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阅读分析

上传人:大米 文档编号:513017696 上传时间:2023-08-01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语文阅读分析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初三语文阅读分析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初三语文阅读分析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初三语文阅读分析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初三语文阅读分析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初三语文阅读分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语文阅读分析(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讲义5中考语句衔接复习一、看句子的主语是否一致 在连贯的语句中,前后各句的陈述对象(即句子的主语)应当保持一致,这样才能使文章读起来顺畅;如果在表述的过程中转换了主语,语言的连贯感就会随之减弱。在表现一个中心意思时,要围绕一个话题来安排句子,保持陈述对象或叙述角度的一致,而任意转换话题,容易造成思维的混乱。因此在做题时,看前后语句的陈述对象(主语、话题、叙述角度)是否保持同一,是常见的解题思路。如: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使句意连贯,重点突出。 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墓在杭州西湖畔栖霞岭,墓周围古松苍翠,石栏环卫,庄严古朴。四个铁铸人像置墓门两侧,即陷害岳飞的臭句昭著的秦桧夫妇

2、等人。 二、看语句是否前后呼应 做语言连贯主观题,既要注意行文结构的前后照应,又要注意语意表达的前后勾连。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文段的整体语脉和内部层次的连贯性。如: 2、填入下文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2001年12月,中国已正式加入WTO,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要面临生死抉择的惨烈竞争。其实,竞争是市场经济体制必须具有的特征,_,但最终促进了社会进步。 A企业的破产由竞争造成 B企业的兴衰取决于竞争 C竞争造成了企业的破产 D竞争决定了企业的兴衰 三 、看语句的结构是否相应 语句间的相应,包括答句与问句间的照应、上下句词语间的照应、前后句式间的照应等。在设问句中,前句提出问题,后句便要求作出正确

3、的回答。有的问句一连提出两个问题,便要同时兼顾两个问题,作出正确的回答。如果答非所问或者一概否定、一概肯定,都会造成语句的不连贯。如:为画线处选择恰当句子,使上下文衔接。 3、对爱好文科的学生,加强文科辅导是必要的,但是否可以忽视理科的学习呢?还要不要他们学好数学、物理、化学和生物呢? A 从长远的观点看,我们认为这样做是很不恰当的。 B 如果我们缺乏战略眼光,在实际工作中就可能作出错误的回答。 C 为了使学生有合理的知识结构,我们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D 只要认真想,想中等教育的培养目标,我们就会说:“不可以”。 四、看语句的格式是否统一 在分述几个对象或同一对象的几个方面时,要注意句子或短

4、语格式的一致性。这样,既可以增强语势,又可以加强语句的通畅性。如: 4、从上下连贯的要求看,下面句子的横线上应填入的一项是( ) 我快乐,是因为我喜欢幻想。所有的石头上都开满了花朵, ,幻想已如此丰茂,我有什么理由感到沉重和悲哀呢? A荒芜处都有长满了无数的植物 B无数的植物都长满在荒芜处 C植物都长满在所有的荒芜处 D所有的荒芜处都长满了植物 五、看语句分承是否对应 在几句话中,前面提出两个、三个或更多的并列成分,后面也必须按照前面提起的次序,分别加以说明、描写或补充,使前后语句对应承接,紧密衔接。 5、我得到了友情,便告别那_;我得到了真诚,便告别那_;我得到了希望之舟,便告别那_;我得到

5、那光亮的一闪,便告别那_。 黑暗的深渊 貌似善良的虚假 深恶痛绝的狡诈 犹豫之岸的彷徨 A BC D 六、看语句情境氛围是否协调 在一段连贯的语句中,前后语言的风格应当趋于同一,要平实都平实,要生动都生动,要庄重都庄重,要简约都简约,要用修辞格都用修辞格。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语脉的贯通。对于写景复句或语段,要注意语境因素,要分析景物、情调、写法的特点。景物,有远近、动静的不同;色彩,有鲜明、暗淡的区别;气氛,有热烈、冷清之分;视角,有高低、俯仰之异。如果不注意这些差别,就不容易辨别选项的正误如: 6、填入下文划线处恰切的一项是( ) 自从我们搬到郊外以来,_。那短篱边牵延着的毛豆叶子,已露出枯黄

