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步》教学设计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3098273 上传时间:2023-08-11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28.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散步》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散步》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散步》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散步》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散步》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散步》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散步》教学设计(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散步教学设计 一、概述本次设计为七年级语文学科教学设计,所需教学时间为一课时。散步这篇课文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课文以家庭、亲情为主题。本课正是通过一件非常普通的家庭小事散步来体现浓浓亲情的。文章篇幅短小,意蕴却十分丰富,从中可以领悟,怎样处理家庭关系,才能使一家人和和美美。本单元前两课风筝羚羊木雕展现的是矛盾冲突的一面,情节中事情处理的欠妥当,故能引起深刻思考,散步展现的是和谐温馨的一面,我们应该善于引导学生从中发现和谐温馨的秘诀,这样才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感悟。我的课堂教学正是希望将浅文深教,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步真正镌刻在学生的心里。二、学情分析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

2、比较接近,学生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七年级的学生对文笔优美华丽的文章容易认同、喜欢,对文辞冲淡而意蕴深沉的文章却缺乏深入理解、反复品味的意识和能力,因此,本文的教学应着力引导学生品味文章朴实文字下丰富的意蕴,能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感悟。大多数七年级学生在家里学生多被父母浓浓的爱包裹着,认为享受爱是理所当然的,所以只求索取,不懂付出和承担,故联系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导学生品味文章字里行间流淌的亲情,感悟其中的“孝”字就更为重要。三、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分析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丰富语

3、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通过对教材的分析,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新课标,我确定的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是:(一)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 、品味课文清新质朴的语言。、理解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含义。 2、过程和方法目标: 自读品悟诱导点拨合作探究相结合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感知文中蕴含的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二)、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文意,体味三代人互相体谅、互相谦让的朴实纯真的亲情。2、揣摩

4、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三)、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贯穿的教学理念是:让学生自己“悟”。 即通过朗读指导,让学生在有感情的朗读中自然感悟;通过学生小组之间讨论,让学生在思想感情的碰撞中感悟;通过能激发学生切身感受的、有思维力度的问题,激发学生感悟;通过学生个性发言和老师诱导而悟;通过联系学生生活和课外知识,加深对文本的感悟。这些策略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是:对于这篇语言朴实却意蕴深刻的文章的教学,如仅从感情入手,往往会造成空对空的局面,收不到良好的效果。甚至容易上成思品课。本课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自己“悟”, 但尽量从语言的

5、学习入手,抓住语言表达上的突出特点,以语言学习和研究带动文本的研究,以文本研究促进知识传授和思维品质的培养,达成情感的熏陶。即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准确贴切地探究、领会文章深长的意味。同时,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朗读,在读中品味,在读中感悟。教师更要适时点拨,并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充分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五、教学资源与工具设计1、教师教学资源准备:(1)、百度视频:公益广告让爱住我家(2)、百度音乐:萨克斯乐曲回家(3)、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准备:(1)让学生搜集整理作者的相关介绍。(2)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理解词语的意思。(

6、3)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标画出自然段,给课文做批注。六、教学过程教 学 过 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导入,渲染亲情1、 播放百度视频: 公益广告:让爱住我家2、提问: 看着这温馨画面,听着甜美的音乐,我想同学们一定会想到温暖的家。能跟我们分享你与家人在一起所做的印象深刻的一件事吗?2、 导入课题: 家因为有了深深的爱而温馨,家因为有了浓浓的亲情而美好。今天就让我们走进莫怀戚先生的家。陪同他们一家三代去散步,分享他们之间那浓浓的亲情。让我们来看看作家莫怀戚一家人去散步的情景吧。(屏幕显示课题散步及作者)1.学生观看视频2、让学生畅谈与家人在一起所做的印象深刻的一件事1、让学

7、生视频:让爱住我家目的是:,通过优美的旋律、诗化的歌词以及朴实感人的生活场景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引发学生对“家”进行认真审视, 使学生在一个个“爱”的镜头中受到感染,激发学生的兴趣。2、而让学生畅谈与家人在一起所做的印象深刻的一件事目的则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积累为前提,引导学生培养自己积累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为新知识的学习构建合适的背景,奠定教材与生活,作者与读者以及教师与学生情感上有效沟通的基础,有利于新知识的学习。二 、朗读课文,感知亲情1.组织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出感情。2. 组织抢答(1) 、读准字音(2)、根据意思找词语(3)你觉得这篇课文朗读时感情基调应该是( )A、

