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

上传人:壹****1 文档编号:513025984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5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2015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2015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2015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5年七年级生物下册 4.6.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2课时)导学案(无答案) 新人教版(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学习目标】知识目标:掌握耳的结构及其各主要部分的功能技能目标:了解导致耳聋的各种因素和预防措施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听觉障碍的人群学习重点、难点:重点:耳的结构及其各主要部分的功能难点:听觉的形成过程学习过程一、课前自主学习:1、观察P84图4-52,认识耳各部分结构。1.听觉的形成过程大致是:外界的声波经过 传到 , 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 ,刺激了 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 传给大脑皮层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2当遇到巨大声响时,应迅速 ,使 张开;或闭嘴、_,原因是保持鼓膜两侧 的平衡,以免振破 。3鼻咽部有炎症时

2、,要及时治疗,避免引起_ _。二、课堂助学1、情景引入:提问复习视觉的形成过程2、交流讨论:学生展示交流自主学习成绩,讨论自主学习中提出的问题。3、合作探究:学习任务一:认识和掌握耳的结构和功能阅读教材的“观察与思考”,完成讨论题。学习任务二:掌握听觉的形成过程阅读教材P84听觉形成的过程,结合图4-52,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听觉的形成过程。思考: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声波是怎样转化成声音信息的。听觉形成的部位是在什么地方?学习任务三:阅读,P84页,回答:(1)什么是噪声,它对人体有什么危害?(2)如何注意用耳卫生?三:诊断评价:1.组成中耳的结构是( ) A.耳廓和外耳道 B.前庭、耳蜗、半规

3、管 C.鼓膜、鼓室和听小骨 D.耳廓和耳蜗 2.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应将口微微张开,其真正的目的是( ) A.减缓紧张情绪 B.使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避免鼓膜受到损伤 C.避免呕吐 D.进行深呼吸 3.鼓膜的作用是( ) A.接受振动,将振动转换成神经冲动 B.接受声波刺激,产生听觉 C.将振动转换成声波向内传递 D.将声波转换成振动向内传递 4听觉感受器位于( )A半规管 B前庭 C耳蜗 D咽鼓管5声波传入到听觉形成需经过( )听小骨 鼓膜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外耳道 听觉神经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A声波 B声波C声波 D声波B部分6.某人失聪后,经检查,医生认为耳的结构没有受到损伤,那么可能

4、发病的部位是( ) A.听神经和听觉中枢 B.鼓膜 C.中耳 D.内耳7.有人在吃橘子时感觉到甜味后,同时又感觉到酸味,这是属于 A.嗅觉 B.味觉 C.味觉和嗅觉 D.皮肤感觉 8.旅客坐在火车或汽车上时,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够准确辨别行驶速度的变化和是否在上下坡,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 ) A.鼓室和半规管 B.前庭和半规管 C.前庭和耳蜗 D.鼓室和耳蜗9、小刚感冒时,咽部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引起中耳炎,这是因为病菌通过( )侵染到中耳A外耳道 B鼻泪管 C咽鼓管 D口腔10听到声音大时要注意张口 ( )A.这样有助减小惊吓 B.这样可以减弱声音C.保持鼓膜内外压强平衡 D.这样可以减少中耳的振动。11下列哪种情况会使人的听力完全丧失,无法修复 ( )A.鼓膜破损 B.听觉中枢受损 C.听小骨受损 D.半规管受损12、观察耳的结构,回答:(1)1和2的作用是_声波。(2)中耳包括_、_和_。它们的作用是将_转化为_,并将振动传到内耳,振动刺激了_内对声波敏感的细胞,并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到_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听觉。(3)_最先接受声波,当它内陷时,会引起听力下降。治疗过程中,要求患者在将气体压入鼻腔的同时,做吞咽动作,这样压入的气体便通过_进入_,增加了_内的压力,反复进行,可得到一定的疗效。(4)“挖耳屎”是不良的习惯,易将_和_损伤。四、课后回顾、构建知识网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