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

上传人:re****.1 文档编号:513060356 上传时间:2023-09-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阿Q正传中阿Q的形象分析内 容 摘 要摘要:阿Q正传是鲁迅先生写于1921年的作品,他就当时的旧中国大多数农民的现状深刻地去揭示了当时农民的精神面貌,意在唤醒麻木中的中国人民,希望他们觉醒起来救中国,使中国人不再受欺辱,不再受奴役。他的作品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我主要是从阿Q这个人物入手,抓住他的性格特征和精神世界以及他的种种行为去写,具体分析了他的精神胜利法和革命历程,揭示出人物的弱点,点明了人物性格的可悲性,以及由此去阐发了阿Q革命的失败和下场的悲惨的必然性。同时,也警醒国人,不要再让阿Q的悲剧在中国上演!关键词:畏强凌弱 精神胜利法 狂妄自大 革命阿Q,是鲁迅笔下的一个典型文学形象,更是一

2、个旧中国下层农民的真实再现!他的出现,不但震惊了旧中国,敲打着每一个中国的心坎,同时,也震憾了世界,让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阿Q正传创作于1921年,是鲁迅先生最著名一篇小说,它不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不朽丰碑,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鲁迅先生用娴熟的笔法为我们成功地塑造了阿Q这个世界文学画廊中的著名形象,让阿Q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甚至家喻户晓的名字。阿Q形象不但在当时的中国,乃至在今天在世界都引起了不小的震憾,催人警醒,促人奋进。阿Q正传继承我国小说的民族传统,用“传”的形式构成全篇。小说紧紧围绕阿Q而“传”,自始至终以阿Q的活动作为唯一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写出阿Q短暂而可悲的

3、 阿Q正传是一篇中篇小说。鲁迅著。1921年12月至1922年2月鲁迅以巴人为笔名在晨报副刊分章刊载,共9章。后收进小说集呐喊。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祖籍河南省汝南县。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樟寿,号豫才;“鲁迅”是其投身五四运动后使用的一个笔名,因为影响日甚,所以人们习惯称之为鲁迅。传:记载人物事迹的文字。一般由他人记述,亦有自述生平者,称自传。传记大体分两大类:一类是以记述翔实史事为主的史传或一般纪传文字;另一类属文学范围,以史实为根据,但不排斥某些想象性的描述。一生,成功地塑造了一批艺术形象,特别是阿Q的形象血肉丰满,栩栩如生

4、,有鲜明的个性,包含深广的社会和历史内容,成为不朽的艺术典型。毛泽东同志在论十大关系中说:“鲁迅在这篇小说里面,主要是写一个落后的不觉悟的农民。”鲁迅先生塑造的阿Q是一个具有时代特征、阶级特征、性格特征的典型化的人物形象。因此阿Q正传的主题是永恒的,阿Q形象永远是一面镜子。小说中的阿Q和未庄的贫苦农民,虽然有改变自身生活处境的渴望,但愚昧、麻木、不觉悟,严重的精神胜利病,典型地提示了这个历史阶段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写下了一段中国人的心灵史,说明了改造国民性的重要性。小说入木三分地刻画了一个受压迫、受剥削、受愚弄的下层农民形象,他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一无所有,最后糊里糊涂地被处死,但他却并未觉醒,没

5、有去为被抓被杀而担心,反而在意的是如何让看客更满意自己的表现,真是可悲可怒!整篇小说中,鲁迅用形象的手法,把中国农民麻木不仁、不觉醒的形象赤裸裸地血淋淋地展现在国人面前,使中国人从内心受到震憾,从而觉醒,促使他们去奋争,去改变命运。他在呐喊自序中说:“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他在谈到阿Q正传的成因时,说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魂灵来”,又说:“我虽然竭力想摸索人们的灵魂,但时时总自憾有些隔膜。在将来,围在高墙里面的一切人众,该会自己觉醒,走出,都来开口的罢,而现在还

