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下更渠灌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上传人:汽*** 文档编号:513049951 上传时间:2023-08-28 格式:DOC 页数:125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某市下更渠灌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某市下更渠灌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某市下更渠灌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某市下更渠灌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某市下更渠灌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某市下更渠灌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某市下更渠灌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精品可研报告某某某市下更渠灌区可行性研究报告 某某某省水利电力勘测设计院二O一一年十一月1 总论11 灌区基本情况下更渠灌区位于#市西南部的界田乡,灌区分布在乐安河一级支流长乐水中下游左岸,呈“M”字带状分布,长约11Km,最宽处约750m。该灌区设计灌溉面积370hm2, 灌区土地肥沃,水源丰富,适宜农作物生长,是#市的主要产粮区之一。目前灌区内主要以种植水稻为主,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较小,主要品种有:蔬菜、花生、西瓜、大豆、油菜等。下更渠灌区隶属于#市界田乡管辖。灌区所在的界田乡全乡总面积73Km2,有9个村委会、32个村小组、33个自然村。2010年全乡总人口10086人,2512户,其中农

2、业人口9681人,2167户;全乡现有耕地720hm2,其中水田662hm2;乡财政收入60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1720元;粮食总产量5350吨,果园面积33.3hm2。灌区内的农田为界田乡8个村委会全部或部分农民使用。下更渠灌区于60年代中期由全市各乡镇投劳投工兴建,干渠长11Km,底宽1.0m3.2m,底坡1/50001/3000,大部分为傍山梯形土渠且未衬护。为满足田间灌、排要求,沿途兴建了闸、渡槽、跌水等建筑物共三十一座。由于年久失修,干渠存在问题较多,目前下更渠灌区灌溉面积只有90 hm2,只占设计灌溉面积的24%,灌区内大部分农田靠电灌解决农田用水问题。12 水文气象 下更渠灌区

3、位于长乐水流域。长乐水位于赣东北中部,是乐安河上游的主要支流之一。长乐水由发源于黄石岭的瑞港水和发源于大华山的绕二水汇合而成,干流全长70Km,全流域面积为522Km2,流域呈羽形,由东向西依次流经箬坑、潜泽、界田、筠湖、南港、三湖,于洛口村注入乐安河。灌区取水口坝址地理坐标为东经11740,北纬2856,控制流域面积378Km2。坝址以上中型蓄水工程主要有双河口和双溪两座水库,本灌区属亚热季风气候区,气候特点为:春夏雨多,盛夏炎热,秋季干旱,冬季寒冷,四季分明,阳光充足,无霜期长,适宜种植各种作物。灌区多年平均气温18.41,其中以七月份平均气温29为全年最高,以一月份平均气温2.1为全年最

4、低;实测极端最高气温为40(1991年7月27日),实测极端最低气温-9.4(1991年12月29日);多年平均相对湿度为80.8%;多年平均日照小时数为1607h;多年平均无霜期265d;灌区内多年平均蒸发量为1254.9mm(200mm蒸发皿);灌区内多年平均风速为1.32m/s;多年平均降雨量为1914.1mm,降雨年内分配不均,46月降雨量占全年的47.9%,降雨年际变化也很大,实测最大年降雨量2908.2mm是最小年降雨量1124.8mm的2.59倍;暴雨常发生在47月份,尤其是6月份发生暴雨机率最大,多年平均最大24h暴雨值为137.4mm。坝址多年平均流量14.95m3/s,年径

5、流总量4.7108m3。设计保证率80%的年平均流量为10.5m3/s,设计典型年为1964年。本区域内的洪水均由暴雨产生,暴雨主要成因是受季风影响。长乐水流域属中高山区,山溪纵坡陡峻,洪水具有历时短、汇流快、洪峰尖高的特点,从暴雨到洪水发生只有几个小时,一次洪水的过程多为13天,洪水发生时间与暴雨过程密切相关。下更渠灌区现有的防洪标准已接近十年一遇,从长乐水多年的行洪过程来看,长乐水洪水历时短,一次洪水的过程多为13天,可造成漫入灌区的流量过程一般仅为几个小时。由此可见,下更渠灌区受外河洪水危害不大。灌区的内涝按24小时暴雨在24h内排至作物耐淹深度的原则治理。经计算灌区十年一遇设计24h暴