8、舒缓而欢愉 B、慷慨激昂C、沉痛忧伤(屏幕显示题目)3、指名三名学生朗读课文片段,师生评分:(1) 积极参与1分(2) 准确流畅1分(3) 有感情1分(屏幕显示课文三个片段)4、配乐朗读:播放萨克斯乐曲回家让学生在乐曲声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5、组织抢答二:a散步的季节?b散步的地点?c课文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d在散步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屏幕显示题目)6指名2-3名学生请用简洁的语言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2. 学生抢答一。3、 三名学生朗读课文片段。4、 学生给朗读同学评分。5、 全班配乐朗读课文。6、 学生抢答二。7、2-3学生复述文章的主要内容。个1、 朗读

9、:“读”是学生接触课文的开始,也是学生自主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最直接的方式。所以,在这一过程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文本中去,理解文本、品味语言而不要流于形式。在本环节中我分三步进行:一是自由朗读,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作品的理解中.二是片段朗读,通过课文片段读进行评分,既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又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朗读,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为下面的齐读打基础。三是“美读”, 播放萨克斯乐曲回家创设情境,渲染温馨的气氛,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有感情的齐读课文感悟文本之美。2、 快速抢答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设计

10、一些较简单的问题,让学生快速抢答。这样既可以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培养学生的感知能力以及综合概括的能力,又可让学生轻松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浅层的直接的情感交流,让每个学生都能感到成功的愉悦,真正体现新课标“以人为本,全面发展”的教学理念,同时又能缩短不同层面学生的距离,为下一步合作探究搭建平台。 3、复述课文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抓住主干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以及口头表达能力。三研读课文,领悟亲情。提出问题,组织讨论:1、评人物:在这个温暖的家庭里,你最欣赏的人是谁呢?请用“我最欣赏 ,因为,从文中 可以看出他(她)是一个 的人。”的句式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我”-孝顺温和 母

11、亲温和慈爱儿子-聪明伶俐 妻子温柔贤惠2、 师小结:幸福的家庭,离不开每个人的付出。无论写谁,字里行间表达的都是真挚的情感:母子情、 夫妻情、祖孙情、婆媳情。3拟横批(1)提问:你觉得这一家人散步过程中最让你感动的是那一幕?(2)根据学生的回答屏幕显示“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的感人画面。(3)齐读最后一段,并说说你对最后一段的含义的理解。(4)、师过渡语:亲爱的同学们:家,是一个幸福的摇篮,需要我们用心灵来呵护。家,更是一副沉沉的担子,需要我们每个人用责任来担当。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营造一个幸福的家园。老师把下面这副对联送给大家,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

12、。屏幕显示:上联:全家四口早春散步互谦让下联:祖孙三代风雨人生相依偎(4)、提问:你能为对联拟个横批吗?明确:文章记叙了一家三代野外散步的生活小事,表现出一家人之间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写作特色:以小见大1、 学生再读课文,运用老师提供的句式点评人物。2、 学生的回答感动的是哪一幕。3、 齐读最后 一段。4、学生说说对最后一段的含义的理解。5、拟横批。(一)、提出问题,组织讨论1、评人物 这一环节主要通过赏评人物,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理解人物形象,理解这一家四口人身上洋溢的浓浓的亲情。最终让学生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 让学生根据句式回答,目的是使学生回

13、答更规范、具体、深入。2、 拟横批这一环节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赏读“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的感人一幕培养学生感悟能力,概括能力,并深入理解背负意义。挖掘出课文主旨。充分利用多媒体,屏幕显示温馨图片,直观形象。赏读对联,拟横批。既画龙点睛又充满文学趣味,极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3、 师过渡语、小结 过渡语是串起珍珠的线,而小结是画龙点睛。通过过渡语、小结来引导学生理解主旨,领悟精妙的写作手法。而诗意化的语言,更使课堂熠熠生辉,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文学熏陶。 四赏读语言,品味亲情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相亲相爱、尊老爱幼、4 小结:一次平常的散步,一点小小的波折,却折射出人性中最闪光的地方,“以小见大”地开

14、掘出颂扬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的深意。这种以小事情表现大主题的写作手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板书:以小见大)组织小组合作探究品读语言:1、 学生自主学习: 试一试,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你能读出其中浓浓的亲情吗?2、 四人小组内合作交流: 先读句子,后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同组同学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为该同学的体会是否合理,他有没有读出感情。)3、班级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找到的句子或词语与全班同学共享。先读后谈体会。其余学生准备评价。教师根据学生的理解,可让学生多读。4、 归纳本文语言特点: 通过以上词语与句子的品味与揣摩,我们不难发现文章的语言朴实无华却意味深长,字里行间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同时我们也体会到作为中年人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感。5、请学生读课文,说说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还有让你感动或你特别喜欢的语句吗?为什么?1、学生自主学习将文中最能体现亲情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读一读。2、四人小组内合作交流:先读句子,后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同组同学进行评价。3、班级交流:每个小组派代表把找到的句子或词语与全班同学共享5、学生读课文,说说除了以上找的句子外,文中还有让他感动或特别喜欢的语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