烟消云散。拍岸的惊涛,峰回路转,化作阵阵水沫,依然是死水一泓。“都门仍复恬嬉,大有雨过忘雷之意”。君臣们仍然在自圆自足的文化心理支配下昏昏睡去。摘编自沈渭滨困厄中的近代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国对西方的了解状况及其成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西方的认识,并对此作一简要评述。(13分)【解析】第(1)问中第一小问:据材料一“

15、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当时中国所了解的大秦即罗马帝国,恐怕主要还限于它的东部边区,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得出对西方的认识较为肤浅;据材料“这种了解,一直远及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得出了解最远国家是古罗马帝国;据材料“此后我国的史籍中,更有犛li离靬犁靬犁鞬等记载。这个令中国人的兴趣经久不衰的绝远国度,就是亚历山大城”得出史书对西方部分国家有了初步记述;第二小问,可以从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华文化世界领先,对西方有一定的吸引力,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日渐扩大等角度回答。第(2)问中第一小问,据材料“但这场战争毕竟只使君臣慑于对手的船坚炮利,中西之间还只是在器物层次上发生文化冲突”得出统治者认识到西方的坚船利炮,认为中国制度仍优越于西方;据材料“君臣们仍然在自圆自足的文化心理支配下昏昏睡去”得出以传统的蛮夷观念看待西方国家;第二小问,可以从长期以来的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对世界的变化认知甚少,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越感造就了“天朝上国”思想,对西方易产生鄙视心理,鸦片战争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自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