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斜撑单层单跨结构侧向刚度快速比较

上传人:工**** 文档编号:513044524 上传时间:2022-08-12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3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有、无斜撑单层单跨结构侧向刚度快速比较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有、无斜撑单层单跨结构侧向刚度快速比较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有、无斜撑单层单跨结构侧向刚度快速比较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有、无斜撑单层单跨结构侧向刚度快速比较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有、无斜撑单层单跨结构侧向刚度快速比较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有、无斜撑单层单跨结构侧向刚度快速比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有、无斜撑单层单跨结构侧向刚度快速比较(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有、无斜撑单层单跨结构侧向刚度快速比较张艳霞 魏亮 (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土木与交通工程学院 北京100044 ) (世纪旗云软件技术开发有限责任公司 北京 100088) 摘要:主要介绍了如何快速估算有斜撑和无斜撑的单层单跨两种体系的顶点水平位移。关键词:概念设计 斜撑 侧向刚度Concept Design in steel structural designZhangYanXiaWei Liang(Beijing University of civil-engineering and architecture, Beijing 100044) (ShiJiQiYun Co., Ltd., Be

2、ijing 100088)ABSTRACT: how to estimate the lateral displacement for the single floor and single span braced or unbraced steel structures.KEY WORDS: concept design, brace, lateral stiffness近些年,各种各样的结构分析设计软件已经被国内建筑设计院所广泛采用,这也导致了一些过于 依赖这些软件的工程师在力学概念把握方面的能力有所降低。林同炎先生的结构概念和体系一书 中大量的简化计算很好地诠释了概念设计并不是拍脑袋靠感

3、觉,而是根据力学原理把结构进行合理简 化,在工程可接受的精度范围内对比不同结构方案。这是一种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抓住主要矛盾的哲 学思路,有助于把浅层的不知其所以然的感觉升华为有理论依据的经验。本文尝试用采用这种思路并对比手算和计算软件的结果来定量地对钢结构设计中的一些常用设 计方案进行快速估算,本例是单层单跨结构有斜撑和无斜撑两种情况下的侧向刚度的对比。算例:模型如下图所示,注意柱子的摆放角度(柱腹板与刚架平面相垂直)。或无剪力分配法求解)。在其基本体系顶点处施加单位水平荷载做出弯矩图,将基本体系的单位弯矩 图和原结构的弯矩图进行图乘,即可求得顶点水平位移。用图乘法精确求解柱顶位移且得花点时间

4、,如果只是为了估计顶点位移在什么范围内,可以把结 构简化一下,简化为梁EI值非常大和EI值非常小的两种极端情况:极端情况一:梁的EI值非常大当把顶梁 HN200x100 换成一根更粗壮的梁,则该梁的两端的相对转角可忽略,也就是说可以认 为这个结构的两个柱子顶端在刚架平面内没有转角,只有水平位移,那问题就很简单了,该结构的侧 向刚度就是两根柱子的侧向刚度之和:k12 EI24 EIunbrace _ HugeBeam =2*2 =2= 0,334 kN/mmh 3h3计算过程柱截面:HW300X300,柱腹板与刚架平面垂直。5 NEs := 2.06 x 105 - s 2mm4I2 := 67

5、52.95cm4h := 10mEs2K:= 2 12unbrace_HugeBeam :3h3K= 0334 空unbrace_HugeBeam =3 mmForce := 5kNForcedisphor_HugeBeam := kKunbrace_HugeBeamdisphor_HugeBeam = 14.976mm极端情况二:梁的 EI 值非常小,可以认为梁只传递轴力,两柱顶均为铰接,则:kunbrace _ smallBeam2*3E厶h3unbrace _ HugeBeam4disphor _ smallBeam = 4 * disp hor _ HugeBeam = 14.976*

6、4=59.9mm当对此结构选用不同的梁截面时,其顶点侧向位移值必在14.976mm与59.9mm之间。现在看看给这个结构增加一根小小的斜撑后,能从多大程度上改善该结构的侧向刚度,选一根截 面是HN150x75的小工字钢,其截面面积是17.85 cm2。此框架的梁和柱以及支撑之间均为固接,对这个结构动一下手术把所有固接的节点都改成铰 接,包括支座处。很显然,内部约束放松后,刚架在平面内的侧向刚度有所降低。我们来算算改造后 的刚架的侧向刚度,可以看到,改造后,这实际变成了一个静定桁架,而且在只有这一个节点荷载时, 这个静定桁架可以进一步简化成如下图所示。p = EA *dd =u*cosh=l*s