6、的颜色来,白色的小野菊,一丛丛由草堆里攒出头来,还有小朵的黄花在凉劲的秋风中抖颤,这一景象,最易勾起人们的秋思,况且身在阿富汗呢? A天气逐渐清凉了 B异国秋色愈来愈浓了 C秋风日渐凄冷了 D秋天的脚步愈来愈近了 七、看语句是否符合事理的逻辑性 句子衔接首先是意思表达要符合客观事理,合乎思维规律,也即说要合乎逻辑,否则,上下句在事理上就会出现“裂痕”,衔接不上。 7、填入下文横线上的几句话,正确的一项是( ) 国务院早就要求沿淮企业必须限期停止向淮河排放污水,可这个工厂的领导却一直置若罔闻,拖延推诿,_。 A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B既不

7、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环保工作没人管 C既不传达上级指示,也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 D既不购置污水处理设备,也不传达上级指示,以致环保工作没人管,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八、看语句组合是否符合语言的使用习惯 有些并列词、句的先后顺序很难以一种科学的手段加以定位,它们遵循的往往是人们在长期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组合顺序。比方说“山”与“水”,我们通常都组合成“山水”,而不组合成“水山”如“山水画”;再比方说“天”与“地”,我们通常都组合成“天地”,而不组合成“地天”,如“天南地北”。如:8、下面是从文中横线位置摘录出来的词语,在文

8、中它们最恰当的排列顺序是 。 “世界屋脊”上的 ,以其特殊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千里风雪的青藏公路,正成为一条令人神往的旅游热线。 晶莹的湖泊 大漠 奔腾的江河 雪岭 数不清的珍禽异兽 草原 冰峰 九、看语句的表达是否匀整 对音节数错落不同的短语的排序,需要将音节数少的短语排在前,音节数多的短语排在后,以保持整个句子音节的匀整性。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会造成“头重脚轻”等音节杂乱的表述毛病。 9、如依次填入下列两句中横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语意连贯、音节和谐的一组是( ) (1)每逢深秋时节, 松竹山茶,色彩绚丽,美景尽览。 (2)远眺群山环抱, 近看小河流水,茶园葱绿,松竹并茂。 置身山顶

9、,俯瞰槐榆丹枫, 置身山顶俯瞰,槐榆丹枫, 白云缭绕,层林叠翠; 层林叠翠,白云缭绕; A B C D 十、看语句间的关系是否吻合 分句或句子之间常常有并列、递进、转折、因果、总分等事理关系,如果是递进关系,顺进则层层上升,逆进则层层下降;如果是因果关系,或一因一果,或多因一果等。一个复句、句群或语段,前后语句之间若缺乏内在的逻辑联系,就会造成语句的脱节。因此,句间的关系必须吻合其内在的逻辑。可根据关联词语,确定句子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是解答此类题目的突破口。 10、下文划线处选填哪项最恰切( ) 作物同病菌进行斗争,情形是复杂的:_,就是同一个抗病品种,对不同的病菌的抵抗方式也不一样。 A不

10、同的抗病品种抵抗病菌的方式不仅有所不同 B不同的抗病品种不仅抵抗病菌的方式有所不同 C不仅不同的抗病品种抵抗病菌的方式有所不同 D固然不同的抗病品种抵抗病菌的方式有所不同母亲的鼾歌 (记叙文 11分)母亲的鼾歌,对我这个年过五十的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在我的记忆里,她的鼾声是一支生活的晴雨表。我四岁丧父,母亲带着年幼的我,开始了女人最不幸的生活。我没有看见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此时,外面的风正摇晃着冀东平原上的小屋,树梢像童话中的怪老人,发出尖锐而又凄厉悠远的声响,我却在母亲古老的童谣中闭上了眼睛,到童年的梦境中去遨游。我十几岁时到北京求学。为了交付学费,母亲远离家