6、雨值为201.8mm,相应平排流量为2.34m3/s。13 工程地质下更渠灌区属冲积堆积及山麓堆积地貌,地形平缓,地面高程33.037.0m。灌区分布的土壤主要为粘性土和砂土。其中粘性土主要为粉质粘土、粉质壤土,厚13m,土体呈可塑状,透水性微弱,主要分布于箬坑上游及南岸至筠湖灌区;砂土主要为细粉砂,含少量泥质,结构稍密,透水性较强,主要分布于箬坑至南岸灌区,并零星分布于沙坂至箬坑,南岸至筠湖灌区。灌区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孔隙潜水,地下水埋深0.33m。现灌区不存在沼泽化问题,同时地下水矿化度低,也不存在盐碱化问题。干渠通过地段属构造剥蚀丘陵岗埠地貌,地形零乱,沟谷发育,山坡较平缓,自然山坡

7、稳定,未发现大规模的崩塌、滑坡等不良物理地质现象。干渠沿线出露的地层岩性主要为前震旦系变质岩,白垩系碎屑岩及第四系松散堆积物。14 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下更渠灌区经过三十多年的运行,已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损坏。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1、渠道渗漏严重。石方渠道由于岩石裂隙发育,连通性较好;浆砌石衬砌或浆砌石边墙的渠道砼老化现象严重,内壁水泥砂浆已成片脱落,砌石体漏水明显,此外砌石体与两侧及地基岩体的接触部位也有明显的漏水现象;土渠段渠道底部及两侧边坡下部分布有砂砾(碎)石层,其透水性强;干渠上的取水口没有设置闸门,灌溉用水量无法控制,水量浪费严重。2、边坡稳定性差。渠道开挖边坡较陡,局部甚

8、至为直立或倒坡。岩质边坡裂隙发育,表部为弱或全强风化,局部出现坍塌。3、渠道淤积严重。主要原因是:由于渠道两侧开挖边坡陡,边坡稳定条件较差,局部渠段已出现边坡失稳,造成渠道淤积;渠道横穿箬坑、南岸两个村庄,村民的生活垃圾和建筑垃圾倒入渠中造成该两段渠道严重淤积;渠道沿线冲沟发育,山洪季节坡面水及溪水挟带泥沙进入渠道;渠道内杂草丛生,现场调查时沿线只见杂草不见渠道。4、渠道在6400桩号已出现断流,使得下游280hm2农田无水灌溉。5、渠道进水口没有安设闸门,整个灌区均没有设置量水设施。6、支渠或干斗渠以下渠道灌排不分,既用于灌水,又作为排水,多数农田直接从干、支渠上取水,采用串、漫灌方式进行灌

9、溉,造成灌溉用水不均,且水量浪费较严重。鉴于上述种种原因,对现状渠道进行加固、防渗、清淤;对现有渠系建筑物进行改建、加固;完善田间灌排系统,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增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可行的,具体体现在:1、 水源充足。下更渠灌区大坝控制流域面积378Km2,坝址多年平均流量14.95m3/s,保证率为80%时的年平均流量为10.5m3/s,其最大月灌溉用水量为0.64m3/s,相应月平均来水量为3.91m3/s,灌溉用水量仅为径流量的16.4%,其它月份的灌溉用水量占天然来水量的比例则更小。2、 农民积极性高。设计中我们曾多次进行了现场踏勘并与农民代表座谈,农民代表们大多表示

10、:加固、维修渠道,改善灌溉设施,增加灌区有效灌溉面积;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农民的积极性很高,也很受欢迎。15 灌区水利计算根据#市有关部门进行的现场调查和灌区内农民反馈的意见,项目区内主要作物品种为水稻、大豆、花生、绿肥、油菜及蔬菜等,根据灌区设计水平年的作物组成计算得灌区复种指数为2.56。本灌区农作物以水稻为主,水稻是灌区的用水大户,水稻灌溉制度选用间歇灌溉制度。旱作物的灌溉制度以典型调查资料为主,并结合其它部分省份的旱作物灌溉试验资料同时参照水利电力出版社灌溉管理手册有关资料以及项目区内农民参与活动中的调查情况综合确定。根据下更渠灌区的灌溉定额分析成果,按满足灌区最大用水量的

