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

上传人:公**** 文档编号:513055172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9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一)概述 课名是记承天寺夜游,是语文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篇课文所需课时为1课时,45分钟。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到黄州时与好友张怀民一起夜游承天寺后写下的佳作,描写了承天寺美丽的夜景,抒发了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

2、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三)教学策略 “双主”教学法创设有利于调动学生情感的多媒体情境,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探究性教学活动。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整合的方法本节课信息技术成为创设情境的工具;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资源信息加工的认知工具。(四)学习者特征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安海中学初二年七班的学生,这个班经过了两年多的教学后,班上学生和老师较为熟悉,能很好的进行互动。 学生上了初二年,对文言文已经很熟悉。 学生的阅读能力不错,但对把握文章的主题能力还不够。(五)教学资源供教师

3、使用的资源:自制ppt课件。供学生使用的资源:课本。(六)活动过程设计与分析一、导入教师活动:请同学们列举一些咏月的诗句学生活动:举出曾经学过的有关月亮的诗句教师补充并导入:李白有“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些诗句表达了思乡、伤己、念友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去领略月夜美景,去感悟别样的心境。设计意图:初二的同学经过七年的语文学习,已经积累了很多诗句,特别是关于月亮的诗句,更是耳熟能详,以月亮的诗句导入可以激发学生们的想像和记忆,便于导入新课。二、有关作者与写作背景 教师活动:出示幻灯片,简介苏轼资料。苏轼:

4、(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少时博通经史,21岁时中进士。因不满王安石的“新政”,自愿外放,先后历任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知事。苏轼是一位且有多方面才能的艺术家。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不仅创作数量很大,而且以气势纵横,变化多姿,畅达明快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写作背景 本文是苏轼于元丰六年(1083年)黄州贬所所作,名义是团练副使却有职无权,无事可做。写本文之时,他在黄州贬所已近四年,但苏轼的心胸却“很坦然”。累遭贬谪,仍然乐观,旷达。并不“悲伤憔悴”。另一方面,他有志用此,并不甘愿做“闲人”。因贬得“闲”,便“自放于山水之间”,虽在赏明月,观竹柏,自乐其乐

5、,但并不得意,因此他的自适也包含了失意情怀的自我排遣。学生活动:讨论所了解的关于苏轼的故事或传说。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在老师的幻灯片展示中进一步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这样有助于理解本文的主题。学生讨论苏轼的故事和传说,补充了教师幻灯片资料的不足,也体现了学生的互动交流。三、整体感知。教师活动:1、播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a、朗读的节奏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2、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a、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并说说该句的意思。月色入户 窗户欣然起行 高兴地念无与为乐者 思考、想到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于是、就相与步于中庭 共同、一起庭下如积水

6、空明 清澈、透明水中藻、荇交横 交错纵横盖竹柏影也 原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只是 罢了学生活动:1、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2、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3、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们根据注解和小组合作探究,更清楚的理解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及翻译,通过朗读这一手段,加深了对课文的整体感知。 四、研读及赏析。教师活动:1、 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2、 文章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把文章中写月的句子找出来读一读,并说说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 文章

7、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4、 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学生活动:讨论上面问题并明确1、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地点:承天寺中庭人物:“我”和张怀民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2、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3、明确: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5、 明确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设计意图:第四环节的设计是充分发挥资源的作用,通过这些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问题的提出和同学们讨论集思广益,同学们在问题中学,在讨论中深入,在总结中提高。进而对本文有更高更好的赏析水平。五、拓展延伸。

8、教师小结: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学生活动: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10分钟以后,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为了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学以致用,通过写作,进一步领会本文的主题,锻炼学生们的想像能力。六、作业。1、流利地背诵记承天寺夜游。2、阅读有关寺庙的材料。记承天寺夜游课堂教学设计表学科:语文 教师姓名: 王玉文(教学设计)王玉文(课件制作) 学校名称:安海中学 授课班级

9、:初二年级章节名称语文版八年级上册6.22记承天寺夜游计划学时1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 朗读并背诵课文,领会凝练含蓄,饶有余味的语言。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借助工具书读懂课文; 重视诵读,在读的过程中把握文意,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情怀,学习他面对逆境达观处世的从容心态。学习 目标描述知识点编 号学 习目 标具 体 描 述 语 句6-22-1字知道了解承天寺与作者。6-22-2词理解掌握掌握翻译的方法,理解掌握“户、念、遂、盖、但”

10、等实词,6-22-3句理解理解课文的内容,所述的事件。分析庭中月色的生动的比喻句。6-22-4段掌握较好地掌握运用学习方法,小组合作自学相关段落,养成边读边想象画面的好习惯。6-22-5篇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学习苏轼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困难的精神。项 目内 容解 决 措 施教学重点理解用比喻句描写庭中月色的好处。找出并讨论使用比喻句对于景物描写的奇妙作用。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自嘲自解达观的人生态度。抓住主旨句反复品析并谈论自己的看法。教学媒体的选择知识点编 号学习目标媒体类型媒体内容要点教学作用使用方式所 得 结 论占用时间媒体来源6-22-11图片简介作者及承天寺AG更清楚的了解作者,更清晰

11、的感知承天寺2自制6-22-55课件随文画面配音朗读BC学会朗读技巧,感受承天寺的美丽夜景230网络下载6-22-22课件重点实词GF更明确的掌握课文的重点实词,以便理解课文内容2自制6-22-33课件承天寺中庭月色的图片IH更具体的感知中庭月色的画面1网络下载6-22-33课件使用比喻描写中庭月色的作用FG更直观的掌握比喻在写景抒情的作用3自制6-22-55课件理解苏轼的乐观态度GB理解苏轼面对困难的乐观态度2自制 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

12、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其它。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播放讨论总结;G.边播放、边讲解;H.其它.板书设计皎洁、空灵 绘景: 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 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潇洒、达观 自我排遣的达观教学流程图设计(见下页)教学流程图课文开始观看图片,了解作者。图片承天寺的图片和苏轼的简介(一)创设情境 导入新课课件语音示范朗读朗读课文,初体验文本内容。(二)朗读课文 体会意境课件分析重点实词并展示清楚意思(三)分析课文 掌握实词结合注解分析讨论实词解释释释通过图片感受比喻句描述的美景图片承天寺中庭月色的图片(四)观看图片 感受美景课件比喻的妙处及作者的乐观态度。(五)理解比喻 分析主旨讨论明确比喻的妙处,分析出本文主旨。课文结束课文开始或结束学生的活 动媒体的应 用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