11、乡到我学校附近的一家富户当保姆。当我坐在课堂上学习的时候,我的母亲,正汗流浃背地洗着一件件脏衣裳!母亲做梦也想不到,她用汗水供养的儿子,因为在代数课上常常偷看小说,而成为寥寥几个留级学生中的一个。她没有为此垂泪,也没有过多地责备我,只是感叹父亲去世太早,她没有多少文化。她一如既往,洗衣、做饭、刷碗、扫地独自一人,支撑着苦难的重压,在命运的回肠小路上,默默地走着她无尽的长途。常常是我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小说,她就睡着了,睡得恬静安祥。似乎她不知道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无暇顾及她心灵上的沉重负荷那时的母亲,从不打鼾。那一年,因为生活的变故我寄住在通县的叔叔家,母亲只能独自返回故里了。十六岁的我,在一个飘

12、着零星小雪的冬晨,送她到十字街头。她用手抚去飘落在我头上的雪花:“你要好好用功,像你爸爸那样。” “嗯。”我垂下头来。她用手掌抹去我脸上的泪痕,又系上我的棉袄领扣,叮咛我说:“逢年过节,回村里看看妈就行了。妈相信,没有趟不过去的河。你放心吧!” 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从这天起,我开始发奋地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1950年秋天,我背着行囊离开通州城,到北京师范学校去报到后,马上给她寄了一封信。第一个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回故乡去探望母亲。 当夜深人静时,我和分别两年多的母亲躺在热炕上,说着母子连心的话儿:“妈妈,我让您受苦了。”“没有又留级吧?”显然,我那年

13、留级的事情,给她心灵上留下了伤疤。“不但没留级,我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呢!”我拿出刊登我处女作的报纸,递给她。她小心地接过来,把油灯挑得亮了一些,从炕上半翘起身子,激动而神往地凝视着那密密麻麻的铅字。“妈妈!您把报纸拿倒了。” 她笑了。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欣慰的微笑。从心底漾起的笑波,浮上了母亲的嘴角眉梢。 她是带着微笑睡去的。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充满了酸楚之感。特别是在静夜里,听见她轻轻的鼾声,我无声地哭了 我毕业后到北京日报社工作。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进北京。她几乎夜夜都发出微微的鼾声。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似乎只有听到母亲的鼾声,我才能睡得更踏实,连梦境

14、也仿佛随着她的鼾歌而变得更为绚丽。 只可惜1957年后我再难以听到她的鼾声了。我和妻子被迫踏上了风雪凄迷的漫漫驿路,家里只剩下她和我那个刚出生的儿子。她的苦难重新开始,像孑然一身抚养我那时一样,抚养着她的孙子。 我偶然得以回来探亲,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她面对着我侧身躺着,仿佛一夜连身也不翻一下。我夜间醒来,常常看见母亲在睁着眼睛望着我。 “妈妈,您怎么还没睡?”“我都睡了一觉了。”她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 我把身子翻转过去,想让母亲能够闭一闭眼。当我再次醒来,在月光下扭头打量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庞时,她还在睁着酸涩的眼睛。我心里清楚,在我背向她的时候,她那双枯干无神的眼睛,一定在凝视儿子黑发中间钻出来的白发,一根、两根 “妈妈,我怕您怕您支撑不住” “没有趟不过去的河。”她还是这样回答。1979年的元月6日,我结束了凄风苦雨的日子,终于回到了北京,从那一天起她又开始打鼾了。我睡在上铺,静听着母亲在下铺的鼾歌,内心翻江倒海,继而为之泪落。后来,我们从十平方米的小屋搬到了宽敞的房子里,我也常常在深夜里静听她像摇篮曲一样的鼾歌。 说来也真令人费解,我怕听别人的鼾声,却非常爱听母亲的鼾歌。尽管她的鼾声和别人的没有任何差别,但我听起来却别有韵味:她的鼾声既是儿歌,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初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