11、要求的原则推求灌溉设计流量。根据设计代表年逐月用水量情况,确定按用水量最大的9月份计算灌区设计净流量。考虑到灌区用水量在月内分配也是不均匀的,参考部分邻近工程的经验及农民参与活动中的调查情况,确定本灌区的用水量不均匀系数为1.2。由此计算得下更渠灌区总设计净流量为0.44m3/s,单位公顷设计净流量为0.0012m3/s。16 水利工程设计下更渠灌区灌溉面积370hm2(即5550亩),灌溉干渠渠道及渠系建筑物的设计流量为0.64m3/s,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中的规定,该工程主要建筑物级别为5级。灌区主要建筑物设计标准为十年一遇的洪水标准。根据灌区地形、地质条件及耕地分

12、布情况,下更渠灌区由一条总干渠、6条支渠(其中农场支渠未纳入本项目区设计)和10条干斗渠组成。干渠总长11.1Km,支渠总长5.477Km,干斗渠总长4.628Km。下更渠灌区为自流灌区,渠系主要是为灌区补充水量,根据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99)有关规定,干渠渠道水利用系数取0.86,支渠或支斗渠渠道水利用系数取0.90,斗渠渠道水利用系数取0.95,水稻田间水利用系数取0.95,渠系水利用系数为0.735,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为0.7。渠道加大流量取设计流量的1.3倍,最小流量为设计流量的60%。下更渠干渠9270桩号以前是已建渠道,断面底宽1.2m3.2m不等,边坡系数在01

13、.0之间。经地质勘察,干渠需要进行防渗处理的渠段有00001260、15004276、43964753、65707500四段,共计长5323m。经对现有渠道过流能力复核,现有渠道断面完全满足设计要求,为了减少渠道回填工程量,设计中在现有渠道的基础上采用6Cm厚的水泥土对渠道进行防渗衬护处理。927011100桩号间1.83Km长的渠道为新开挖的土质渠道,其中927010625桩号为开挖渠,渠底宽0.8m1.0m,边坡系数为0.75,渠道土质为粘土,防渗性能较好,为了便于日常管理和维护,并尽量节省投资,采用水泥土衬护方式;1062511100桩号为半挖半填渠道或填方渠道,为了尽量减少占地面积,采

14、用砼予制薄壳BU80型槽。堤顶超高按Fbh40.2公式进行复核计算,式中Fb为堤岸超高(m),h为渠道加大水深(m)。渠道的衬砌超高为0.6m0.3m,堤岸宽度因无交通要求取0.5m1.0m。根据灌区耕地分布,下更渠灌区共布置了龙船洲、南岸西、饶家、农场、下坡山和筠湖6条支渠,本次设计的项目区内有5条支渠(农场支渠未纳入本项目区设计),支渠长5477m,五条支渠共设斗渠29条,总长14852m。龙船洲支渠:龙船洲支渠取水口位于干渠3098桩号位置,设计灌溉面积76.33hm2,设计流量0.113m3/s,取水口底板高程45.08m。支渠从分水口取水后经过40m分成两支,一支沿机耕道左岸走(中支

15、渠),另一支沿长乐水左岸堤防边走(河边支渠,为龙船洲主支渠)。中支渠设计灌溉面积34.23hm2,设计流量0.051m3/s,加大流量0.066m3/s,支渠长1000m,断面为矩形,底宽0.4m,高0.5m,底坡11000,经复核,渠道设计走水深0.30m,相应流速0.43m/s,加大走水深0.37m,相应流速0.45m/s,满足田块的灌溉取水要求,予以保留;河边支渠设计灌溉面积42.1hm2,设计流量0.062m3/s,加大流量0.081m3/s,渠道长2114m,进口底高程45.0m,河边支渠为土渠,底宽0.4m,底坡150011000,边坡系数0.5,设计走水深0.21m0.29m,相应流速为0.47m/s0.71m/s,加大走水深0.3m0.34m,相应流速0.50m/s 0.75m/s,渠道水深满足田块的灌溉取水要求,予以保留,但要采用水泥土防渗处理。龙船洲支渠共设斗渠8条,斗渠采用砼予制薄壳BU40型槽,总长2630m。南岸西、饶家、下坡山、筠湖四条支渠取水口分别位于干渠的5460、8957、10500和11100桩号处,设计灌溉面积分别为30.66hm2、41.73hm2、51.36hm2和33.0hm2,设计灌溉流量分别为0.045m3/s、0.062m3/s、0.076m3/s和0.049m3/s。四条支渠均为土渠,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施工组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