6、少见,所以我也只依了自己的觉察,孤寂地姑且将这些写出,作为在我的眼里所经过的中国的人生。”他着眼于启蒙,写出中国人的人生,主要是广大受剥削压迫的劳动人民的苦难、悲惨而又愚昧落后的人生,希望改良这悲惨的人生,唤醒沉睡的民众。作者在这篇小说中,为疗救这样病态的社会、病态的国民而发出痛苦的呐喊。这是鲁迅写阿名正传的真正意图。在分析阿Q这一形象时应突出两点:一是要把他的主要特征精神神胜利法突出来;二是应抓住他革命的全程。一、 阿Q的“精神胜利法” 阿Q的“精神胜利法”有多方面,实际上只是一种自我麻醉的手段,使他不能够正视自己被压迫的悲惨地位。他的“优胜记略”不过是充满了血泪和耻辱的奴隶生活的记录。阿Q

7、“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普遍的精神现象,主要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产物,烙上了民族耻辱的极深印记。在帝国主义扩张浪潮不断冲击下,封建统治阶级日趋没落,现实环境使他产生了一种无可奈何的心理。“精神胜利法”正是这种病态心理的表现。与此同时,农民本身的阶级弱点,小生产者在私有制社会里长期以来所形成的经济地位,也是其中的根源之一。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物质决定着精神。阿Q面临着一切生存的困境:无 阿Q的“精神胜利法”:它包括盲目自大、自轻自贱、自欺欺人、欺软怕硬、麻林健忘等。优胜记略:记住好的,忘记不好的。田地,无房屋,无女人等。虽然他作过一些努力,包括投机革命,但每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阿Q依然是阿Q

8、。物质上的绝望,必然要用精神来安慰。我认为阿正传所映射出中国民族的多种劣根性和丑态,主要有下列数种:(一)畏强凌弱阿Q虽是一个下层农民,但他也懂察言观色,凡事自有他的一番理论。与人吵嘴打架,必估量对手。口讷的他便骂,气力小的他便打。与王胡打架输了时,便说君子动口不动手,假洋鬼子哭丧棒才举起来,他已伸出头颅以待了。对抵抗力稍为薄弱的小,则揎拳掳臂摆出挑战的态度,对毫无抵抗力的小尼姑则动手动脚,大肆其轻薄都是他卑怯天性的表现。徐旭生与鲁迅讨论中国人的民族性,结果说中国人的大毛病是听天任命与中庸,这毛病大约是由惰性而来的。鲁迅回答他道;这不是由于惰性,是由于卑怯性。“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

9、来以自慰,倘他有了权力别人奈何他不得时,则凶残横恣,宛然如一暴君,做事并不中庸。” (二)精神胜利法“精神胜利法”在阿Q身上得以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所谓社会学的深层意义上,它又被冠之以“自欺欺人”“卑弱”“奴才”等名称,甚至也是类似于“豁达”“不在乎”“看淡一切”等说法的反讽。它因此作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种标志而广招评论。如:阿与人家打架吃亏时,被人抓着黄辫子在墙上撞了四五个响头后,心里就想道:“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世界真不像样,儿子居然打起老子来了。”又如他穷得娶不上老婆,却自吹“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面对一次次的屈辱和失败,阿Q别无选择,只能靠一种自譬自解的方式进行解脱,得以在想象中

10、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和胜利。他对自己的身世很渺茫,但却对别人炫耀“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了!于是他也心满意足俨如得胜地回去了。林毓生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仅只是他的表面特征,而更为基本的特征则是他缺乏内在 徐旭生,原名炳昶。考古学家。河南唐县(今唐河)人。1919年毕业于法国巴黎大学哲学系。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京大学教授、教务长,北平师范大学校长,北平研究院史学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代理副院长中庸:合适,刚刚好。林毓生(Yu-sheng Lin ),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系教授、当代著名学者。1934年生于沈阳,原籍山东黄县,7岁时移居北平,14岁随家人迁入台湾。1958年台湾大学

11、历史系毕业。1960年赴美深造,1970年获得芝加哥大学社会思想委员会哲学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并任维吉尼亚大学访问助理教授。1970年开始执教威斯康辛大学麦迪逊校区历史学系,主讲中国思想史,于2004年退休,改任该系荣誉教授。1994年当选为台湾的中央研究院院士。异族:外族。的自我如果我们把阿Q通过社会所获得的传统文化体系的因素,也包括进去作为他的本性的部分,那么,阿Q便可以称为几乎全靠本能生活和行为的动物了。”(中国意识的危机“五四”时期激烈的反传统主义,贵州人民出版社,1988年1月)。这种精神胜利法中国人发明得很早,后来与异族周旋失败,这方法便被充分的利用,