7、in。l将以上诸式代入ph = p*cos,则有 ph= -EA *( u*cos)*cos = -EA * cos2*sin* u hh lh所以,仏七=*coS2 *sin0(1-1)对于本模型, k truss =13.00kN/mm现在比较一下有斜撑体系(简化为桁架体系)和无斜撑体系(按横梁刚度无限大考虑)的侧向刚度:EAkfrusskunbrace _ HugeBeam*cos20 *sin024 EI2A *cos20 *sin0 * h22421-2 )h3对于本模型,上式值为 38.94。小小一根斜撑(这几乎是中国H型钢截面中最小的一款了),在这个结构中使得其侧向刚度陡增 将近

8、四十倍。可以注意到,我们选择的这根斜撑是连平面外稳定的构造要求都不能满足的(长细比超 过了 150),如果选择更大的截面,其增加侧向刚度的能力将更大。而且,用简化了的桁架体系来估 算有斜撑刚架的侧向刚度,低估了整个系统的侧向刚度(即1-2 式的分子);而将无斜撑刚架的梁假 定为刚性梁,是过高估计了无斜撑刚架的侧向刚度(即1-2 式的分母)。所以实际的有斜撑和无斜撑两种体系的侧向刚度的比值要比(1-2)式还要大一些。用STAAD和MTS两种软件进行计算,结果列表如下(不考虑自重影响):顶点水平位移(mm)软件名称STAADMTS横梁为无斜撑32.52mm32.7mmHN200xl00有斜撑0.4

9、02mm0.40mm无斜撑有斜撑80.981.7横梁为无斜撑15.19mm15.12mmHN1008x32,有斜撑0.397mm0.39mm模拟刚性梁无斜撑38.238.7有斜撑估算(取横梁无斜撑disphor_HugeBeam = 14.976mm为刚性梁)有斜撑14.976/38.94 =0.38mm由上表可见对于有斜撑结构,粗估结果(0.38mm)和计算机求出的结果还是比较接近的,无论 横梁取比较粗壮的截面还是取比较细柔的截面。对于无斜撑的结构,用图乘法进行精确计算,可以知 道,影响此种结构顶点位移更接近“极端情况一”还是“极端情况二”的重要物理量实际是梁和柱的 线刚度比。从(1-2)式

10、可以看到有无斜撑和有斜撑这两种体系的侧向刚度比值,与斜撑的横截面积成正比, 与柱子的高度的平方成正比,与斜撑倾角的余弦值平方以及正弦值的乘积成正比,与柱子的绕弱轴惯 性矩(对本模型而言)成反比。有了这些概念,在搞结构优化时就有的放矢了,自然很清楚调整哪几 个参数对侧向刚度影响最大。当角度保持45,逐渐变换彳框架的尺寸时,有如下结果:h (m)10987654321ktrussunbrace _ HugeBeam38.93931.524.919149.76.233.51.550.389由上述结果可以看出,在单层工业厂房中,设置柱间支撑、屋面水平斜撑对提高整个厂房的纵向 刚度是多么有效和重要。在使

11、用软件进行类似的厂房设计时,建议采用空间分析而非平面分析的程序, 以便更好的计算厂房的纵向刚度、纵向侧移以及振型、周期等。特别提示:由于单层单跨平面框架的侧向刚度与斜撑的横截面积成正比,在节点设计阶段,我们要保证斜撑 与梁或柱的连接处的节点板的横截面积不小于斜撑的横截面积,否则,在内力分析阶段应该用与节点 板有效面积相当的斜撑来计算结构的侧向位移,以期计算模型能够尽可能忠实反应实际结构。手算的好处是通过推导出的公式,可以快速了解到底是那些因素对结果有影响,有多大影响,而 用计算机计算呢,貌似很快,但是要找出影响因素和变化规律,可不是仅通过区区几个计算模型进行 “试算”能搞定的。合理简化并进行手

12、算对结构工程师培养自己的力学概念帮助更大。对于多层单跨有斜撑框架,可以将其看成一根悬臂梁,根据材料力学的公式来估算其顶点位移, 也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估算结果。讨论:此例中,为了满足整体稳定,我们需要多大的截面呢?斜撑长度需要14.14m,长细比限值按150 计算的话,最小的回转半径应该是14.14m/150=9.4cm。查型钢表,我们至少需要选用H W388*402这 款(ix =16.41cm, iy =9.54cm),此款截面的截面面积是178.45cm2,几乎整整是HN150x75这款 截面面积17.85cm2的十倍。可以看到,为了满足支撑本身的整体稳定,我们白白地需要多用9倍重量 的钢材。由本文的(1-2)可知,此结构的侧向刚度也立刻提高了十倍,如果是地震力起控制作用, 我们可以从反应谱曲线上查出来,整个结构的地震力也会增大不少,由于地震力的增大可能需要重新 增大梁、柱的截面等,这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在这个时候,选用屈曲约束支撑是一个不错的方法。参考文献:林同炎,S.D斯多台斯伯利,著,高立人,方鄂华,钱稼茹,译。结构概念和体系(第二版)。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99第一作者简介:张艳霞,女,副教授,主要从事钢结构、钢-混凝土混合结构方面的研究工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其它学术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