12、即使现在我们南斯拉夫大的大使官被美国人炸了、战斗机在祖国南海上空被美国飞机撞废,国人怎样?还不是嚎叫几声、美国人出来个道歉就算了事,国人已经心满意足了,这就是阿劣根在国人身上烙下印记。(三)善于取巧阿本来痛恨革命。等到辛亥革命大潮流震荡到未庄,赵太爷父子都盘起辫子赞成革命,阿看得眼热,也想做起革命党来了。但阿革命的目的,不过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于革命意义,实丝毫没有了解。所以一为假洋鬼子所拒斥,就想到衙门里去告他谋反的罪名,好让他满门抄斩。华盖集忽然想到那一条道:“中国人都是伶俐人,也都明白中国虽完,自己决不会吃苦的;因为都变出合式的态度来这流人是永远胜利的,大约也将永远存在。在中国唯有他们最适

13、于生存,而他们生存的时候,中国便永远免不了反复着先前的命运。”善于投机似乎成为中国民族劣根性之一。(四)狂妄自大阿虽是极卑微的人物,而未庄人全不在他眼里,甚至赵太爷的儿子进了学,阿在精神上也不表示尊崇,以为我的儿子将比他阔得多。加之进了几回城更觉自负。“但为了城里油煎大头鱼的加葱法和条凳的称呼异于未庄,他又瞧不起城里人了”。中国人以前动不动自称其国为数千年的文明之邦、地大物物博,自己是轩辕华胄,神明贵种,视西洋人为野蛮民族,毫无文化可言。及屡遭挫败,则又说西洋人所恃的不过船坚炮利而已,所有的不过声光化电而已,谈到礼教伦常则何能及我们万分之一?甚至于饱受西洋教育的辜鸿铭还说中国人随地吐痰和娶妾制

14、度是一种精神文明。这何异于阿将自己头上的癞头疮疤当做高尚光荣的符号,当别人嘲笑他时就说“你还不配”呢?阿Q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多重性格的复杂的矛盾体,他是旧中国一个农民的典型,也是一个令人可笑、可叹、可悲和可怜的被侮辱与被损害者,阿Q正传突出地展示了附着在阿Q身上根深蒂固的精神胜利法,也刻画了他性格里的种种复杂因素,这些相辅相成的 辜鸿铭字汤生。年月日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一个英国人的橡胶园内,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亚等种语言,获个博士学位,倒读英文报纸嘲笑英国人,说美国人没有文化,第一个将中国的论语、中庸用英文和德文翻译到西方。凭三寸不烂之舌,向日本

15、首相伊藤博文大讲孔学,与文学大师列夫托尔斯泰书信来往,讨论世界文化和政坛局势,被印度圣雄甘地称为“最尊贵的中国人”。多种性格共同形成了丰满深厚的阿Q形象。鲁迅先生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写道:“我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揭出痛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阿Q就是在一个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病态的灵魂,由于挤压而扭曲变异的“阿Q相”正是长期饱受压迫和奴役的国民的劣根性的集中体现,阿Q这一形象常读常新,给我们留下无限的启迪和深沉的思考。阿Q的种种劣性都有其培育生长的土地。活在清朝末年地主阶级和买办阶级还占统治地位时期,他赤贫如洗,没有财产、没有职业,连个家也没有,寄住在土谷祠。他经常受到赵太爷、假洋鬼子的打击、凌辱和周围平常人的嘲弄,对这些他都以“精神胜利法”一笑了之。由于他在政治上承受着沉重的压迫,经济上遭受着残酷的剥削,精神上蒙受着长期的毒害,人格上忍受着种种屈辱,所以他有自发的革命要求,希望通过抗争,改变自己的现状,但是由于长期封建思想的毒害,他也有自私、陕隘、封建、保守等落后思想。自发的革命要求和落后的思想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